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要反清復明

2022-01-22 02:49:37 字數 5171 閱讀 7166

1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吳三桂鎮守山海關北京城被李自成破了,吳三桂變成孤軍,投降李自成或大清都是可能的。

**和野史都說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說他是因為陳圓圓。不知是否確有其事,但我想即使這事是真的,以吳三桂一代梟雄的性格,應該也不是他降清的全部原因,頂多是一個藉口罷了。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前者典型為洪承疇、祖大壽等,後者典型為張存仁、馬光遠、馮銓等。

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吳三桂沒有戰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

他官至明庭總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他的升官圖仍未有窮期。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的交戰之中,可以說他身上並無顯著的漢奸因子。

鑑此,有必要**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進行**,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農民起義並非近代、現代的民主革命。

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準備與大順朝合作了。

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箇中奧祕欠缺洞悉。

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區域性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裡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

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訊息。

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

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

可是儘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瀋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後悔藥可吃.

而且應該說明,一開始吳山桂並不見得真的有降清意圖,他首先是於清軍結盟借兵的意圖,事實上,多爾袞收到吳三桂書信後,立刻復書,再次以清朝一貫對吳三桂的招降態度表示:「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吳三桂在回信中仍未對是否「來歸」有任何明確表示,只是模糊表示,若得民心與財土,「何事不成」。

史料佐證,明亡後數年內,雖然也有親歷甲申之變的楊士聰在《甲申核真略》中斥責吳三桂「西不能討賊,東不能守關,有何功言?」但《諛聞續筆》曾記載吳三桂請求多爾袞「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

顯示出他復明的確存在真誠性。

而此後他在討清的檄文中指責多爾袞「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居燕都,竊我先朝神器」,清朝官方對此不敢正面回答,更顯示吳三桂當年與清朝的盟約並非子虛烏有。然而在山海關之戰擊敗李自成後,多爾袞以順治皇帝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令吳三桂以下各將領和吳軍全部剃髮,這標誌著吳三桂已經徹底投降清朝。身為明將多年不接受清朝招降的吳三桂,於是迅速完成了從降李到反李,從借兵到降清的複雜過程。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吳三桂被多爾袞給騙了,所以他一直就想反清復明,後來得不到不是漢奸的漢人們的響應,於是這個漢奸就稱帝了。

有人說吳三桂是為了削藩才反的,說這話的都沒有腦子,沒有長期的謀劃和積累就能幹這樣的大事?可以說吳三桂蓄力很久了。

當然了吳三桂已經被定義為漢奸,但不是漢奸的那些都選擇留頭了,我呸!

3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因為權利吧..江山,美人,金錢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足他當時的現狀。

5樓:東方財訊

吳三桂反清復明?他手離沒有朱氏後人 怎麼復明?

吳三桂為什麼要反清復明?

6樓:

在康熙繼位並剷除權臣鰲拜之後,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等地方割據勢力就成了康熙帝眼中的下一個目標。

首先清廷供養三藩的花費過於龐大,是每年財政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其次,三藩均為漢臣,各自掌兵駐守邊陲,尾大不掉,是一個潛在的安全隱患。

因此,當三藩中的尚可喜以歸老遼東為由試探朝廷的反應時,康熙帝毫不猶豫地令其移藩,並且也准許同期申請撤藩的耿精忠和吳三桂。康熙如此決絕而果斷的決定,讓本來還抱著世守雲南的吳三桂如夢方醒,怒不可遏。他認為自己當初引清軍入關,之後又替清朝南征北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現在康熙的所作所為,無疑是過河拆橋,兔死狗烹。一旦真的撤藩,吳三桂賴以生存的軍事實力就會化為烏有,任人宰割。不起兵反清的話,遲早會如鰲拜等人一樣被康熙剷除。

同時,吳三桂認為康熙帝初登大位,統治基礎還不牢靠。而滿清軍隊自入關以來生日日趨腐化,戰鬥力嚴重下降,自己的部隊則厲兵秣馬多年,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同時吳三桂還有尚可喜、耿精忠相助,實力足可和康熙帝分庭抗禮。

而且,清廷各處還有鄭成功、朱三太子、王輔臣、天地會、察哈爾部等潛在隱患,一旦他樹起反清旗幟,必然天下響應,最不濟也可同清廷劃江而治。因此,惱羞成怒的吳三桂立刻撕破臉皮,起兵反清。

明明是吳三桂放清朝大軍入的關,最後為什麼打著反清復明的名號造反?

