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洛陽遷都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
2、難攻:西控崤、函之險。
3、易守:東扼虎牢、黑石等關;
4、資源豐富: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
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實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等以匡復廬陵王為藉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明公以匡復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遺憾的是,徐敬業沒有采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
陳嶽論及此事,嘆息道:「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
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由此可見,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2、地理位置的原因
從地理位置來看,洛陽適宜作國都。
唐朝建立後,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
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後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於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
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
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2樓:金果
洛陽遷都原因如下: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
洛陽在政治上對武則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徐敬業起兵時魏思溫的言論中窺見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等以匡復廬陵王為藉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
「明公以匡復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遺憾的是,徐敬業沒有采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陳嶽論及此事,嘆息道:「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
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由此可見,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適宜作國都。唐朝建立後,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
「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後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於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
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3樓:北青梔
大致上就是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一,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釋。長安是西北地區的自然中心——當西北貴族集團已處於統治地位時,它是文職官僚機構的自然政治中心。遷都又是一個旨在取悅於許多東北出身的**的行動。
二,經濟方面。長安位於比較貧窮和生產不發達的地 區,易遭受長期的嚴重乾旱。從外地**長安穀物既困難,費用又極大。**洛陽的朝廷便容易得多。
拓展資料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唐朝文化相容幷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4樓:調侃歷史
武則天登基後,為什麼要遷都洛陽
5樓:常治居士
因為長安火了洛陽蹭熱度,武則天篡位遷都洛陽,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所以遷都洛陽是唐朝的屈辱。
6樓:妖嬈的美麗
唐朝首都不是由長安遷都到洛陽,而是因為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為「周」,定都在洛陽,名義上不算遷都,而應該是「定都」。但是武則天的登基並沒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動盪,並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所以很多人覺得武則天就是唐代的皇帝,其實不是,按照朝代算,武則天算是開國皇帝,建立的是自己的朝代「周」朝!武則天退位後傳位給其兒子李顯,李顯登基後又將「周」改為「唐」,武則天駕崩後,李顯才正式宣佈遷都回長安···所以一定要算是遷都的話,也是李顯在洛陽登基,將京都遷回長安。
所以如果要問遷都的原因,那隻能算是「朝代的更替」了。雖然更了一下,又更回來了!京都也是遷了一下,又遷回來了!
歷史上,洛陽是不是做過唐朝的國都,我鬧不清了,後來才遷到了長安,誰能幫我確定一下。
7樓:南冠生
首先,唐朝擁有天下,李家的關隴軍事集團主要依靠的是關東(今天的晉冀魯豫一帶)的豪強武力,如瓦崗軍之類,而關東的士人、民眾的政治信仰在洛陽,因為自東漢起,魏晉皆建都洛陽,經歷五胡亂華,由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現了北方的一統,人心所向在於「天下之中」的洛陽城。從南方講,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馬氏西晉朝的達官後裔,他們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陽。
其次,經濟上,西安的農耕條件次於洛陽,而且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商貿繁華也非西安偏處關西所能比擬的。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而將整個**機構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人稱「逐食天子」。
再次,文化上洛陽的地位極其崇高。從語言上看,唐詩的用韻依照《切韻》,而《切韻》正是依據洛陽語音為標準制定的,而不是關西的方言。為了籠絡關東的文人學士,唐王朝在東都洛陽設考場,舉行全國規模的科舉考試。
總的來講,洛陽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的過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以洛陽為都城,將東都改為神都,歷時15年。
唐玄宗開元之治29年,以洛陽為都城10年。
公元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唐哀宗於公元907年被朱溫廢掉。
8樓:爽朗的大流弊
武則天改國號武周,遷都到洛陽。隋唐使用兩都制。有兩個京城,長安和洛陽。
9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的洛陽是陪都,從隋朝延續下來的。真正的政治、經濟中心還是長安。
10樓:我愛北極狐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將洛陽設為陪都,武則天在位時洛陽為國都。
11樓:悠遊
唐朝時有兩個國都.即西都長安,東都洛陽.
12樓:龍女優曇
武則天改唐為周的時候
唐朝都洛陽的具體時間,準確加30分!
