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人才選拔思想是怎樣的?

2025-01-23 01:45:27 字數 1344 閱讀 4780

1樓:bat誰主沉浮

他們有兩種選拔方式,一種是任人唯親,另一種是選賢舉能,第一種是任用自己的親人為官,第二種是選有才能的人做官。

2樓:汪造化

我認為先秦時期的人才選拔思想是是否能幫助國家變得強大。當時各國處於戰亂時期,需要人才幫助治理以強大國家。

材料一表明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麼

3樓:予意在山水

1)材料一表明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麼?(2分)血緣、門第、等級(任答兩點2分)

2)材料二與材料一的選官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2分)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2分)

3)材料三中說的是哪一種選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麼?(4分)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2分)

4)據材料四,概括說明科舉制的影響。(4分)影響:張揚了「學而優則仕」;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向學(讀書)風氣的形成;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4分,言之有理即可)

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麼?

4樓:予意在山水

1)材料一表明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麼?(2分)血緣、門第、等級(任答兩點2分)

2)材料二與材料一的選官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2分)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2分)

3)材料三中說的是哪一種選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麼?(4分)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2分)

4)據材料四,概括說明科舉制的影響。(4分)影響:張揚了「學而優則仕」;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向學(讀書)風氣的形成;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4分,言之有理即可)

魏晉時期為什麼創立新的選拔人才的制度

5樓:網友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

九品中正制約存在了四百年。

內容:1、設定中正。

這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節。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

2、品第人物。

這是中正官的主要職責。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

3)定品:即確定品級。

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跟明清時期的民本思想有什麼關係

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與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在內容和目的上有何不同 先秦時期 孟子提出 民貴君輕 的思想 主要目的是維護君主的統治。明末清初 抨擊君主 認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主張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 跟明清時期的民本思想有什麼關係和區別嗎?關係 明清時期的民本思想是由先秦民本思...

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基本起自先秦時期,主要是指A原始社會B夏商時期C春秋戰國時期D

c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導致 百家爭鳴 局面的形成,促進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繁榮,奠定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思想的源頭基本起自先秦時期,後世各種思想潮流都可以從 找到最初的萌芽 a 原始社會 b 夏商 c試題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內動,是中國學術文容化 思想道...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時期所體現的進步意義主要是有利於抑制

a試題分析 用排除法。法家的思想成為各國變法的理論依據。因此 說的是法家的思想。排除 孔子主張仁,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貼和理解他人,緩解社會矛盾因而 都是正確的。故選a。點評 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