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奔跑的窩牛的家
原始地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按照科學界流傳比較廣的看法,原始地球大概在太陽系形成約5000萬年後誕生。但美國哈佛大學學者雅各布森提出的一種新觀點認為,原始地球的形成時間要比這早得多。
科學家認為,太陽系是從一團巨大的星雲演化而來的,這一星雲中的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聚整合不同的團塊,最大的團塊形成了太陽,其他比較大的團塊則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據認為,當形成地球的物質團塊聚集了地球現在質量的64%時,就可以認為原始地球誕生了。
雅各布森在美國《科學》雜誌上撰文說,他們對太陽系誕生初期鉿同位素衰變成鎢同位素的過程進行了最新分析,修改了科學家原先的估計,推算出原始地球在太陽系形成後1000萬年內誕生。
太陽系據認為形成於距今45.67億年前。雅各布森在文章中說,在這之後的1000萬年內,原始地球已經聚集了地球目前質量的64%,此時可以認為地球「胚胎」已經成型。地球形成過程基本結束的標誌是月球的誕生。
這一事件發生在太陽系形成後3000萬年左右。雅各布森認為,月球可能是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與地球撞擊的產物。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2樓:易書科技
大約在45億年前,一些氣體、塵埃、冰粒等物質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這個雛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與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這個「小地球」不停地旋轉,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現在地球的大小。但是當時的地球和現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樣。
地球剛形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來自宇宙中各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再加上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了很多熱量,以致於當時的地面上到處都是噴發的火山和流動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個被熔岩覆蓋著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減少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了,岩漿慢慢固化、結塊,形成了坑坑窪窪的原始地殼。
↑原始地殼的形成過程(從左到右:遍地的岩漿-岩漿逐漸冷卻-坑坑窪窪的原始地殼)
伴隨著岩漿噴出的,是大量的氣體和塵埃,由於質量比較輕,這些氣體逐漸上升,因為地球引力包裹在地球外層,久而久之形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原始大氣層中的各種物質混合在一起發生各種化學和物理反應,使得大氣層開始降雨。這些雨水在地殼的低窪處流淌,最後順著地勢匯聚到一起,大約在35億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
質量輕的氣體上升-原始大氣層-降雨
↑原始海洋的形成過程(從左到右):岩漿噴出
質量重的岩漿、塵埃下沉-原始地殼-積水-原始海洋
後來生命從原始海洋中誕生,經過漫長又複雜的演變,最終活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地球。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3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伴隨著太陽系誕生:太陽系誕生之初,是以巨大並不斷旋轉的由
塵埃與氣體組成的雲團的形態存在。它是由大**所生成的氫與氦組成,同時亦有著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內部所合成的其它元素。地球誕生前十五至三十分鐘(等於大約四十六億年前),一個鄰近的恆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
這對太陽星雲傳送了一個**波,並使之收縮。
因為雲團旋轉,引力與慣性將雲團壓為一個圓碟,與其旋轉軸成垂直。大部份質量集中在**並地球開始加熱。與此同時,因為引力使得物質環繞塵埃粒子緊縮,使得圓碟剩餘部份開始分解為環狀物。
細少的碎片互相碰撞並組成較大的碎片。[2]而組成的地球物質並眾集在距**約一億五千萬公里的地帶。當太陽收縮並被加熱,核融合開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陽風則清空了在圓碟內大部份沒有收縮並組成較大個體的物質,只剩下少量的元素。
之後,較重的元素聚集於太陽附近,形成了體積小,密度高的星體(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則聚集於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了體積大,密度低的星體(類木行星),而地球則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
冥古宙早期地球沒有海洋,大氣層裡亦沒有氧氣。小行星與太陽系形成後餘下的物質不斷撞擊。這些撞擊與放射性崩解產生的熱、殘熱與收縮壓力產生的熱相結合,使得地球在這階段完全為熔化狀態。
較重的元素沉向中心,而較輕的元素則升至表面,從而製造了地球的不同層次(請參看「地球構造」)。地球的早期大氣層包括了圍繞其存在的太陽星雲裡的物質,特別是較輕的氣體如氫與氦,但是太陽風與地球自身的熱力清空了這層大氣層。地球表面慢慢地冷凝,在(大約為假設時鐘)的上午0時47分形成了固體的地殼(一億五千萬年內)。
在大約是假設時鐘的上午3時至4時(四十億至三十八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個重型星體撞擊時期。 蒸氣由地殼裡逃出,而更多的氣體由火山內釋出,從而形成了第二道大氣層。火山爆發更多的水份在火流星撞擊地球時帶來。
這時地球開始冷卻,在三十八億年前;假設時鐘的上午4時(七億五千萬年內)雲層開始形成,雨水落下從而形成海洋,而且可能更早時已出現這些現象。(最近的證據提出海洋可能在四十二億年前開始形成,即此條目假設時鐘的上午1時50分。) 這道新的大氣層可能包含了氨、甲烷、水蒸氣、二氧化碳、氮氣與其他含量較少的氣體。
而氧氣則被氫氣或地表上的礦物質束縛著。火山活動出現頻密,而且因為沒有臭氧層防護,紫外線大量照射在地球表面。
46億年前:地球形成。 45 - 24億年前:
太古代。晚期出現生命,存在菌類和低等藍藻。 約24 - 5.
