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 「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什麼意思

2022-05-29 01:50:14 字數 6429 閱讀 8941

1樓:紫微聖

楞嚴八十分義 五陰妄想分第四十七

解結之方分第四十七

綰巾六結

【分義】阿難聞佛慈誨,淨心開悟,法眼清明。然猶未達六解一亡解結次第之義,故請佛明示解結之方。世尊初示綰巾六結,以明根結因起。

今如來巧示六結同異之元,取劫波羅天所奉花巾。巾體原為一條,喻示一真性體。綰疊花巾初成一結,如是倫次,綰疊花巾總成六結。

喻示無明發業,一念妄動,六根取境,迷心逐物,卒不能解,成六根結。如是則一六義生,將畢竟同之一真性體,妄生成畢竟異之六根妄結。

六解一亡

【分義】次示六解一亡。六根之精,元是一真。隨拔一根,脫粘內伏,則六根皆淨。

六根既淨,一亦銷亡。迷真性故,諸妄繁興,由是而有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若悟真性,則六根俱脫,諸妄皆息,生死本空。

生死空故,亦無涅槃,是故涅槃亦如空花。生死根結為六,涅槃真淨是一。無生死故,涅槃亦不立。

故曰六解一亡。

2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說解開繩結,要從繩結的中心入手,往外使力,才能把繩結分開。如果不從繩結中心入手,只抓著兩端繩頭使力,是打不開繩結的。解六根之結也是這樣。

因為有生命的本性(就如同那條繩子),因為對於人我相的執著,所以這個生命本性才雜染貪嗔痴慢疑等等虛妄習氣而形成六根結。要解開這個根結,就要從人我相入手。因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而有身心,而有人我相。

四大五蘊離散,**是人?**是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就是這個意思)。

無人無我,本性不滅。比如繩結解開了消失了,但是繩子不會消失。同樣,人我俱空,生命本性不空,明白了這個道理,解脫生死之路就已經明瞭。

所以說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到了這個境界,一切生死皆是本性顯露,無根無結,所以說,是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法忍。

3樓:開發自性

六根見性,也是一樣。

此根剛解,先證金剛經所說的無人相。接著是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已證得解脫。解脫已證,自然就是心經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應該是佛經中的,這是什麼意思?

4樓:慧聞經典

能聞與所聞都消失淨盡,但又不止住於盡聞無相之境。

這是《愣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中的一句話,通觀全文最好理解: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語譯:觀世音菩薩隨即從座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世尊!

回想我在過去無量數恆河沙劫以前,那時觀世音佛出現於世間,我在觀世音佛前發心求取無上的菩提正覺,佛教我從聽聞的效能上思惟修習(反聞能聞的自性,念念旋元自歸,刻刻薰聞薰修),證入三摩地。我最初在聞性的思惟修習中,把整個身心攝入於能聞的自性之流,亡去所聞的音聲,所入之能聞自性之流清靜寂然,沒有動靜兩種塵相的生起,這樣逐漸精進深入,能聞與所聞都消失淨盡,但又不止住於盡聞無相之境,再進一步把能覺與所覺也都空掉,空覺極至於圓滿,則空與所空滅掉,生滅之妄想心滅盡,寂滅之性現前,忽然之間超越了世間的有為形相及出世間的一切聖智聖境,本妙圓明的自性正覺圓滿照徹十方法界,同時獲得兩種殊勝的功德:一是上合十方一切諸佛本元的妙明正覺真心,與諸佛如來具有同樣的慈悲力量;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一切眾生具有同樣的悲苦渴仰之情。

5樓:姬暢央

聽過天下所有事,聽完後卻並不被這些聽到的東西所束縛。

也就是心念無著,不固執於所聽聞的事物、境界之上。

應該是描述菩薩境界的話。

6樓:匿名使用者

圓瑛法師釋楞嚴之耳根圓通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是妙三摩,從根解結之正行,一門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選擇圓根,已密示耳門,於解結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結,故觀世音,陳述圓通,具示從淺至深,層次分明;解六結、破五陰,以彰修證了義。上發菩提心是願,此是依願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乃於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以聞性為所照之理境。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以智照理,聞薰聞修也。

此聞中二字,首宜揀別分明,不可錯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塵色法,不合決定義門。二非耳識之中,以耳識隨念分別,固非菩提正因。

