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解釋「三季不如兩季稻」的現象

2025-01-06 23:30:20 字數 1179 閱讀 5340

1樓:幸菜禮神意散志

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內容是:在生產技術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在短期中可以把生產要素分為固定生產要素和可變生產要素。當固定生產要素不變而可變生產要素增加時,產量的變動分為三個階段。

起初隨著可變生產要素增加,由於固定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邊際產量(即增加的產量)遞增,總產量以遞增的速度增加。然後,隨著固定生產要素接近於充公利用,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引起的產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數,但增長率遞減,這時總產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遞減的。最後,當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時,可變生產要素的增加反而會使邊際產量小於零,總產量絕對減少。

舉個例子說,乙個麵包坊有兩個烤爐為固定不變,作為可變生產要素的工人從1個增加到2個時,麵包的邊際產量和總產量都會增加。如果增加到3個工人,1個工人打雜,儘管這個工人增加的產量不如第2個工人(邊際產量遞減),但總產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4個工人,麵包坊內擁擠,工人之間發生矛盾,總產量反而減少了。

邊際產量遞減規律在各部門都存在,但在農業中最突出。三季稻不如兩季稻正說明了這一點。在農業仍為傳統生產技術的情況下,土地、裝置、水利資源、肥料等都是固定生產要素。

兩季稻改為三季稻並沒有改變這些固定生產要素,只是增加了可變生產要素勞動與種子。兩季稻是農民長期生產經驗的總結,它行之有效,說明在傳統農業技術下,固定生產要素已經得到了充分利用。改為三季稻之後,土地過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裝置、肥料、水利資源等由兩次使用改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數且不足。

這樣,三季稻時的總產量就低於兩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為兩季稻之後,全省糧食產量反而增加了。江蘇省邢江縣1980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兩季稻每畝總產量達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510斤。

更不用說兩季稻還節省了生產成本。群眾總結的經驗是「三三見九,不如二五一十」。這就是對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形象說明。

2樓:跑道不夠寬

兩季稻不如一季稻 一季稻不如袁榮平!!

當兩季稻變成三季稻時其邊際產量遞減的原因」並舉出至少三個案例、

3樓:網友

先解釋下邊際效用:隨著消費者對一物品的消費量的增加,他從該物品連續增加的消費單位中所得隱蠢到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當兩季稻變成三季稻時,這意味著生產總量的增加,但增加的比率,即增加的每一單位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這是因為這時候,不變的生產枝判要素已接近於充分,可變生產要素的增加猛攜改已不能像開始那樣使產量迅速增加。

什麼是邊際替代率和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

邊際替代率概述 在維持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1單位的內某種容商品x的消費時,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y的消費數量,被稱為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在帕累托最優情況下,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是相同的 商品x對商品y的邊際替代率公式為 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有什麼關係?麻煩大神...

什麼是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是什麼?

邊際 這個詞在經濟學中 常見,許多人覺得不好理解,其實這就像隔著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沒什麼神祕的了。經濟學家把所研究的各種變數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是最初變動的量,因變數是由於自變數變動而引起變動的量。邊際分析就是分析自變數變動與因變數變動的關係。自變數變動所引起的因變數變動量稱為邊際量。在考慮...

要素的邊際產品遞減是什麼意思,要素的邊際產品遞減是什麼意思

邊際遞減效應是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後,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通俗的說法是 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用數學語言表達 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y隨x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