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說一下安史之亂的三個客觀影響:一,唐朝進入全面衰退,邊疆土地喪失,人口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從此後,宦官專權,牛李黨爭,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分別或同時蹂躪著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帝國.
以後一直到907年朱溫滅唐.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我不同意.該事件之前,玄宗李隆基寵幸宦官,用人唯親,身邊已經圍攏的已經不是象宋王景,姚崇,張九齡等德才兼備之人,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了一大批禍國殃民的苗子.
這樣的社會不亂才怪了.
二,士族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九品種中正制的後遺症至今徹底消失了.
三,促進人口南移,為客觀上為南方經濟進步發展提供條件安史之亂使中原人口大量南移,使得南方的人口在歷史上正式超過北方.這些人口不光是勞動力也為南部地區帶來了新技術和新思想.
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中,經濟重心從悉日的中原到南方是一個緩慢的量變過程.從戰國初吳\越\楚對南方的開發,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再到三國時孫權對南方的經營,南方已經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到安史之亂後,南部經濟強於北部的割據似乎已經不可逆轉.再到幾百年靖康事件,金滅北宋,中原的經濟至今也沒有再次超過南方.
2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ctrl+c 和ctrl+v用的不錯啊
3樓:明夕紫霞夕
呵呵!為上面兩位鼓掌!
這首詩描寫了 安史之亂 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
描寫安史之亂的詩多了去了,你說的那一首啊
安史之亂給人帶來了什麼災難
5樓:矽谷創業快訊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
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6樓:內輪紫炎
戰爭肯定是會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生靈塗炭,妻離子散。杜甫也有詩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7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 百姓遭受戰火之哭....
8樓:海星六八八
安史之亂導致中原荒涼殘破,人口大量減少,北方人民遭受一場浩劫。對唐朝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9樓:匿名使用者
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災難,語言敘述,表達出人們的苦難
10樓:匿名使用者
從毀滅生命方面:「一男新戰死」從生活方面:「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5、老婦的含淚「致詞」,從哪些方面對「安史之亂」給人民遭受的苦難作廠
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歇過。唐代的「安史之亂」使詩人杜甫顛沛流離,深受其苦。課內詩
<<望春>>中揭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11樓:七月在野
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
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安史之亂 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麼樣的災難
12樓:
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13樓:日月星城
人口減少,百姓向南遷移
14樓:某蘇氏小可愛
社會動盪,人口減少,百姓流離失所。
安史之亂
15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以前是唐玄宗在位。755年至762年唐肅宗在位。 763年以後唐代宗李豫在位。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親安祿山,自立為帝。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將郭子儀等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16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陷長安後(算是滅了唐吧),於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並命史思明回守范陽。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
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覆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馬嵬之變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此後以郭子儀為大將軍,唐軍逐漸在軍事上取得優勢。
因此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郭子儀帶兵評定了安史之亂。
17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稱大燕皇帝,後其子安慶緒殺安祿山代之,後史思明又殺安慶緒,史思明子史朝義又殺史思明稱帝。
期間唐玄宗傳位於其子唐肅宗李亨,自己逃亡蜀地避難。
安史之亂是由唐朝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藉助回鶻等部兵馬合力平定的。
石壕吏中描寫了 安史之亂 給人民帶來的巨大傷痛,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18樓:薛無殤
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深重的,但深明大義的人民卻強忍悲痛而同仇敵愾,勇於為國分憂
19樓:愛傑然不同
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災難的悲傷,對老婦勇於承擔苦難的同情,
又希望平定戰爭,他的思想感情是很矛盾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痛斥,憤恨當時的社會
21樓:
表達了作者痛斥,憤恨當時的社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深重的,但深明大義的人民卻強忍悲痛而同仇敵愾,勇於為國分憂。
22樓:冰塊①婭
《石壕吏》是唐代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3樓:蒤鴉尛破孩
作者痛恨官吏對底層人民的壓迫 並同情這些人
24樓:手機鏈
對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這是語文作業本後面的正確答案)。。。
劍網3安史之亂配置,劍網三安史之亂
您好 您機器的顯示卡明顯太低,推薦您換成1g以上的視訊記憶體的先卡。記憶體建議您做成雙通道,在加2g的記憶體。祝遊戲愉快。劍網三安史之亂 直接用j3修復工具修復,什麼問題都能搞定 你好 你好!現在金山官方已經移除了安史之亂的登入介面了 若幫助到你,還望採納n n pvp和尚劍純天策都不bai錯,主要...
安史之亂的首惡是什麼,安史之亂是什麼意思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 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危害一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點就是,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並沒有立即滅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可以...
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是怎麼開始的?又是誰平定的?
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 河東,拜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 757年 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 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 758年 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 759年 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