三非意識之中,以意識生死根本,正是圓通障礙。故阿難請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識,欲令舍而去之;十番顯見,欲令取而用之。眼耳雖別,其性則同。

今此聞中,即佛所顯之見中也;又即如來,廣會四科,遍融七大,所顯三如來藏性之中也;又即如來所顯,圓湛不生滅性,朗照萬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於此體察分明,依之為本修因,自可圓成果地修證。

入流亡所者:古觀世音佛,教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觀世音菩薩,依教起修,初從聞中下手,即聞慧。此句至生滅既滅,即思、修二慧;寂滅現前,即入三摩地。

入流是對出流為言,耳根順聞出流奔聲,即結縛之元,反聞入流照性,即解脫之本。故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觀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門,正合本師釋迦,十方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觀智為能入,耳門為所入,入即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而入流照性也。

又即逆彼無始織妄業流,隨順耳根聞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觀智思惟修非識心分別思惟,能聞世間音聲者是誰?亦即參究工夫,同前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而斷三緣。

但提起一段疑情,驀直參去,參聞者是誰,綿綿密密,無有間斷。聲動時,參聞聲者是誰?聲靜時,參聞靜者是誰?

即同宗門下,參看話頭,一切時,一切處,不離一句話頭。但彼多用意根,此專用耳根,為稍異耳。同是智光內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動靜等塵,脫黏內伏,伏歸元真,則智光不外洩,所有聲塵,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

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背塵合覺,為本經妙修行路,至簡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亡所: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有聲為動,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此之亡所,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而得離塵工夫,則聲塵不亡而自亡矣!

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驗;如永嘉禪師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則入流而亡入流則亡所而入,凡修禪功者,貴在入流耳。 餘二十一歲,由閩航海來蘇,參常州天寧開和尚學習禪功,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一句話頭,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連參三年,誓見自己本來面目,了明生死大事。

至二十四歲冬,在禪七之中,專切參究,乃至飲食不知其味,一切時處,心光皆照一句話頭,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靜後,參究得力,身心忽空,內外虛融,定境法樂,非言語所能形容,一動喜心,定境即失。後於別枝香,欲求定境再現,皆不可得。禪七考功時,將是事陳白冶公和尚。

則曰:『汝自後有求定境復現否?』答曰:

『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則魔得其便,汝將為魔眷矣!

』復問:『如是境界好否?』公曰:

『不作聖證之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不過用心得力,暫得輕安,從此進修,不著不求,悟證有望。』後閱本經,五十種陰魔所述,知善知識,不可不親近也。至二十八歲,參浙江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亦在冬月禪七之中,勇猛精進,生死心切,於第八日晚,定境復現,較勝於前,其樂亦勝。

自此深信,宗門中自有奇特事在,後閱楞嚴經,於向所未通者,無不明瞭,又信本經為禪門關鑰,更復悉心研究,定能發慧,其語亦有徵矣!餘惜後為叢林供職,重興道場,辦理慈善,主持佛教會務,以致自誤禪功,未明本分上事,雖承緇素群推,楞嚴獨步,何異說食不飽,數寶常貧也。

又入流亡所,實非聞性斷滅,但以專切反聞,迴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也。

然動塵已滅,諍塵方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當知靜塵亦是結,亦宜解除,仍舊不捨思、修二慧,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靜塵是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也。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動相不過並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舊入流。

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不住靜境;此靜境即是色陰區宇,如明目人,處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靜之寂,乃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則動結與靜結俱解,聲塵全泯,故曰:

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此瞭然不生,即動、靜二種塵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註腳也。而工夫到此,聲塵動靜二結俱解,則色陰破矣!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者:此解『根結』。如是、指法之詞,指上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二結已解,根結斯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瞭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到此則根結亦解,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根塵既銷,識無從生,則想陰亦於此破矣!

