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意思是,上天是不分親疏的,但總是伴隨著有德的善良的人。
【感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說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老子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是說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順應天道的人,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猶如神助,順風順水。
道德的人;善良的人。《論語·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 邢昺 疏:「善人,即君子也。」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
「俾忠貞之烈,不泯於身後;大賚所及,永秩於善人。」 宋 葉適 《葉君宗儒墓誌銘》:「然則不吝其力之所及,德施於人而身忘其憂,足以稱善人矣夫。
」 張天翼《兒女們》:「 廉大爺 讀過書,明白道理,肯給地方上出力,誰都知道他是個善人。」
(2).健康、正常的人。 漢 王充 《論衡·訂鬼》:「狂痴獨語,不與善人相得者,病困精亂也。」
(3).普通身份的人。與奴僕婢妾相對而言。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且夫臧獲婢妾」 李善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曰:「 羌 人以婢為妻,生子曰獲;奴以善人為妻,生子曰臧。」
(4).傳說中的東方種族名。《神異經·東荒經》:「東方有人焉,男皆朱衣縞帶玄冠,女皆采衣,男女便轉可愛,恆恭坐不相犯……名曰善人。
2樓:兆傲安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老子認為宇宙自然的大道,是沒有親疏之分,公平對待萬物,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它永遠只扶佑善為道的大德之人。
道教稱老子的「道」是天地宇宙的根本,萬事萬物之根蒂,生育萬物,蘊含一切;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公正無私,撲素自然地對待萬物生靈,不會產生人為的親近與疏遠;它常常把機遇,把美好·把道的真蒂作用,給予那些善為道的人。
老子對「善」有十分精闢的論述,「上善若水」,最大的善應像水一樣,利於萬物而不爭,雖然總是在最低處,最沒有人注意的地方,但它的存在,給萬事萬物必不可少的滋潤,並且從不爭功顯示,從不自我標榜,是一種自然·真實的善。這種「故幾人道」的善,就能得到道的真諦。
現實生活中,按照老子揭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真諦:首先在「無親」二字上,永恆的道是不依人們的好惡親疏而影響,天道法自然,其作用客觀自然;其次,「人之道」與天之道的結合點在一個「善」字,而善即是善以人合天才能天道合人,能善於自我而合道,體現於外就是大德之人。真正的善人是有好的命運和機遇的。
因為善人能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能寬容坦然地對待面臨的一切,尤其能化解心中的怨恨而不留餘怨,在大是大非上,不感情用事,而從真實公平上去處理所有的事。那麼這樣的人才能受到天道的護佑,天道之心也會降臨到這些善為道的人身上。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老子《道德經》裡邊的句子。善人:有德的人、聖人、擅長、順應天道的人。
4樓:睡前o讀書
人在做,天在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5樓:
善人:有德的人、聖人、擅長、順應天道的人。
6樓:北嶼丶森
就是有德的人、聖人、善人的意思
寫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大意。
7樓:你好啊
解釋: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老天爺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無親」,即沒有偏親偏愛。
「善人」,有德的人、聖人、擅長、順應天道的人。
8樓:肚肚都督
樓主這句話可能是改自《老子》第十七章中的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原意是:
(上天之道)不分親疏,總是把善果報應善人。
但是司馬遷在《史記》的《
列傳第一》中反駁了這句話,司馬遷寫道: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
然回也屢空,
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日殺不辜,肝人之肉,
,聚黨數千人,
,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
司馬遷就這句話反問道:像周代的
,是善人,最終落到餓死的下場;
是孔子徒弟裡最優秀的人,好學簡樸,也是善人,但是很早就死了;上天究竟是怎麼報答善人的?而像大盜柳下跖每天都殺無辜的人,
,,暴行累累,最後竟然獲得老死善終的結果。究竟是怎麼回事??
