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中興大將,為何兩人的結局相差很大

2022-01-20 07:45:09 字數 5952 閱讀 8820

1樓:yes綠與旅

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前半生,可以說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兩人都出身名門,郭子儀為官二代,其父郭敬之歷任渭州、吉州、綏州、壽州四地刺史,李光弼則是名門將後,其父李楷洛為唐朝契丹族首領,驍勇善戰;其次,郭子儀與李光弼都極富才能,郭子儀是武舉考試第一狀元,在騎馬射箭方面很有天賦,李光弼也很擅長騎射,少年時即被任命為左衛親府左郎將;最後,兩人都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顯赫大功,名垂千古。

雖說兩人的前半生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後半生卻截然不同。郭子儀執掌兵權直至85歲逝世,唐德宗尊稱他為「尚父」,而李光弼卻在平定安史之亂不久後便離世。導致這兩人走向不一樣的結局的,只要是性格,性格不一定決定命運,但性格絕對會影響人生,這在兩人身上也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郭子儀是個很有智慧的人,性格方面亦是泰然而穩重,他雖因毀謗被唐肅宗與唐代宗兩次罷兵權,卻沒有怨懟之語,依然忠心於皇上,為國效力,並且幾次拒絕了皇上的官位封賞,只接受物質賞賜,目的是消除皇帝對自己的戒心,而在對待毀謗他的同僚上,他也極富智慧,魚朝恩出於嫉妒,曾派人搗毀了郭子儀的祖墳,甚至設下鴻門宴,邀請郭子儀赴宴,儘管郭子儀對此心知肚明,卻不帶一侍一衛,獨自前往,魚朝恩對此心服口服,深受感動,誇讚郭子儀以德服人。

而李光弼性格卻與郭子儀相反,他防備之心重,且剛而易怒,同樣是面對皇權的猜忌,他的處理方式就沒有郭子儀那麼有智慧,無論唐代宗如何召見他,他都不敢面見,加上被外界猜忌他擁兵自重,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卻遭到奸臣陷害不被重用,眾叛親離之下,最終李光弼鬱郁離世。

2樓:

因為郭子儀比李光弼情商高,懂得怎樣在功高震主的情況下打消君王的猜忌,也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3樓:秋風體育

因為郭子儀雖然功高震主,但是他一直對君王忠心耿耿,沒有任何謀反心理,所以能善終;李光弼因為得罪了人,被宦官陷害,最終憤恨而死。

4樓:虎說教育

因為郭子儀懂的建功立業後要低調做人做事,而李光弼卻在功高蓋主後還驕橫跋扈不知悔改。

5樓:我可是喜歡你滴

這個就要看他們的為人處事了,他們都是中唐後期的國家支柱。可是一個比較低調些,另一個過於張揚。那麼張揚的人必然會遭到別人的暗害。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興大將,為何兩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6樓:感性的被單公主

郭子儀和李光弼兩人都是中興大將,他們在平叛「安史之亂」立下功勳,可謂國家的柱石。同人不同命,郭子儀在平叛「安史之亂」後,繼續執掌兵權,直到85歲去世。而李光弼卻只活了57歲,在平叛之後的第二年就離開人世。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有很好的家世,也都是少年成名。郭子儀是武則天時期的武狀元,後來被封武衛大將軍。

李光弼不到20歲即被任命為左衛親府左郎將,封雲麾將軍。

安史之亂」可以說給郭、李兩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在平叛「安史之亂」中,兩人表現的都非常出色。郭子儀在河北大勝,收復兩京,表現的非常出色;李光弼也是出奇制勝,經過7年苦戰,力挽狂瀾,拯救了岌岌可危大唐帝國。

雖然都是武功蓋世的英雄,但是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是不同的。郭子儀審時度勢,唯皇帝命令馬首是瞻。郭子儀即將剿滅叛軍的時候,唐肅宗聽信讒言,召回郭子儀。

造成唐軍重大損失。郭子儀仍然忍辱負重,苦心經營。

郭子儀曾經被肅宗和代宗兩次罷免兵權,在深受猜忌的情況下,郭子儀坦然面對。面對皇上賞賜「太尉」「尚書令」的官職,郭大人上奏請辭,堅決不接受。而賞賜的美女珍寶,他卻欣然接受。