即佛前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齊於此;以塵亡根盡識泯,人無所依故。此中三結,亦即佛示,六結生起次第中所云,勞見發塵,今粗三結已解,則塵不**,見不復勞矣!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者:此解『覺結』。盡聞二字,是牒上能聞與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六用不行,惟餘一覺。

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則永墮無為深坑。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進觀聞性。下句為新證之境,《正脈》雲:

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故今言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盡聞若住入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即溈山所謂:具足心境也。

今言覺所覺空者,謂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也。覺是智分,乃屬般若,智慧契理如何亦空?當知此破法執,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種愛智之法愛,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圓覺經》雲:『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

今此覺結,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結生起次第,智見妄發,發妄不息。今覺結已解,則知見不發,妄不相續矣!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者:

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則覺結雖解,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若恪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愛理之法愛,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究而極之,以求圓滿空性。

空所空滅者:非惟所空之智境滅,即能空之空亦滅。如以木鑽木,火出木燒,二俱滅矣。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正齊於此,已得俱空之境。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者:此解『滅結』。生滅二字,總指諸結而言。

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即同『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剎土現全身。』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

同《圓覺經》,迷智四相之壽者相。一我相,心所證者,以所證涅槃,認為我體。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證之非。

三眾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證俱非,四壽者相,心所覺者,覺前前非,認己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愛。譬如有人,不肯斷命,祖師門下,謂之命根不斷也。 故仍須入流照性,返窮流根,滅相迥脫,至不生滅,方是到家時節。

既滅者,即觀智還元,一切生滅,悉皆滅已,此去更無可滅。此滅結,即佛前示,六結次第生起之第一結,由汝無始,心性狂亂;今六結盡解,五陰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雲: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妄窮真露,寂滅真理現前。所謂寂滅者,此寂非對動之寂,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此滅非對生之滅,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

前佛雲: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上解六結,是從聞、思、修,此寂滅現前,是入三摩地,得證圓通。

古觀世音佛,所授之法,與釋迦如來,解結修證,無二無別。既得寂滅現前,親證藏性,而入首楞嚴三昧,當登圓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稱全體所起之大用也。

《正脈》雲:通前次第解結一科,會於四卷末節:入流,即守於真常,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毫無差爽矣!

若會永嘉奢摩他文,入流即息念,亡所即亡塵,亦應仿其文雲:『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則入流而亡,入流則亡所而入。』此四句可齊動靜不生。

又云:『亡所而入,則入無能入;入流而亡,則亡無所亡。』此四句根塵俱泯,可齊於聞所聞盡。

又云:『亡無所亡,則塵遺非對;入無能入,則念滅非知。』此四句無對無知,可齊於覺所覺空。

又云:『知滅對遺,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齊於空所空滅。

又云:『闃爾無寄,妙性天然。』此二句可齊於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亦似吻合,而無聞矣!

但永嘉似乎都攝六根,或專攝意根,此經乃專攝耳根為異耳。又永嘉方談最初銷顯,向後更有修治,斯經已談深證高位,向後惟彰發用,今與合會而觀,節文宛似,令知圓頓初後,無有異心,行者不可委為高位,視為不切己也。

這是兩句話的前一句的後半句,和後一句的前半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請細細體會圓瑛法師的開示講解.法師號稱楞嚴獨步,近代以來修學楞嚴,圓瑛法師之講義實為最好的參照.

常說的「六根不淨」都是哪六根,六根不淨指的是那六根?

是 眼 耳 鼻 舌 身 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甚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 眼 耳 鼻 舌 身 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

吉他六根弦分別是什麼名字,吉他的六根琴絃各代表什麼音?

吉他六根弦沒有特別的名字,就是稱呼為 一弦,二絃,三絃,四弦,五絃,六絃 從粗的一根依次排列 最細的弦叫做一弦,最粗的弦叫做六絃 從六絃到一弦,它們的音名按照粗到細依次叫做 eadgbe 音階簡寫 362573 c調 3,7,5,2,6,3 從一弦到6弦的順序 調的時候從一弦開始.方式如下 以第 1...

關於讓人平心靜氣或著放下痴情,六根清淨的佛經,古文也行。最好還有解釋。都不用太長,摘錄主要。拜託了

佛法學習入門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 認識佛教 了凡四訓 太上感應篇 地藏經 無量壽經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淨土大經解演義 體方法師講的 解脫之道 阿含經 心經 金剛經 簡豐文居士講的 楞嚴經 圓覺經 維摩詰經 傳心法要 母音老人講的 拈花錄 阿彌陀佛 現代人面臨的 太多 讀經已經不頂用了 必須停經 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