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芸小天使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總的來說:
就是天道對大家都是一樣的。以萬物為芻狗是第一層面,而第二層面是常與善人。就是用古代哲學名詞來說,就是指「天道」;所謂「其人」,泛指某個人,引申為人在社會中的名利地位,禍福榮辱等;所謂「其人之天」,指人內在的自然天性、本性、德性等。
綜合起來,大意是說,上天(天道)對人的報應,不是報應他人間的禍福榮辱,而是報應他本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本性。總之,「善人」如果真善,那麼「善」本身就是上天對他最好的、最真實的報應了。行仁得仁,何復他求?
至於現實生活中遭遇如何,那是時境所致,並非真報。
2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在大道之內世間萬物是平等的。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天道也沒有對誰特別好,只不過誰付出的多得到也就多一點罷了。
老子的《道德經》上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說的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那一句是對平等的體現?
3樓:匿名使用者
和大怨,必有餘怨;以德報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可以理解為在天地自然面前,一切生命都是一樣的
5樓:雙心雙玉
萬物為芻狗
這世上沒有平等
寫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大意。
6樓:你好啊
解釋: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老天爺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無親」,即沒有偏親偏愛。
「善人」,有德的人、聖人、擅長、順應天道的人。
7樓:肚肚都督
樓主這句話可能是改自《老子》第十七章中的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原意是:
(上天之道)不分親疏,總是把善果報應善人。
但是司馬遷在《史記》的《
列傳第一》中反駁了這句話,司馬遷寫道: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
然回也屢空,
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日殺不辜,肝人之肉,
,聚黨數千人,
,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
司馬遷就這句話反問道:像周代的
,是善人,最終落到餓死的下場;
是孔子徒弟裡最優秀的人,好學簡樸,也是善人,但是很早就死了;上天究竟是怎麼報答善人的?而像大盜柳下跖每天都殺無辜的人,
,,暴行累累,最後竟然獲得老死善終的結果。究竟是怎麼回事??
8樓:匿名使用者
我曾讀《老子》,讀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時,十分的心悅誠服。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作家楊大俠分析,投資善良就會收穫幸福。
9樓:勤奮的向東流
這個善人是指,善於順應天道的人。而不是善良。而天道無親,損有餘而補不足。易經第一句話就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所謂的德都是沽名釣譽的詞。
10樓:道德經研究院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應該是:解決大的問題你卻留下了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這樣怎麼可以去做好事呢?所以,聰明人掌握著左右契約(合同)的另一面,而不能責怪其他人。
因故,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合同都可以制約結果。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都會徹底失效。老天爺是沒有親人的,經常眷顧善良的人。
(不是善良的人你就應該遭到老天爺的報應,報應到你的子孫後代,善良的人就福廕子孫)王章海:道能養生學
1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善人,並非善因善果,此處處於道德經,在道德經裡,善不是現在指的善良,而是給與者,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道德經第幾章
12樓:匿名使用者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意為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解決大的問題你卻留下了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這樣怎麼可以去做好事呢?所以,聰明人掌握著左右契約(合同)的另一面,而不能責怪其他人。因故,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合同都可以制約結果。
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都會徹底失效。老天爺是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什麼意思
13樓:專注文化歷史哲學
意思是: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出處:先秦·老聃《老子》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很大的愁怨,就算調解,也還是會有餘怨留在心中;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容不索取,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14樓:願你歸來人間正好
回答:「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諺語,意思是上天不偏向任何人,只是經常降福和保佑遵循天道的人。
延伸:解釋
是上天不偏向任何人,只是經常降福和保佑遵循天道的人。
出處1、《老子》六五:「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明·李夢陽《空同集》六三:「古人有言日:天道無親,惟善是善;不於厥身,於其子孫。
15樓:帖倫繆布凡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一句古話了。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讓善良的人做起事情來猶如神助,順風順水。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大家多行善事,正如佛家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說明地球是圓的,凡事都有因果關係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意為自然規律是客觀公正的,沒有親疏之分,對任何人都不會偏愛,天理大道是沒有遠近親疏之分的。他公平對待萬物,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他常常把機遇、把美好、把天道的真諦作用,賜予那些重德行善、符合天理的好人。
也永遠護佑著善良賢惠、道德高尚的好人。
《道德經》經典的句子有哪些?
17樓:滑鐵盧小兵
「天地不仁,以
萬物為鄒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五章,字面理解是: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看作是沒有生命嗯貢品。聖人同樣也不仁慈,把百姓看作是沒有生命的貢品。
然而,這是有失偏頗的,這句話放在不同角度來解讀也有多層意思,歷代的道德經注都有不同程度意義的解讀,姑且講述一下市面常見的說法。
那就是老子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天地公平的觀點,天地把萬物都看做是沒有生命的貢品,這是一視同仁,不對誰好,也不對誰差,任由其自己發展而不加干涉。然而看似不仁,實則正是天地的大仁,換句話說:正是天地的不講人情,所以天地才能夠「獨立而不改,同行而復始」。
整個世界才會有條不絮的迴圈演變。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不論男女老幼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明百姓無一不經歷,天地要是講仁慈給誰開了個口子,那就要亂套了。
所以孔子也說過「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天地不會表達什麼,也不會去幹涉什麼,然而看似無情,卻是最大的善,正所謂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我去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寫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大意。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意思是,上天是不分親疏的,但總是伴隨著有德的善良的人。感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表面意思就是說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老子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是說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順應天道的人,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