9樓:匿名使用者
我曾讀《老子》,讀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時,十分的心悅誠服。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作家楊大俠分析,投資善良就會收穫幸福。
10樓:勤奮的向東流
這個善人是指,善於順應天道的人。而不是善良。而天道無親,損有餘而補不足。易經第一句話就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所謂的德都是沽名釣譽的詞。
11樓:道德經研究院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應該是:解決大的問題你卻留下了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這樣怎麼可以去做好事呢?所以,聰明人掌握著左右契約(合同)的另一面,而不能責怪其他人。
因故,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合同都可以制約結果。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都會徹底失效。老天爺是沒有親人的,經常眷顧善良的人。
(不是善良的人你就應該遭到老天爺的報應,報應到你的子孫後代,善良的人就福廕子孫)王章海:道能養生學
12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善人,並非善因善果,此處處於道德經,在道德經裡,善不是現在指的善良,而是給與者,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什麼意思
13樓:專注文化歷史哲學
意思是: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出處:先秦·老聃《老子》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很大的愁怨,就算調解,也還是會有餘怨留在心中;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容不索取,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14樓:願你歸來人間正好
回答:「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諺語,意思是上天不偏向任何人,只是經常降福和保佑遵循天道的人。
延伸:解釋
是上天不偏向任何人,只是經常降福和保佑遵循天道的人。
出處1、《老子》六五:「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明·李夢陽《空同集》六三:「古人有言日:天道無親,惟善是善;不於厥身,於其子孫。
15樓:帖倫繆布凡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一句古話了。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讓善良的人做起事情來猶如神助,順風順水。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大家多行善事,正如佛家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說明地球是圓的,凡事都有因果關係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意為自然規律是客觀公正的,沒有親疏之分,對任何人都不會偏愛,天理大道是沒有遠近親疏之分的。他公平對待萬物,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他常常把機遇、把美好、把天道的真諦作用,賜予那些重德行善、符合天理的好人。
也永遠護佑著善良賢惠、道德高尚的好人。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什麼意思
17樓:辛思若佟禮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一句古話了。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讓善良的人做起事情來猶如神助,順風順水。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大家多行善事,正如佛家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說明地球是圓的,凡事都有因果關係的。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什麼意思
18樓:微愛而在
意為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解決大的問題你卻留下了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這樣怎麼可以去做好事呢?所以,聰明人掌握著左右契約(合同)的另一面,而不能責怪其他人。
因故,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合同都可以制約結果。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司法和契約都會徹底失效。老天爺是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
19樓:鍾影南門弘大
天道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讓善良的人做起事情來猶如神助,順風順水。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大家多行善事,正如佛家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說明地球是圓的,凡事都有因果關係的。
20樓:安安雲微
常見解釋是「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不過我覺得常與善人,善人應該是指善天道之人,指順天行事的人。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只有順天行事,順應天意的人才能從上天那裡得到助力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什麼意思?
21樓:s天下無孀
常見解釋是「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不過我覺得常與善人,善人應該是指善天道之人,指順天行事的人。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只有順天行事,順應天意的人才能從上天那裡得到助力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22樓:灼牙
就是說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2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成語源於《老子》,但很多人並不真切理解它。或許,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馬遷,他曾充滿疑惑地寫下這麼一段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
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xx]
那麼,應當如何理解「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成語呢?在老子看來,「天道」是自然無為的,故而「無親」;之所以「常與善人」,是因為善人合於(或同於)道、合於德,而「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xxi],因此,老子講「常與善人」。我們還可借用《莊子·列禦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所謂「造物者」,用古代哲學名詞來說,就是指「天道」;所謂「其人」,泛指某個人,引申為人在社會中的名利地位,禍福榮辱等;所謂「其人之天」,指人內在的自然天性、本性、德性等。綜合起來,大意是說,上天(天道)對人的報應,不是報應他人間的禍福榮辱,而是報應他本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本性。
總之,「善人」如果真善,那麼「善」本身就是上天對他最好的、最真實的報應了。行仁得仁,何復他求?至於現實生活中遭遇如何,那是時境所致,並非真報。
反之,「惡人」若真的作惡多端,那麼,「惡」本身即是對他個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品性的戕害和毀滅。他的心靈是汙濁的,他的境界是卑劣的,毫無「天爵」可言。這就是上天對他最嚴厲的報應了。
至於「人爵」再高,權極一時,或榮華富貴,顯赫一生,亦何足道哉!
所以,應該肯定「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有它的哲理意義。但它容易引起誤解或迷惑,甚至流於一種迷信觀念,這是需要批判剔除的。我們注意到,在古代所謂「世與道交相喪」[xxii]的社會環境裡,小人得志,君子困頓的無奈局面總是免不了的。
這就是產生上述誤解與迷惑的社會歷史根源。因此,作為個人而言,我們最好能夠認識到:「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俗雖謂之窮,通也;行不誠義,動不緣義,俗雖謂之通,窮也;然則君子之窮通,有異乎俗者也。
」[xxiii];另一方面,作為群體來說,我們需要不斷促進社會發展、健全法制,以建立一個義利統
一、義以生利的市場濟體制和倫理道德體系,讓「天道」真正體現在、落實在「人道」(即道德、法制建設)之中。每個人都是以理待人、以善待人。這樣,就用不著期盼從「天」上掉下「善」,它是人間的一種自覺和友愛!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何統一在道德經體系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出自今本 道德經 第五章。意思是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總的來說 就是天道對大家都是一樣的。以萬物為芻狗是第一層面,而第二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