表明自己在政治上沒有野心,讓皇上放心。

郭子儀寬容大度。郭子儀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但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爆發時,主動向肅宗舉薦了李光弼,可見郭子儀的胸襟和大度。魚朝恩對郭子儀別有用心,郭子儀的寬容,讓魚朝恩很是佩服。

李光弼就不一樣了,他處理問題簡單直接,情商也是非常低。御史崔眾一直都不肯交出兵權,李光弼就將他下獄,欽差前來宣旨,崔眾被任命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斬了崔眾。太監程元振、魚朝恩曾經很多次誹謗他,但李光弼卻卻是採取了迴避的辦法。

吐蕃軍攻打長安的時候,代宗多次下旨命李光弼去救援,他竟然不救。特別是來瑱因遭程元振讒言被殺之後,李大人更是不敢入朝,因此遭到代宗的猜忌。

7樓:夭衣也是九九

郭子儀是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自幼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擅長騎射。他特別喜歡讀《漢書》,治軍極嚴,兼有謀略。

他少年就開始了軍旅生活,任左衛親府左郎將。李光弼為父守喪時,嚴遵禮法,之後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興大將,為何兩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郭子儀官居三品,成為武衛大將軍。李光弼不到20歲即被任命為左衛親府左郎將,封雲麾將軍。「安史之亂」徹底地改變了兩人的人生軌跡,也讓郭、李兩人在亂世中盡顯英雄本色而郭子儀對皇上惟命是從,忠心耿耿。

名垂千古。究其根本原因便是郭子儀極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卻是**"白痴"。郭子儀對皇上惟命是從,忠心耿耿。

面對皇上的賞賜時,郭子儀深諳為臣之道,只接受財物,力辭官位。他還在生活上極盡奢華,「侈窮人慾」,就是為了讓皇上放心。郭子儀還對同僚謙讓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

而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視,情商很低。在吐蕃軍攻陷長安大兵壓城之時候,代宗數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卻擁兵不救。尤其是來瑱因遭程元振讒言被殺後,李光弼還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最終鬱鬱而終。

兩人因為其政治眼光和為人處事而下場天差地別,叫人唏噓不已。

8樓:冷侃娛文

第一個就是政治上的處理上不同。郭子儀是對政治上的手段瞭解得很通透,所以,對君主的想法也是知道的,所以,不要權力,只要財富和美女,就是為了讓君主放心,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沒有二心的。但是,李光弼卻是一個很短視的人物,不能處理好政治上的問題,對於君主的要求也是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處理,結果就收到了君主的猜忌。

第二個就是對待君主近臣的態度不同。郭子儀對於君主身邊人那是畢恭畢敬,哪怕是自己的位置和待遇很高的時候,無論是誰,都是如此,還給自己贏得了一個禮儀周全的美名,沒有一個君主近臣說他壞話的。李光弼這是對近臣很是痛恨,所以,有時候是不理會,有時候是訓斥,甚至有鞭撻。

所以,就有近臣在君主的面前說他的壞話。

第三個就是對待突然加身的處置有不同的態度。郭子儀對於這樣的事情可能是看得多,所以,就是人家君主說啥就是啥,從來就沒有什麼話說,要求上任,立馬走人,甚至跟家人都不說。而李光弼則是畏手畏腳,君主讓他救人,擔心自己被抓,就不救。

豈不讓君主認為你有二心?

郭子儀,就是這樣一個對君主心意瞭若指掌的人,所以,才能更好的處理問題,才能獲得君主的賞識,而不是猜忌,最後得以安享晚年,而李光弼則是一個政治上的沒有小學畢業的人,所以才會受到君主的排擠,最後是鬱鬱而終。

9樓:老陳聊文化

因為他們倆的性格不同,郭子儀懂得變通,李光弼卻比較耿直。

10樓:year夏至微冷

郭子儀極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卻是**低能兒,郭子儀對皇上唯命是從忠心耿耿,情商高。

11樓:

兩人同是中興大將,但郭子儀對君主忠心耿耿,而且很會為人處事。

12樓: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時期的國家柱石,兩人為平定「安史之亂」,保衛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並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

13樓:譙哈哈

雖說都是中興大將,但郭子儀比起李光弼來說更加的有政治才幹也更會省時奪勢。

14樓:

