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太歲頭上動土——不知天高地厚
2樓:梅香雪海
太歲頭上動土,老虎口裡拔牙!
3樓:匿名使用者
太歲頭上動土,火神廟裡點燈,都是不想活了.
類似還有班門弄斧(魯班跟前玩斧頭),關老爺面前耍大刀,聖人的門前買字畫等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太歲頭上動土——沒事尋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太歲頭上動土---找死
6樓:寫在水上的名字
太歲頭上動土-膽子大;自取其禍;惹禍上身;膽大包天;惹不起;膽子不小 肯定對
中國民俗傳統文化
7樓:知識青年
1、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盂蘭盆(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2、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從語言系屬來看,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言: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4、民族戲劇
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是指中國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戲劇,主要有藏劇、白劇、壯劇、侗劇、傣劇、苗劇、彝劇、布依戲、毛南戲等。
5、酒令
酒令,中國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6、國畫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
成都當地有什麼比較有特色的習俗傳統嗎
8樓:蘑菇西餐
1、飲食
川菜,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特別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成都出產的郫縣豆瓣被譽為「川菜之魂」,是川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手工藝
蜀繡,又稱「川繡」,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產於四川成都、綿陽等地。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合稱中國四大名繡。
據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繡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
蜀錦,成都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蜀錦因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有中國四大名錦之首的美譽。因為漢朝時成都蜀錦織造業便已經十分發達,朝廷在成都設有專管織錦的**,因此成都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
3、端午的粽子春節包
過年的粽子,多為肉粽子。剛做好的臘肉,是粽子裡的明星。將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將透心的紅豆和切成顆粒的半肥瘦的臘肉,拌入鹽和花椒麵即可。
4、麻將,國粹,但四川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全民普及。少不入川,四川人懂得生活,平日裡湊湊熱鬧聊聊八卦品品清茶,擺上幾桌麻將,四川人將時光消耗在方桌之上卻甚是自得其樂。
9樓:黛子薇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 ,吃湯圓
中國有哪些傳統習俗?
10樓:困難解決局
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多,這些傳統節日的習俗也各地有異,你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哪些?
11樓:小寧哥哥
傳說,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聲,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和習俗。
年關將至,親愛的你們,是不是因為漸漸長大了,日子越來越忙碌,忘記了過年的習俗,蘇州博秀與您一起分享過年習俗大集合,值得珍藏哦!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民諺稱: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年謠雲: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年謠稱: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有的人認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
所以要早起。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岳母拜年。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
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大年初四,三陽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
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
五祀即迎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
反映了漢族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
人日節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
中國的傳統習俗
12樓:匿名使用者
1,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4,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5,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
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6,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太歲頭上動土下一句是什麼,太歲頭上動土的下一句,還有比喻?(一定要準)
太歲頭上動土,老虎頂上拔毛 火神廟裡點燈 太歲頭上動土,不知死活。太歲頭上動土,敢犯強敵。太歲頭上動土,老虎頂上拔毛。火神廟裡點燈 老虎頂上拔毛 火神廟裡點燈 太歲頭上動土的下一句,還有比喻?一定要準 太歲頭上動土,老虎頂上拔毛 火神廟裡點燈 太歲頭上動土 不知死活 敢太歲頭上動土 好大的膽子 這句...
人們常說太歲頭上動土,那個太歲指的是什麼
太歲就是年支,如今年是卯。每逢太歲出現與自己八字相沖 相刑的情況,多會出現生病,所以被形象地說成 在太歲頭上動土 人們常說太歲頭上動土,那個太歲指的是什麼?太歲就是年支,如今年是卯。每逢太歲出現與自己八字相沖 相刑的情況,多會出現生病,所以被形象地說成 在太歲頭上動土 是指當年的太歲,比如今年是辛卯...
太歲頭上動土裡的「太歲」是什麼意思
太歲 的幾種含意 t isu 1 木星的別稱,古代用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紀年,一週是十二年 2 傳說中神名。古代迷信,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 木星 相應而行,因此興建工程等要躲開太歲的方位,否則就要不吉利 3 一種特殊的生物 一 木星與 太歲頭上動土 古人把木星稱為 太歲 或歲星一週天 實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