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 知勝 速勝 易勝 先勝 全勝。這條線怎么聯絡起來

2023-01-22 12:10:17 字數 6158 閱讀 9195

1樓:水珈藍瑞

知勝: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意思是:

「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何況一點條件也不具備的呢!

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了。」從以上的原文中可以看出,所謂「知勝」,就是在戰前對敵我雙方優劣態勢的一種比對,然後得出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一種**。

速勝:孫子曰:「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意思是:

「所以,用兵貴在速戰速決,不宜曠日持久。深知用兵之法的將領,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從以上的原文中可以看出,所謂「速勝」,就在戰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後,對敵人發動攻擊,必須以速戰速決為主,遷延日久必將大量耗費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犧牲更多士兵寶貴的生命,從而將國家和民族拖入戰爭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易勝:孫子曰:「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意思是:「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這裡的「易勝」指的是那些在還沒開戰之前就已經奠定了失敗命運的敵人,對於這種敵人我們就是打贏了也沒有什麼可驕傲的,因為這就好比聽見你能打雷,不能算耳朵好使一樣。這就告誡我們,戰爭的勝敗,其實是在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下來的了。

先勝:孫子曰:「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意思是:「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

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從以上的原文中可以看出,所謂「先勝」,是孫武在告訴未來軍事指揮者們,怎樣在開戰之前就要為我方取得戰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那就是必須在政治上首先佔據主動,保證人民群眾對國家發動戰爭的強有力支援,有了人民的支援取得戰爭的勝利才有了堅強的後勤保障。

全勝:孫子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意思是:「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意思很明顯了,所謂「全勝」,就是一句話:

「既能有效的保護自己不被敵人傷害,又能成功準確的打擊敵人,取得最後完美的勝利」,這就是全勝之道也!

至於這幾點怎麼聯絡起來?我個人認為:做為軍事指揮者,首先應該在戰爭開始之前,對敵我雙方的優劣態勢進行合理的比對,**戰爭勝敗的大致結果,同時修明政治,保證人民對國家發動正義戰爭的有力支援,從而得到堅實的後勤保障,對敵人發動攻擊之後,必須速戰速決,盡一切可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取得戰爭的勝利,不可以把戰線拖得太長,時間拖得太久,否則必將把整個國家拖入痛苦的深淵;而保障這一點有效實施的方法,就是使用高超的謀略,只有這樣才能既有效的保護自己不被敵人傷害,又能成功準確的打擊敵人,取得最後完美的勝利。

2樓:兵法大師

首先,知勝《計篇》通過廟算,多算勝少算,《謀攻篇》也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作戰篇》通過分析經濟方面的原因,提倡速勝;易勝是《形篇》,在積行造勢、軍事實力強大的情況下勝於易勝;先勝是《形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全勝是《謀攻篇》,全為上,破為下。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條線的順序是知勝——速勝——先勝——易勝——全勝。

根據篇章排列的順序是這樣的。

孫武認為用兵打戰最貴速勝對不對

3樓:影雲社

孫武的這個觀點出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原文: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兵貴勝,不貴久。

釋義: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過指揮雖拙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巧妙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

所以用兵貴在速勝,而不應曠日持久。

孫子認為,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必然危及整個國家的安全。

4樓:陽y頭

用兵之道不外乎兩個,一個是謀、一個是詭。兵者,詭道也。出其不意才能制敵; 孫子認為用兵的最上乘境界為「上兵伐謀」, 「不戰而屈人之兵」。

5樓:三六餓死斯

在敵人沒有預料或者預料到但反應不過來的時間內取敵人首級。就是兵貴神速。所以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

6樓:匿名使用者

兵法無絕對,在於活學活用,如果對方兵力少於自己,又無糧草,自己糧草充足,還需要速勝嗎?拖死對方不是更好?

7樓:祭祀最後1滴淚

孫武認為用兵打戰最貴速勝 這是正確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啊 有這樣的想法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9樓:兵法大師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域性,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交戰前,要通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域性的關係,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性,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域性。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調。孫子認為:

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干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其結果只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

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因此,為了儘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因糧於敵。

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徵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

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

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係。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這裡,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

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這裡,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

孫子的軍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戰略戰術原則也是備受人民推崇的。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佈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

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

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捱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

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瞭解自己,也瞭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

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區域性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儲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對後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完)

孫子兵法讀後感,孫子兵法讀後感

孫子兵法 的魅力在於他是中華5000文明的結晶,他蘊涵了普遍的 樸素的 辨證的真理。在這裡我們不能把其視為萬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壇。但是,我們現在又必須把他捧上神壇,這不僅是因為數千年來 孫子兵法 和孫子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百戰百勝 決戰決勝的鋼鐵統帥的代名詞及其聖經,更重要的是,...

歷史上孫子兵法主要講了什麼,《孫子兵法》講了哪些內容?

孫子兵 法 又稱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 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 約2300年,被譽為 兵學聖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 言簡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是一部難得的曠世奇書。它詳細闡述了戰爭的特性以及取勝之道,將戰爭的規律...

孫子兵法哪個註解的版本好,《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哪個版本好?要求適合成人閱讀,註釋準確,有案例更好。請詳細說明

很難說那個版本最好,各有所長。我覺得以下幾本值得一讀。1.三十六計 以易解計 張小梅,同濟大學出版社。2.三十六計 4卷本 王健民主編,北方文藝出版社。3.古今韜略 三十六計及續編 李鐵,氣象出版社。特別是第2本,最全面,最詳細了。哪個版本好?這似乎不分哪個版本,應該是兩本書哪個好些。我覺悟得,都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