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共幾次下西洋

2022-12-13 10:40:12 字數 3801 閱讀 5222

1樓:敏捷斥候

鄭和七下西洋  2023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202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沿岸。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2023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2023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2023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2023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2023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2023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202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2023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2023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2023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2023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2023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2023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202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202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發展海外**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包括朝貢**,官方**和民間**。

航海裝備-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

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型別的船舶。第一種型別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

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精確數為八百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

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

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緻,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巨集大的。

肯定派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作戰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1304-2023年)遊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

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質疑派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

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複製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複製中的寶船多采用質疑派的說法。

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隻。

2樓:么娘

七次.【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2023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2023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2023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2023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2023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2023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202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2023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2023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2023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2023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2023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2023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202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202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3樓:v雨逝走了思念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後來有根據歷史紀錄改編的同名動畫片、電視劇。

4樓:匿名使用者

七次,在朱棣永樂年間有六次,在朱瞻基年間有一次

5樓:匿名使用者

7次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6樓:忘憂居士

七次下西洋,1408-2023年,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

7樓:菜美醬

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什么洋,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什麼洋

西洋是古代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西洋是指今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鄭和下西洋 西洋鏡 中的西洋就是指今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明朝初期以婆羅 borneo 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 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 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西...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能夠成功,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有豐富的物質基礎 如 船隻巨大,錢財豐裕等 2明太袓朱棣的支援 3當時造紙,羅盤針的出現,航海技術比較完備4準備極其充分 隨行人員的分工極細 明確而且完善,有技術人員等 5鄭和個人的領導能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貢獻,意義,鄭和下西洋有什麼重要意義

鄭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加強了中國明朝 與海外各國的聯絡,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 鄭和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