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進士出身是個什麼職位呀,同進士出身和進士出身是啥意思?

2022-10-10 14:20:13 字數 5658 閱讀 9402

1樓:匿名使用者

「賜同進士出身」的背景和故事:

清朝科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中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這裡的「同」實際上表示的卻是「不同」,目的當然是為了給落第秀才一點心理安慰,省得他們一時想不開了上街遊行,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與此相對應的是「如夫人」:所謂「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當然不是夫人,可為了安慰她,或者為了給她指明一條「光明」前程,大老爺就稱她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說,你在我這裡「如」同「夫人」一樣,不會受到任何歧視;而實際上不過是點明你只是像夫人罷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萬里長征」只邁出第一步!

當年曾國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試,只是入圍三甲,成了「同進士」。這事成了他一個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麼呀?以曾國藩的權勢,弄個什麼碩士博士文憑,那還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

可在滿清,這事兒可開不得玩笑。於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說的是他做兩江總督時,有一天,兩個幕僚無聊時對對聯玩。

一個出上聯「如夫人」,另一個就對「同進士」;一個又把上聯加為「如夫人洗腳」,另一個就對「同進士出身」;一個再加「替如夫人洗腳」,另一個再對「賜同進士出身」……正對得高興,突聽屋子裡一聲爆響,接著就見總督大人鐵青著臉從裡面出來,拂袖而去。兩個幕僚莫名其妙,去問老幕僚。老幕僚一聽,忙說:

「你們二人趕緊收拾行李走人吧。怎麼哪壺不開提哪壺——你們不知曾大人就是『賜同進士出身』?」二人一聽,馬上收拾家當逃之夭夭——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權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個「同進士」!

2樓:山妞妞

就像現在政界裡的副科級待遇一樣,雖然是個副科,但卻沒有實職,只是有個待遇罷了。

3樓:冷香泉

沒有實職,只是有個待遇

同進士出身和進士出身是啥意思?

4樓:

科舉時代按照中式等第賜予的一種資歷稱號。

宋代進士分五甲,第五甲為同進士出身。 明清分三甲,第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宋史·選舉志二》:

「[ 乾道 ]二年,御試,始推登極恩……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第二甲賜進士及第並從事郎,第

三、第四甲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明史·選舉志二》:「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宋制進士分五甲,元製為三甲,明清從元制。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從六品,第二名榜眼,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授正七品。

三甲八十名(後增到百三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正八品。

清朝科舉分為三甲。

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中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5樓:博學多才文盲

相當於七品。直接給答案,沒有廢話。

科舉是六級考試。第一級我也不知道。喪偶式考童生。過了就是考秀才。然後考舉人。舉人以後就能做官了!實際上為什麼有的答不出來是幾品官?

因為分地區跟品級。如果是貧困地區,可能官大一點兒。但是舉人基本是後補。

然後是貢生。貢生是選資格,然後進士是選名次。

舉人叫做鄉試,第一名是解元,其他是舉人。然後是會試,第一名是會元,其他是貢生。然後是殿試,第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然後其他都是進士。

六到十名進士可以考試考入翰林院,被稱呼為庶吉士。以後可能升到宰相。

說到了正軌。不同地區不同官職。貧困地區可能官職更大。京城皇帝身邊兒六七品也可以。

狀元是從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是編修七品。

其他的進士考試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實習幾年,大概也是六七品。

然後其他進士根本沒官做。可能就是候補**。清朝某年可能就是候補知縣。

至於舉人,有的時期也是候補知縣。有的人說了,為什麼是平級?

因為地區跟時代。我說的舉人候補知縣可能時間更早。而且地區可能很貧困。

進士如果在富庶地區跟省份,可能是候補知縣。如果在邊遠地區可能是更大的官。但是想要補上實際官職不可能。

假設:一個人看中了舉人,因為有背景。首先候補知縣之類。然後到邊遠地區補實缺了!隨便立功,然後調動到了富庶地區。用個十幾年二十幾年,最後到了晚年升到了四品官告老還鄉。

進士呢?考中了十一名,不能進入翰林院。然後因為沒有關係,不能補充實缺。一輩子都是候補沒有真正做官。

至於前三名呢?狀元跟榜眼、探花有可能被皇帝提拔起來。進入六部(主要還是禮部)做大官。甚至可能是郎中或者侍郎。郎中就是現在的司長。

庶吉士也是差不多。明朝庶吉士做宰相的比狀元多多了!一個是狀元有的時候成了擺設。一個是總體人數就不一樣。

如果看不中前十名還是前途差。如果在地方擔任六七品官,晚年最多也就是四五品官兒。

三年可以調走,五年可以提拔。所以縣令五年提拔知州,然後知州五年提拔五品的同知或者通判,然後五年提拔從四品的知府,然後五年提拔成為正四品的道臺,如果運氣好的有可能提拔成為正三品的按察使。

基本到頭了!普通縣令有可能不會在升上去了!除非關係很硬,不然可能升不上去了!