7億年前:元古代。藍藻和細菌開始繁衍,末期出現原始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無脊椎動物。
約5.7 - 2.3億年前:
古生代。出現無葉植物和昆蟲,海中魚類動物和兩棲動物繁盛。 約2.
3億 - 6700萬年前:中生代。爬行動物繁盛,恐龍發展,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約6700 - 25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植物與動物逐漸接近現代,哺乳類動物繁盛。
約60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靈長動物。 約3500 - 3000萬年前:
原上猿生活在今埃及法雍等地區。 約1400 - 700萬年前:臘瑪古猿生活在今肯亞特南堡、南亞西瓦立克山地、中國開遠和祿豐以及土耳其、匈牙利等地。
約300、400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出現 約200、300 - 1萬年前:人類舊石器時代。
打製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獵和採集業發展,血緣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產生。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今中國元謀一帶,已能製造和使用石器。 約70 - 2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國華北地區。
18萬年前: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 約公元前3 - 前1萬年:
原始宗教出現。 約公元前1.2萬 - 前2023年:
人類中石器時代。發明並使用弓箭,細石器廣泛應用,狩獵業發展。 約公元前8000 - 前2023年:
人類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公元前2023年:小亞細亞地區出現亞麻和羊毛織物。 約公元前6000 - 前2023年:
古代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希臘、羅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約公元前2023年:亞洲西南部和中亞地區開始用冷鍛法加工天然銅。
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為已知最早的衡器。 約公元前5000 - 前2023年:古埃及出現以太陽和月亮為規律的日曆。
約公元前5000 - 前2023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下游地區。 公元前4000 - 前2023年:
古埃及、西南亞、南歐、中歐和中國等地先後開始用礦石鍊銅。 前2023年:古代猶太人日曆的首年。
公元前3500 - 前2023年:古代兩河流域烏魯克時期。出現陶輪製陶和塔廟建築,創造了楔形文字。
古埃及國家(諾姆)形成。出現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 - 前2023年:
古代兩河流域居民開始使用輪式運輸工具。古代埃及人已在農業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2023年:
古代南美瑪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2023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統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統一國家。埃及早王朝時期開始。
公元前2023年: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約公元前2023年:
古代埃及出現有槳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銅鏡。古印度人發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 - 前2023年: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出現。 前2023年 - 前2023年:
埃及古王國時期。國家統一完成,大規模興建金字塔。
4樓:匿名使用者
遠古某顆新星、超新星**後,在今天太陽附近聚集了大量重元素(比氫氦重的)。
大量氫原子、氦原子在引力作用下聚集,逐漸形成太陽的雛形。
距離太陽較遠的元素也在引力作用下向太陽靠攏。
輕元素(氫氦)受引力牽扯較小,靠攏速度慢,落在了太陽系的外圍;重元素受引力牽扯較大,靠攏速度略快,離太陽較近。
輕重元素在被太陽拉近的同時,自身引力也在讓他們逐漸聚集,形成了八大行星的雛形;
八大行星的雛形(八個巨大的球形元素聚集體)因為自身的速度,在角動量的作用下開始圍繞太陽公轉;
公轉過程中,八大行星開始清除行星軌道上的其他小天體,將那些軌道上速度不足的小天體吃到自己身上,至於某些速度較快又運氣極好的小天體,會因為角動量的緣故,在行星周圍形成衛星;
至此,八大行星基本形成。
地球等類地行星還要經過另外一個融合過程,形成地核、地幔、地殼。
地球是怎麼來的呢?
