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windy伯陽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2樓:冠亞技術天高
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危害一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點就是,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並沒有立即滅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所以,在一些人的,腦海中,似乎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不存在了。
然而,在唐朝前前後後接近300年的歷史中,安史之亂其實只發生在唐朝的中期,所以說唐朝的前150年是輝煌的,而後150年是不堪回首的150年。
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元氣大傷,對西域都護府早已經無力控制,甚至連河西走廊一帶,都被吐蕃佔了去。當時的漢人有上百萬被土蕃人控制奴役,漢人盡數吐番化。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有這麼一首詩,是這麼寫的: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說的就是當時漢人被吐蕃化景象。
3樓:匿名使用者
安祿山安祿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字軋犖山, 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人,粟特族。唐代藩鎮割據勢力的建立者,偽燕皇帝。
安史之亂是什麼意思
4樓:抱香蕉睡覺
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2、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3、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巨集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髮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5樓:高紫兒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歷史上非常大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因此以他們兩人的姓氏命名為「安史之亂」。這次叛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對整個唐代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
6樓:1戰士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於發起叛亂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為主,故稱安史之亂,又因其爆發於 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
天寶之亂。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由三代皇帝平定,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唐朝再無中興之日,變得平庸。此後唐朝進入
藩鎮割據的局面
7樓:匿名使用者
安錄山和史思明的一場再唐朝的禍亂
8樓:鄭鳳才蘋果手機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2、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9樓:運長清芷蘭
安史之亂的安史是兩個人名,安是安祿山,史是史思明。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北臨漳),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
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覆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
安史之亂
九節度使之60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什麼是安史之亂?
10樓:金牛座的性格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請問安史之亂是誰平叛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攻下洛陽,長安。兩年後,大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借回迄兵幫助,收回長安、洛陽,763年,唐軍最後打敗叛軍。
12樓:清風徵凡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在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區)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13樓:
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郭子儀,李光弼平定叛亂。
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平叛安史之亂的兩大功臣是誰。
14樓:匿名使用者
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李嗣業、渾瑊、馬璘、辛雲京。以上名將都被封爵位郡王,出將入相。
安史之亂的原因過程結果是什麼?
15樓:小南歌子
安史之亂是中國復唐代玄宗末年至制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原因: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主要包括經濟矛盾,階級矛盾,民族問題,內部矛盾等等。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
過程: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起兵,經歷了唐廷反擊,長安失陷,馬嵬兵變,肅宗即位,睢陽之,戰安祿山被殺,鄴城之戰,史思明覆叛。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結果:這場安史之亂導致民不聊生,社會更加混亂,百姓無家可歸,同時藩鎮割據,剝削加重,邊疆不穩,唐朝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戰爭過後,朝廷把經濟重心南移,加大了佛教的復興。
安史之亂主要講的是什麼?
16樓:俗話說忽然
安史之亂是755年至763年發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據勢力對**集權的反叛。因叛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所以歷史上稱這次叛亂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什麼意思,安史之亂的史是什麼意思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
安史之亂給人的痛苦,安史之亂給人的痛苦
說一下安史之亂的三個客觀影響 一,唐朝進入全面衰退,邊疆土地喪失,人口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從此後,宦官專權,牛李黨爭,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分別或同時蹂躪著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帝國.以後一直到907年朱溫滅唐.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我不同意.該事件之前,玄宗李隆基寵幸宦官,用人唯親...
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是怎麼開始的?又是誰平定的?
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 河東,拜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 757年 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 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 758年 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 759年 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