6樓:墼餮魍薅

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

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7樓:杯中星辰闖天涯

進士最多隻能算是有了做官的資格,還算不得職位。

古代科舉,分兩個時代。

一個是隋唐宋,這個時代的科舉是由民間先在地方**呈報受考,再由地方送上**,這些人就叫進士。考取後稱進士及第。譬如你是山東人,便向山東省**報名,他把你送到**,你就是山東省進士。

考試錄取,就叫進士及第。那這個時候的進士,只能算是你有進京參考的資格。及弟以後,才算是有資格做官。

到了明清,因報考的人數更多了,才分成幾次考。第一是府縣考,錄取了叫入學,又叫縣學生,俗名又叫做秀才。其次是省試,考試地點在各直省的省會,這叫鄉試,中試者俗稱舉人。

各省舉人再送到**,集合會考,這叫會試。會試中試,始是進士,也叫進士及第。而至於殿試,則是進士排名,不作黜落。

進士及第後只能算是有了做官的資格。至於去那裡做官,還要看後面的庶吉士考試。考得好,那恭喜你,入選庶吉士,再讀三年書,再一次考試,也考得好,賀喜你,能進翰林了。

考得不好,入不了庶吉士,那就去吏部候缺,授個七品官噹噹。

8樓:工程成廳成庭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本科專科畢業生,可以再去學習,為貢生、監生。是知識分子,學生學員的身份。民間稱謂為相公。

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工程師、研究員之類的。高工、研究員。已經有職業從事行業、在衙門供職的的身份。民間稱謂為員外。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津貼專家、領軍人才、教授、院士。民間稱謂為老爺。

9樓:始見金

博士或博士後,是職稱,不是職位.

10樓:寒月悠悠

相當於企業總監,**的正科級

11樓:訾智饒媚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如果你一定要分的話,那麼一本的算進士出身、二本的算同進士出身好了。

現在沒有真正的所謂「狀元」了,因為現在沒有「殿試」了。隨便你把誰叫「狀元」都行。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什麼區別

12樓:教育在前越行越遠

1、定義不同

進士及第: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稱謂。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

進士:通過殿試之後可以被授予官職的人。

2、待遇不同

進士本身沒有什麼待遇,但會根據實際派人官職,再根據官職大小拿俸祿,一般來說最初授予的官職都很低,第一名狀元一般實授韓林編修(六品),其它人就更低的,通常情況進士出身比進士及第授予的官職要大,位置也重要一些,以後提升的機會也更多。

3、做官方面不同

古代有遇缺先補的原則。實際上,科舉考試雖然並不如現代的高考那麼頻繁,但是這種選拔人才的速度對於封建王朝來說,還是顯得太快。因此就常常出現,雖然是堂堂的的兩榜進士,卻賦閒在家的現象。

此時,「進士出身」的優勢就凸顯出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遇缺先補」,只要有空缺的職位,「進士出身」比「進士及第出身」要有優勢。

13樓:顯顯

貢士科舉制度中,生員(秀才)一般隸屬於本府、州、縣學,若考選入京師國子監讀書,則不再是本府、州、縣學的生員,而稱為貢生。意思是把人才貢獻給皇帝。明、清兩代貢生有不同名目。

明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

清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參見「五貢」、「監生」。、中國古代**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

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見「貢舉」)。漢指郡國薦舉的孝廉。《後漢書·左雄傳》:

「郡國考廉,古之貢士。 」此稱始見於《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

」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清制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

貢士科舉制度中進士出身和進士及第,生員(秀才)一般隸屬於本府、州、縣學,若考選入京師國子監讀書,則不再是本府、州、縣學的生員,而稱為貢生。意思是把人才貢獻給皇帝。明、清兩代貢生有不同名目。

明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

《尚書大傳》曰:古諸侯之於天子有功者,天子賜其車服,號曰命諸侯。邳州(古下邳)歷史上曾建置為邳國、下邳國、下邳郡、都治和郡治以及東徐州、南兗州、東揚州治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三國魏國時期徐州治所由下邳城遷至彭城。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東徐州(治所下邳城)置邳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彭城置徐州,因此在建制置歷史行政意義上,今天的徐州市古置彭城、武安州,今天的邳州市古置下邳城、東徐州。周天子分封諸侯,周文王之子伯鄭,受封於古毛國西河郡(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

意思是把人才貢獻給皇帝。明、清兩代貢生有不同名目。明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京城三年考一次,大約是在鄉試的隔年。

先舉行會試進士出身和進士及第,由禮部主持,所以叫做部試,考中的就叫貢士,每科的貢士是從全國赴京的舉人中間選300外名,競爭就更加激烈了。

同進士出身是指什麼,同進士出身和進士出身是啥意思?

科舉時代按照中式等第賜予的一種資歷稱號。宋代進士分五甲,第五甲為同進士出身。明清分三甲,第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宋史 選舉志二 乾道 二年,御試,始推登極恩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第二甲賜進士及第並從事郎,第 三 第四甲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明史 選舉志二 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宋制進士...

什麼是共同進化,協同進化和趨同進化區別是什麼?反映在分子水平是什麼樣的?

不同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程序,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物種 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共同進化是個源於生物學的概念,指的是一些物種同生共存,共同變得強...

什麼是共同進化

共同來進化 coevolution 亦稱 源相互進化bai。廣義地共同進化,是指復du數種的相互zhi關係中dao伴有競爭而相互進化。蟲媒花的構造與傳粉昆蟲口器的形態相適應的進化是自古以來有名的例子。競爭 捕食和 食 寄生和被寄生以及有共生關係的種群,基本上也可看做是共同進化的關係。另外,在個體的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