5樓:
地球起源的幾種假說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幾千年來,人類從沒有間斷過對自己居住的這個星球的探索。但直到18
世紀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以及望遠鏡的發明,才使得地球起源的科
學假說被相繼提出,有代表性的主要假說有如下四種:
(1)2023年德國哲學家1康德在其《自然通史與天體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太陽起源的星雲
說〓康德認為,宇宙太空中散佈著微粒狀的瀰漫的原始物質,由於引力作用,較大的微粒吸
引較小的微粒,並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團塊。團塊形成後,引力也隨之增大,聚集加速,結
果在瀰漫物質團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體,由於排斥力和集結時的撞擊力,使這一巨大的球體
成為旋轉體,原始太陽由此形成。而球體以外的原始物質在原始太陽的作用下,圍繞太陽赤
道形成扁平的旋轉星雲,其星雲物質又逐漸聚整合不同大小的團塊,逐漸形成行星。行星在
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繞太陽旋轉並自轉。其模式是:基本微粒——團塊——行星。
(2)拉普拉斯星雲說〓2023年法國數學家ps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中,獨立地
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拉普拉斯認為,太陽系的原始物質是熾熱的呈球狀的星雲
,直徑遠大於現今的太陽系直徑,並緩慢地轉動。因散熱冷卻,星雲逐漸收縮並變得緻密,
轉動速度也逐漸變快。由於赤道附近離心力的不斷增大,星雲逐漸變成星雲盤,當離心力超
過向心力時,赤道邊緣的物質便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旋轉的環(拉普拉斯環),並相繼分離出
與行星數目相等的另一些環。星雲的中心部分最後形成太陽,各環在燒太陽旋轉過程中,環
中的物質逐漸向一些凝塊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樣的方式分離出環,再凝結成衛星。這
一成因模式可概括為:熾熱的氣體雲—分離環—團塊—行星。
(3)霍伊爾—沙茲曼假說〓本世紀60年代,英國天文學家e霍伊爾和德國天文學家e沙茲
曼從電磁作用機制提出新的假說。他們認為,原始太陽系是溫度不高,轉動不快的一團凝縮
的星雲,隨著收縮的加劇,轉動速度加快,當收縮到一定的程度時,兩極漸扁,赤道突出並
丟擲物質,逐漸形成一個圓盤。此後,中心體繼續收縮,最後形成太陽。由於星際空間存在
著很強的磁場,太陽的熱核反應發出磁輻射,使周圍的氣體圓盤成為等離子體在磁場內轉動
,當太陽與圓盤脫離時,其相互間就發生了磁流體力學作用,而產生一種磁力矩,從而使太
陽的角動量轉移到圓盤上,並使圓盤向外擴充套件。由於太陽風的作用,輕物質遠離太陽聚整合
類木行星,較重的物質便在太陽附的聚整合類地行星。
(4)戴文賽星雲說〓2023年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提出「星雲說」,使中國對太陽系起源的研
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戴文賽認為,57億年前,有一個比太陽系大幾千個的星際雲,因此縮
內部產生漩渦流,並破裂成上千個星雲團,其中一個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由於該星雲團
是在渦流中形成的,所以其一開始就自轉,而且角動量很大,並且因自吸引而收縮,在收縮
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守恆,轉速加快,星雲漸扁,並釋放大量能量使溫度逐漸增高。原始星
雲收縮到大致為今天海王星軌道大小時,其赤道處的離心力等於吸引力,赤道處物質便不再
收縮,但是星雲內部的收縮還在繼續,於是便形成了邊緣較厚,中心較薄的雙凹鏡形的星雲
盤。盤心部分收縮密度較大而形成太陽,其餘物質的固體微粒通過相互碰撞和引力吸積作用
,逐漸聚成行星
地球是怎麼來的,地球是怎麼來的
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多種學說。現在流行的看法是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 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溫度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只是由於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叫地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些行星互相撞擊,形成了原始的地球,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漸漸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 地殼,這時候地球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地球內部噴出大量氣體,其中帶著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雲分餾 坍縮 凝聚而形成的。首先,星子聚整合行星胎,然後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原始地球所獲得的星子是比較冷的,但是每個落到原始地球上的星子都有很高的運動能量,這種能量因衝擊轉化為熱能 另外,由於星子的堆積使地球行星外部重量增加,內部受壓縮,消耗在壓縮內部的能量轉化為熱被儲存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