唐朝與洛陽有什麼關係
13樓:寶紅紅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4000餘年建城史和2023年建都史,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邙山古墓群與天子駕六震驚世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一詞便源自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唐代洛陽是東都,武則天當皇帝時就在洛陽登基,並一直在洛陽主持政務。「自唐則天后,洛陽牡丹始盛。」(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從武則天時期到開元年間(公元690年至公元741年),還有唐貞元、元和年間(公元785年至公元820年),是中國牡丹史上一個**時代,奠定了中國牡丹發展和牡丹文化興盛的堅實基礎。
唐 東都 隋唐故城 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帝共七帝 638年-904年-907年
14樓:塵囂遠去
唐顯慶二年(684年)以洛陽為東都,武則天時一度改稱神都,是唐朝最重要的陪都。經過隋、唐的興建,洛陽城內建有宮城、南北二市和百餘座坊,規模與長安相仿,其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也不亞於長安。
長安、洛陽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盛唐的軸心。長安地處關中,便於控制,但八百里秦川出產的糧食和物資滿足不了首都的需要,必須從關東和江淮調運。由黃河、渭河溯流而上,運輸困難。
而洛陽有運河溝通南北,水運便利,是輸送長安的主要中轉站。一旦關中農業歉收,長安的**更加緊張,自隋朝以來,一般都由皇帝率領臣民往洛陽「就食」。唐朝前期皇帝常駐洛陽,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就近解決糧食和物資的**,同時也為了更有效地控制經濟發達地區。
安史之亂後,長安和洛陽都受到巨大創傷。唐朝後期,長安曾多次被外族或農民起義軍佔領及受戰亂的破壞,絲綢之路也經常被隔斷。關中和北方的戰亂使長安越來越依賴於江淮的**,一旦中斷就無法維持。
天祐元年(904年),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給了長安最後一擊。城內的宮殿民居拆毀殆盡,木材順流運往洛陽,居民也大多東遷。從此長安喪失首都地位,再未恢復。
而三年後,洛陽也為更靠近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水運條件更便利的開封所取代,結束了建都的歷史。
簡而言之,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順便,洛陽牡丹很有名,洛陽也是武則天最喜歡的城
15樓:常治居士
洛陽是武周的都城,也就是武則天篡權後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後武周被滅李唐復興重又遷都長安。唐朝最後遷都洛陽是因為朱溫篡權遷都洛陽最後唐朝滅亡……所以洛陽的確當過唐朝的都城,但卻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16樓:知事談
簡單點來說,隋唐的首都只有一個就是京師長安,但當時盛行建立副都即陪都制,洛陽就是隋唐最重要的陪都了!但不是首都!
17樓:神鷹
武則天稱帝后,為加強她的統治地位與影響,為了改朝換代,改唐為『大周』,把都城從西安遷到洛陽,也就是東都。
18樓:孫江
千年陪都洛陽,以前陪長安,後來陪開封,現在陪鄭州。
19樓:匿名使用者
洛陽是唐朝的東都。因為長安太冷了吧,所以武則天喜歡洛陽。
20樓:歐陸聯盟
武則天時期的洛陽是武周的都城,國號「周」,為了割裂與「李唐」的政治聯絡,都洛陽。並非是李唐的都城。
根據正史《舊唐書》:「(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初立武氏七廟於神都。」充分說明「神都(洛陽)」為「革唐命」的武周都城。其間,唐的都城依舊在長安。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溫脅迫至洛陽,3年後唐朝滅亡。極像東漢末年董卓強令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
根據正史《新唐書、本紀第十》記載:「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戊午,全忠遷唐都於洛陽。」所以唐都城應為:
長安618-904、洛陽904-907。除此以外,兩部唐書(正史)中再無「遷唐都」一說。
唐朝到元朝的歷史,請介紹一下紹興的歷史(唐朝至元朝)
隋 581年 618年 文帝 楊堅 大興 唐 618年 907年 高祖 李淵 長安 第1任 618 627年 高祖 李淵 長安 第2任 627 650年 太宗 李世民 第3任 650 684年 高宗 李治 第4任 684 684年 中宗 李顯 第5任 684 684年 睿宗 李旦 第6任 684 7...
盧綸生活在唐朝的哪個時期,唐朝的歷史,介紹一下
盧綸 739年 799年 字允言,河中蒲縣 今山西蒲縣 人,祖籍范陽涿縣 今河北涿州 出身范陽盧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濟州刺史 光祿大夫盧尚之的後人,唐代詩人,儒客大家,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 唐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 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
哪位能說一下唐朝田園的詩給我講講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白話譯文 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白話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