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西方人名時是否有必要翻譯得像中國人名呢?

2025-01-10 11:25:22 字數 3811 閱讀 3587

1樓:荊和尚

首先來一篇文章嘛。「我一九八六年去美國漪色佳的康奈爾大學,因那裡有個很美的湖,所以這音譯名實在是恰當。另乙個譯得好的是義大利的翡冷翠,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佛羅倫斯。

我去這個名城,看到宮邸教堂用綠紋大理石,原來這種顏色的大理石是這個城市的專用,再聽它的義大利語發音,就是翡冷翠,真是佩服徐志摩。」—阿城,《閒話閒說》我覺得翡冷翠這個梗快要被說爛了。。。總之,那麼絕妙的翻譯,現在大家用的不也還是「弗洛倫薩」嘛?

那就說說「歸化」和「異化」嘛。這一對概念是由lawrence venuti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其中「歸化」是指故意打破源語言的環境,把「譯文帶向讀者」;反之,「異化」則是「將讀者帶向原文」。記得上翻譯理論課的時候,我們老師吐槽過這一對概念,韋努蒂教授自己發表了許多關於這一對概念的文章,但是並沒有做清晰的定義,所以逐漸變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麼一對兒notions。

總之,歸化異化就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那麼來說說名字翻譯,我們是歸化(題目中的像中國人名)還是異化(保留原文音譯)呢?我且不說好壞,我們來看看這一組翻譯。

2樓:柯思明斯基

這就像是夏伯陽還是恰巴耶夫一樣。都是從俄語чап譯來的,但現在大多采用後者。

西方人和中國人姓名由來區別是什麼?

3樓:小叕說娛樂

中西方取名的差異很大,最大的區別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外國人的姓名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家族的姓放在後面,而中國人取名則相反,姓氏在前,名在後,所以中國一般情況下都是問對方逗戚的姓名一詞由來或許和此習慣有關。<>

其實中西方取名還有乙個差異,西方的名字基本都是x·x的格式,前為名,後為姓,但這並不是所有西方名字的格式,還有的格式是x·衫指謹x·x,之間的那個就是中間名,往往是家裡面其他人的姓氏,有時候是母親的,比如冬奧會一戰頭角的谷愛凌的英文名就有中間名,是她姥姥姥爺的姓名,還有很多人的中間名是家族流傳下來的,但是後面改了姓,家族古老的姓氏就作為中間名放在名字中間,大多數都是歐洲古老貴族的姓氏,有這些中間名的也是貴族的後代,這也是西方文化家族的一種傳承,中間名有可能不止乙個,會出現x·x·x·x的情況,可能還會更多,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外國人名字很長的原因,當然譯為中文的英文名很長的原因是音譯。<>

中文名字一般都是姓氏較為普遍,同姓的人有很多,這大概率是因為中國的歷史,一開始的姓氏很少,都是後面慢慢發展而來的,所以中國人往往都會在名上面用心,同姓的少,同名的概率就降低了,很多名字的含義背後是父母的期望。但是西方則不一或基樣,同姓的很少,同名的卻很多,很多外國人常見的名就那麼幾個,但是姓氏卻五花八門,而且還有中間名的存在,所以說無論如何都會都乙個稱號來稱呼他人。總而言之,中國人的姓名,主要含義在名,而外國人更偏向于姓。

求西方人名字,姓氏,要翻譯成中文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黛安娜.薩爾蒙多、塔拉夏.古力、喬伊娜.瑪格麗娜、艾麗斯.格林希爾、貝蒂.麥克斯、奧利絲麗.多倫薩麗、黛麗.瓦倫特、索菲亞.艾瑪、狄克拉.奧瑪、莫利.倫斯、艾狄.阿瑪吉爾。

外國人英文名翻譯成中文名 是翻譯的意思還是翻譯的聲音

5樓:弭光奚幼荷

九成以上的語言中的名字譯成漢語都是採用音譯,只有極少數是意譯的。英文名譯成漢語通常都採用音譯。

以theodore

roosevelt為例:

theodore為英語男子名,詞源為希臘語名詞θεο

意為「神」)+

ο意為「禮物」)

含義為「上天的贈禮」;

roosevelt為荷蘭語姓氏,詞源為荷蘭語roos(「玫瑰」)+field(「原野」),意為「開著玫瑰花的原野」。

theodore

roosevelt」漢語譯作「西奧多·羅斯福」,只與音對應,與意完全無關。

也有少數情況是半音半意的。例如美國作家pearl

sydnstricker

buck給自己起的漢語名字是「賽珍珠」,「賽」來自父姓sydnstricker的第乙個音節的發音,「珍珠」來自pearl的含義。

現在好多外國人的名字翻譯過來都變成很地道的中國人的名字了 是故意這樣翻譯的還是為什麼

6樓:0o夏雨清風

實際上,按中國人名習慣翻譯外國人名,是早年的翻譯習慣。 == 那時的翻譯家認為,翻譯應該符合中國人的習慣,所以,在翻譯人名時,就儘可能讓它們接近中國的人名(可能認為這樣讀起來親切好記吧):

