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登樓望月的解釋,中秋登樓望月 解釋

2023-02-19 19:30:10 字數 4462 閱讀 5473

1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譯文:用眼看盡淮海,漫漫海上像銀子一樣白,千萬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著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修治,桂樹枝就會一直長,會撐破月亮的。

《中秋登樓望月》是宋代書法家米芾創作的一首詠月詩。

全文: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賞析: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米芾(2023年~2023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2樓:班念雁悉潤

甬上南門桂芳橋巷之五號宅院,有二百年老桂一本,高逾樓頂,開花時幽香拂拂,不但瀰漫滿庭,且飄散及整條小巷,西至桂芳橋東至紫金橋一帶居人,莫不肺腑皆香,中秋登樓迎香望月,幾疑身在桂府:

一天涼露夜迢迢,如水月華洗碧霄。

桂子香飄彌小巷,隨風先到桂芳橋。

中秋登樓望月 解釋

3樓:pk屠龍者

甬上南門桂芳橋巷之五號宅院,有二百年老桂一本,高逾樓頂,開花時幽香拂拂,不但瀰漫滿庭,且飄散及整條小巷,西至桂芳橋東至紫金橋一帶居人,莫不肺腑皆香,中秋登樓迎香望月,幾疑身在桂府:

一天涼露夜迢迢,如水月華洗碧霄。

桂子香飄彌小巷,隨風先到桂芳橋。

古詩《中秋月》(其二)的解釋

4樓:小瑪瑙瑪麗

唐詩。李嶠。中秋月之二。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意思是:皎潔的中秋圓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說四海之內都是天氣晴好月光普照。你怎麼知道在千里之外也會是這樣,說不定那裡是又颳大風又下雨呢!

詩人對古代的一種習慣看法提出了疑問。古代認為,中秋這天,是陰是晴,普天之下,萬里之內,都是相同的。可詩人卻認為,這裡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颳風下雨呢。

詩人的這種看法,是完全符合現代自然科學的,一個地方天晴,幾十幾百里路外就在下雨,這是常見的事,中秋節這天,也不會例外。只是古人訊息不靈通,沒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不容易發現這種現象罷了。

(唐)李樸:中秋的解釋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全文解釋!!!

中秋的詩詞,習俗,由來,傳說 10

5樓:逆水適溫

1、《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2、中秋節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這是很早之前就傳下來的的節日,相傳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在《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其中的夕月就是祭月亮,那麼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再後來的發展中,中秋不僅是拜月,還有觀潮、燃燈、猜謎等習俗。

3、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

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

4、中秋節傳說故事: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院子裡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意思

6樓:13婕綸

直譯: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賞析: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鬆,了聯想的基調。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但此詩並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淒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鬆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

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浮想聯翩。

7樓:柯玉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在天竺寺欣賞桂花。

(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我走到大殿前撿起它們,發現花瓣上邊還有星星點點剛凝結起來的露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天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應該是廣寒宮裡的嫦娥撒落下來送給我們的吧!

8樓:小薇薇

1、釋義。

玉顆珊珊下月輪,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殿前拾得露華新。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至今不會天中事,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應是嫦娥擲與人。

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的吧。

2、原文。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3、作品簡析。

此詩並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淒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絡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遊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鬆,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並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

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4、作者簡介。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於公元834至839年間,卒於公元902年以後。常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

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鹹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後不知所蹤。

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9樓:璉縈

姍姍落下的桂花本來就潔白如玉,在月光的照耀下顯的更晶瑩。在殿前拾起來細細的看,花還帶著露珠顯的很滋潤。至今還不明白天上的事情,想起來,著應該是月中的嫦娥撒在人間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顆顆桂花簌簌落下好像一顆顆玉珠,「我」在大殿前撿起一顆桂花上面還有著剛凝結的露珠。我到現在還不知道天中的事情,這應該是嫦娥姐姐從月宮撒下來給我們的吧。

李樸的《中秋》全文翻譯

12樓:網友

譯文:一輪皓月從天邊緩緩升起,萬籟俱寂,唯有清風徐徐;

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雲層之中照亮了千家萬戶;

引用關於月亮的傳說,即月中有兔與蟾蜍,我想要約同明月一起乘靈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銀河徹底澄清以後,遨遊太空。

賞析:這首詩是寫中秋之月,首聯即點明主題,用「寶鏡」突出了月之明亮,頷聯詩人作了空間的延伸,將讀者帶入了廣袤無垠的月夜裡,使人如身臨其境,看那皓月當空,光照萬里的壯美景色。頸聯引用了兩個傳說故事,增加了全詩的趣味性,尾聯詩人突發奇想,欲與月亮一起乘船遨遊銀河,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鄉思 中秋月(其二)的解釋

唐詩.李嶠.中秋月之二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 皎潔的中秋圓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說四海之內都是天氣晴好月光普照。你怎麼知道在千里之外也會是這樣,說不定那裡是又颳大風又下雨呢!詩人對古代的一種習慣看法提出了疑問。古代認為,中秋這天,是陰是晴,普天之下,萬里之內,都是相同...

從十五夜望月描繪了中秋之夜的什麼和什麼的心情

寫出了中秋之夜月色如霜 露桂飄香的特點.詩人 一 二句寫景 地白 突出了月光的明亮 皎潔 樹棲鴉 為 鴉棲樹 的倒裝,烘托了夜的靜謐 冷露 寫人的感覺,突出秋夜的涼意 一個 溼 字,既突出了秋夜露水的濃重,又說明詩人佇立的時間長久 桂花 是中秋的節物,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使之更有典型意義.詩人...

關於快樂中秋節的作文(快樂中秋)

中秋節的樂趣。中秋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大好日子。家家戶戶的東西早已經準備好了,小孩子也不例外,早早準備好了熒光棒 燈籠。在這團圓的日子,人們總是會聚在一起賞月的!我們這些小孩一到了晚上就馬上跑到了樓下玩,我們先玩的是 籠子燈 的小遊戲。首先我們要找來一個小燈籠,然後再找來一支小蠟燭點著放到小燈籠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