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彈戲牡丹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意思是: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裡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一、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二、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裡,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
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狂(的做法)嗎?」
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
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固然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
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裡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三、作者出處
【作者】紀昀 【朝代】清代《河中石獸》
一、創作背景
紀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慶三年(1798)期間,開始收集民間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整理並寫成了《閱微草堂筆記》,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品賞析
全文層次清晰,其行文結構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廟裡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划著幾隻小船,順著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學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
他的一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
三、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區域性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實踐出真知。
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儘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四、名家點評
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貴州師範大學中國詩詞韻文研究所所長汪泰陵《清文選》:「本文雖然短小,但結構卻相當嚴謹。寺僧的話、講學家的話、特別是老河兵的話,一層深似一層,猶如剝筍一般,極具說服力。
文章的語言亦精煉準確,有一種不容辯駁的力量在。」
2樓:i青蘇
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就太多了 不能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的翻譯
3樓:影視暖風
這句話的意思是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出處:清 紀昀《河中石獸》:「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譯文: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裡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河中石獸》賞析
《河中石獸》文章結尾揭示了主旨,像講學家和道學家那樣「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況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
《河中石獸》雖然短小,但結構卻相當嚴謹。寺僧的話、講學家的話、特別是老河兵的話,一層深似一層,猶如剝筍一般,極具說服力。文章的語言亦精煉準確,有一種不容辯駁的力量在。
4樓:扶修平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只)根據某一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5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這樣,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卻不知道其中的根本道理的情況太多了,難道能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做出判斷嗎?
6樓:傅唱月
既然這樣,那麼對於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7樓:**梅里
河中石獸的故事,你真的瞭解嗎
8樓:不愛裝淑女範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原因的事情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9樓:來自吊腳樓充滿熱情的紫穗槐
既然這樣,那麼只知道其中一方面情況,不知道其中另一方面情況的人太多了,怎麼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10樓:王一博web的寶貝兒
既然這樣,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其他方面的人很多,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11樓:鎖骨大人
但是天下間的事,只是知道事情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人(事)太多了,怎麼能單靠片面的理論就胡亂判斷呢??
12樓:要我什麼用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中一個,不知道其中另一個的人太多,怎麼能根據其中一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的翻譯是什麼啊?
13樓:顏代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的翻譯: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出自清代作者紀昀的《河中石獸》。
此文講述了一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學者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之人的嘲諷,亦告訴了人物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查**這一道理。
14樓:愛吃東瓜的蕭然
天下的事情,只知其表面,不知其深意者 很多,難道可以根據一方的觀點判斷嗎?
15樓:合清卓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16樓:來自馬漳橋繡履遺香 的企鵝
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況太多了,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去主觀判斷嗎?
17樓:苟溫
天下事物,我們只瞭解他一部分,而不瞭解全部的情況很多,難道我們可以根據道理來推斷猜測嗎?
18樓:皮卡丘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僅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可以(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的判斷呢?
19樓:傅唱月
既然這樣,那麼對於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20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瞭解其一而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難道能根據一個道理就主觀的判斷嗎?歟:(yu第二 聲)嗎,表示疑問【必須要譯出來,否則會扣分】
21樓:元滅星晨
天下的事物,我們只瞭解它一部分,而不瞭解全部的情況很多,那麼我們可以根據道理來推斷
22樓:阿斯蘭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肯定對!練習冊上的!!)
23樓:free玻璃娃娃
既然這樣天下事物,只知道表面的現象,不知道其本質的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常理來推斷嗎?
24樓:匿名使用者
.................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一句哪位大神幫我翻譯出來!
25樓:君如墨伊似水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26樓:王小錘拿大錘
但是天底下對一件事只瞭解一部分的人很多。怎麼能胡亂猜測呢
27樓:糊塗蟲
這樣看來,對於天下的是是非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真是太多了,實在不能夠僅憑推理就對事物做出主觀判斷呀
28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常理主觀地判斷嗎?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翻譯
29樓:登印枝毓月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例子有很多,怎麼能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臆斷呢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是什麼意思
30樓:一彈戲牡丹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意思是: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裡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一、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二、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裡,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
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狂(的做法)嗎?」
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
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固然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
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裡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三、作者出處
【作者】紀昀 【朝代】清代《河中石獸》
一、創作背景
紀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慶三年(1798)期間,開始收集民間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整理並寫成了《閱微草堂筆記》,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品賞析
全文層次清晰,其行文結構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廟裡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划著幾隻小船,順著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學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
他的一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
三、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區域性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實踐出真知。
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儘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四、名家點評
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貴州師範大學中國詩詞韻文研究所所長汪泰陵《清文選》:「本文雖然短小,但結構卻相當嚴謹。寺僧的話、講學家的話、特別是老河兵的話,一層深似一層,猶如剝筍一般,極具說服力。
文章的語言亦精煉準確,有一種不容辯駁的力量在。」
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下一句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下一句是什麼?出自哪裡?
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我自橫刀向天笑,君心難測!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顏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世人讚譽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
睥睨天下的女帝武則天,為什麼會懼怕貓
人常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因為武則天她命人做過傷天害理的事用狸貓換了太子的事。所以她懼怕貓。這個不需要啥理由吧,每個人都有怕的東西,所以說這都是有情可原的。因為武則天比較迷信,怕被她害死的人變成貓來殺她 女人天性使然吧。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軟肋。什麼叫歷史?歷史有三層含義 1 記載和解釋作為...
李世民臨終給武則天下套,問她自己死了,她一人怎麼過,武則天如何巧妙回答
說了一句 青燈古佛,一生為伴。其實李世民真正的想法是想讓武則天陪葬。武則天非常聰明,當時她表述了自己的決心,不會獨活!這讓李世民放心了!武則天說她會出家,以後與佛相伴,李世民居然相信了。武則天當時對李世民說了 青燈古佛,一生為伴。這句話證明自己的決心讓李世民放心。李世民臨終問了武則天什麼問題,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