比如非常著名的美國**《gone with the wind - 飄》,早期的譯本,裡面的名字就非常的中國化:

例:女主角 scarlett o'hara(斯嘉麗·奧哈拉),原譯本翻譯為「郝思嘉」

男主角 rhett butler (瑞德·巴特勒),原譯本翻譯為 「白瑞德」

現在的譯本,恢復了完全的音譯。

而你說的這四位名人的中文譯名,並不是完全按中國人名習慣翻譯的,而是它們的讀音的確就是這樣,而譯者也就隨行就市,按中國人的姓氏套用了一下: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亦譯「葉慈」、「耶茨」

傅利葉(,1768-1830)

埃爾溫·魯道夫·約瑟夫·亞歷山卓·薛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 dinger,1887-1961)

7樓:網友

就是音譯過來的,沒有特定的規則。

外國名著的人名為什麼不譯得簡單一些?

8樓:網際網絡熱點分析

閱讀和感覺的障礙其實和名字的長短沒有太大關係,沒有代入感可能是因為沒有把人物的名字和他的形象在一起,那麼在看到一些人物多一點的場景時,就是一堆有點陌生的符號在發聲、行動,覺得搞不清是自然的。

日本**也是如此即使看日本**也會遇到這個問題,日本人的名字很少超過5個字。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如果乙個作家有點追求,他就不滿足於成為乙個網路作家。

如果他在第一章中寫了他的簡歷,他會直接告訴你幾個關鍵人物。他必須通過不同的事件放在一起,在情節完整的角色,所以到了一定階段,所有你接收到的資訊的作用是碎片,仍然無法支援你在三維影象的形式,最糟糕的是在腦子裡,你也應該收集不同的角色,但你還是忘記一些碎片的廢墟前。這就是為什麼看電影和電視節目比較好的原因。

演員出來時,臺詞和思想已經在腦海中了。你對乙個人是什麼有乙個基本的判斷。這個基本的形象直接扔給你,你不需要自己拼湊起來。

那反過來為什麼題主會覺得看中文作品相對來說這種障礙會小很多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中文語境下文字的理解能給我們乙個關於這個名字的直觀印象。

漢語的詞義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對漢語語境中的詞的理解可以給我們乙個直觀的印象。最簡單的例子,乙個故事出現在三個人物,蕭明,愛麗絲,蕭剛,所以筆者在這裡甚至不需要描述什麼,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事情:蕭明曉剛是男性,女性是紅色的,肖明平時上課認真愛整潔的人舉手,紅扎個馬尾鞋和白色的襪子。

班上的英語課代表是乙個很好的身份,蕭剛很好,工作應該是乙個專家。你看我沒騙你。無法斷定乙個人的個性是否與他的名字有關。

但是作者的性格和人物的名字之間通常有聯絡。

9樓:我是彭彭呀

我覺得外國人的名字本身就很長的,因為它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外國人要是半夜中國人的名字的時候,三個字就翻譯過去,同兩個字是什麼樣的乙個感情也不知道。

10樓:網友

薛丁格 schrödinger 奧地利物理學家 (名字)張伯倫 chamberlain 英國首相&籃球皇帝 (姓)王爾德 wilde 英國作家 (姓)

葉爾欽 е́俄羅斯** (姓,可惜不是英文啊)

東方人思維和西方人思維有什麼不同

東方人和西方人思維的分別 主要是西方人以個人為中心,個人比國家 單位重要 國家 單位的存在的意義是服務其中每一個人的,因個人利益至上引發有為我傾向的人權 民主 自由。東方人的思維主要是尋平安 溫暖,人好與大家差不多扯在一起混。這分別來之於人類總體意識級別區分。西方人與東方人的思維與思想有什麼差異?西...

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審美有區別嗎?有什麼區別

我只是看過幾本西方的書,以為他們注重細節的描述,是否可以說他們審美觀點是內心的美感,當然不能一概而論.我以為中國的審美觀點是意境.東西方還缺少交流和溝通.中國沒有諾貝爾該學獎,也許正在於此.樓上的是說欣賞女孩的眼光啊!西方人的藝術力求逼真。油畫如同 劇院裡人們都不願咳嗽。你看中國人的國畫,中國人唱京...

有哪些經典的西方人寫的中國詩詞札記

1467年,日本譴明使桂庵玄樹 島陰雜著 南遊集 等 嘉靖年間,日本譴明使策彥周良 入唐 明 記 初渡集 再渡集 弘治年間,朝鮮國弘文館副校理崔溥 漂海錄 正德年間,波斯旅行家賽義德 阿里 阿克巴爾哈塔伊 中國紀行 嘉靖年間,葡萄牙人佩雷拉 中國報道 萬曆年間,利瑪竇 利瑪竇中國札記 萬曆年間,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