因為郭子儀的情商高,並且懂得變通;李光弼的為人卻比較耿直。

15樓:

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兩個的為人處世以及做事方法不同吧。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大將,為何兩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16樓:匿名使用者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時期的國家柱石,兩人為平定「安史之亂」,保衛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並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唐肅宗曾發自肺腑地感謝郭子儀:「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李光弼也備受後人推崇,被稱為「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郭子儀出生於公元697年,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父親歷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長得儀表堂堂,「長六尺餘,體貌秀傑」。依靠自己的天賦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儀在武則天時期就高中武狀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為武衛大將軍。

李光弼同樣出身名將之後,父親是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他比郭子儀小11歲,出生於公元708年。但他同樣少年成名,不到20歲即被任命為左衛親府左郎將,封雲麾將軍。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也許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會在這樣的官場上富貴但略顯乏味地度過一生。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徹底地改變了兩人的人生軌跡,也讓郭、李兩人在亂世中盡顯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郭子儀在平叛「安史之亂」後,繼續執掌兵權,統領天下兵馬,直到85歲才溘然長逝。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而李光弼卻在平叛之後的第二年就鬱鬱而終,只活了57歲。

為什麼會這樣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儀極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卻是**低能兒。

郭子儀對皇上惟命是從,忠心耿耿。天寶十四年,當「安史之亂」爆發時,唐玄宗下旨郭子儀率朔方軍平叛,郭子儀二話沒說,起兵討伐安祿山;至德元載,正當郭子儀在河北取得節節勝利,欲直搗范陽時,唐肅宗在朔方的一紙召喚,郭子儀當即率5萬兵馬趕赴朔方。

相州之戰後,唐肅宗將失敗的罪責讓郭子儀一人承擔,罷免了他一切軍權,賦閒京中。唐代宗即位後,聽信讒言,再罷郭子儀兵權,讓他督建皇陵。面對這些飛來橫禍,郭子儀泰然處之,毫無怨言,仍對皇帝忠心不二。

面對皇上的賞賜時,郭子儀深諳為臣之道,只接受財物,力辭官位。他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辭掉官職,特別是對「太尉」和「尚書令」的封賞,郭子儀堅決不受。而代宗賞給他的美女、珍寶,他卻欣然笑納。

他還在生活上極盡奢華,「侈窮人慾」,目的就是要讓皇上放心。

郭子儀對同僚謙讓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大宦官魚朝恩對郭子儀羨慕嫉妒恨,經常在代宗面前詆譭他,甚至在背後找人掘了郭子儀的祖墳。郭子儀也心知肚明,但他卻對代宗說:

「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魚朝恩還別有用心地宴請郭子儀,部下都勸他不去,但郭子儀卻獨自赴宴,不帶一個侍衛。

郭子儀的寬容,讓魚朝恩佩服得五體投地,流著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

實際上,郭子儀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這個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發的。但郭子儀為國家社稷計,在「安史之亂」爆發時,主動向肅宗舉薦了李光弼,可見郭子儀的胸襟和大度。

反觀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視,情商也顯得很低。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職時,御史崔眾遲遲不肯交出兵權,李光弼當即將他緝捕下獄。適逢欽差前來宣旨,擢升崔眾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斬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堅持斬了崔眾。

在邙山之戰中,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的勸告,將軍佇列陣於開闊地帶,史思明乘機大敗僕固懷恩,直接導致邙山戰敗。李光弼重懲了僕固懷恩,由此導致兩人心生怨恨。太監程元振、魚朝恩也曾屢次誹謗李光弼,但李光弼卻採取了迴避的方法。

公元763年,吐蕃軍攻陷長安,大兵壓城之際,代宗數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擁兵不救。尤其是來瑱因遭程元振讒言被殺後,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於兩人迥異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導致不同的人生結局。

霍光與郭子儀同樣功高蓋主,為何結局不同

郭子儀是忠臣,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 洛陽。擊敗吐蕃 党項的入侵。到老年才隱退,主上依然去看望他。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去病的母親跟小吏私通生了霍去病。小吏不敢認私生子,後娶了妻,生了霍光。霍去病立功封侯之後,前來找小吏相認。後來霍去病為霍光打點了官職,讓霍光平步青雲。霍光輔助漢昭帝時也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