7樓:古今通聞

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是最大的戰略錯誤。他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明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當時在西北方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農民起義軍一路攻城拔寨,而在關外,有女真人虎視眈眈。不斷地襲擾大明邊界。而當時的朝廷也是內鬥不斷。

導致國庫空虛,崇禎皇帝對於這種局面無計可施,最後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崇禎在煤山自縊。其實崇禎的死並不意味著大明的滅亡。因為當時的中國南方還是效忠於大明的。

而吳三桂本來是準備投降李自成起義軍,但是因為李自成部件霸佔了她的愛妾陳圓圓和拷打他的父親致死,李自成於是引清兵入關,聯合清兵剿滅了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而滿清入關之後則鳩佔鵲巢。成為中原的主人。而吳三桂則帶領軍隊對南明的皇室成員趕盡殺絕。

他還一度追到緬甸,俘虜了南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並且親自用弓弦勒死了他。

吳三桂因為在滿清建國過程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滿清封他為平西王,擁有中國南方的軍事和民事自治權,後來滿清經過三代皇帝的治理,國運蒸蒸日桑,此時的吳三桂成為實際上的軍事割據,威脅著大清的穩定,於是當時朝廷裡邊提出了撤三番。這個事情違背了之前許諾吳三桂的利益,屬於卸磨殺驢的行為。

為了保護自己的利息,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並且自立為帝。吳三桂的軍隊,封鎖長江江面,企圖跟滿清劃江而治。但是最後吳三桂的軍隊還是被滿清消滅。

吳三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料。

8樓:匿名使用者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林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

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勢。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為什麼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其二,南明的永曆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

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

所謂與吳三桂不同心,沒有形成合力,又體現在三點:

一是藩鎮各自為政,並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並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聽吳三桂節制。

二是藩鎮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覆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可以說,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

總之是搖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三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

孫延齡的部眾有和吳世琮發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後來還成為吳三桂後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內部的牴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第三,吳三桂在戰略上出現巨大的失誤。

吳三桂在領兵北上的時候,他並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後實現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

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

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以招撫為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藩鎮關係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吳三桂最後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

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明朝皇室後裔(朱三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後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但是最後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或者說「周王」)。

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援。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援,二是各反叛藩鎮的支援。沒有支援,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

第五,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援,有一定的號召力。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眾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剷除乾淨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反清復明口號是什麼,為什麼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貫穿整個清朝?

天地會 起的.天地會,是清代民間祕密結社之一。因它崇尚 拜天為父,拜地為母 故名天地會 又因它以 反清復明 為宗旨,而明太祖年號為 洪武 故對內又稱為 洪門 天地會的口號就是反清復明,反清復明就是口號 高崗,一派西山千古秀 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 天父地母,反清復明 天地會 口號 為什麼反清復明的...

為什麼反清復明的口號那嗎吸引人。那麼動聽。只看樓主收藏回覆

個人覺得,大家肯定不願意受一個少數民族統治。漢族人力量壯大,人口眾多吧。滿族人在漢人的眼裡就是蠻子 是夷 是低賤的民族漢人長期統治著中華大地 突然反過來被蠻夷統治,絕大多數漢人的心裡是不願意的,不服的。只要經人號召,就會有人響應。關鍵還是民族問題,因為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的,我們漢人不服氣!民族主義,與...

吳三桂為什麼不投降李自成,吳三桂為什麼寧願聯手清軍,也不願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雖然說是闖王,但是他沒有多爾袞那樣大的實力和靠山,所以吳三桂才選擇投降多爾袞!我認為是吳三桂瞭解到李自成在北京的胡作非為後,瞭解到李自成只是一幫不成氣候的亂匪,不值得投靠,滿清給的加碼也很高,而且實力強勁更有希望奪取中原!書上說是一怒為紅顏,為了愛妾陳圓圓,據說李自成進北京以後,底下部將就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