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有關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資料

2025-02-07 02:30:21 字數 3163 閱讀 5727

求一篇關於隋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史的** 1500字。。 謝謝啦!

1樓:淺淺邱

哈哈,怎麼就知道是科大的呢?哈哈……

2樓:網友

我也沒有找到!!!我也是科大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什麼時候要交作業啊。

你知道唐朝在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

4樓:匿名使用者

貢獻:鑑真除了傳授佛經之外,主持了唐招提寺的建築、雕塑,直接傳播了中國建築和雕塑藝術的精華,他東渡時,親自帶去的書法作品五十餘帖,為日本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借鑑,此外,在醫藥學、文學、繪畫、特別是技藝、習俗等許多方面都有重大影響,成為日本『天平文化』的重要內容。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感想:日本非常善於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並且在吸收先進文明後,不斷創新。日本大和民族這種善於學習、勇於進取和敢於改革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

唐朝的文化交流對日本有何影響

5樓:粘羽倪驥

通過中日兩國頻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繼出現了受唐文化影響的白鳳文化、天平(奈良)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喚好·貞觀)文化。

對日本產生了的影響。

1、日本和凱鉛的大化改新就是孫凱由留學唐朝回國的人策動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製為藍本。

2、都城的建造,完全依照唐長安城的樣式。

3、各級學校教授會儒學。

唐代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使者

6樓:黃依用曉凡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時,鑑真東渡日本,歷經磨難,在日本期間廣泛傳播唐朝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是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中最傑出的使者.

故選a.

結合唐朝時中日交流的史實,舉出幾個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例項

7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和服是以服裝為原型的,和服在江戶時代以前稱吳服(ごふ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經 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階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

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制度化的,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

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日本文字就不用說了,其中的漢字**於中國,部分漢字經過變形,與今天的漢字有字形上的區別。日本最早是全盤借用漢字來表達本民族語言的,後來根據漢字創造了日文字母,這叫做假名,假名有兩種文體,一種借用漢字的草書形成平假名,另一種借用漢字的偏旁冠蓋形成片假名。有些漢字的意思與中國的不同,甚至相反。

日本繪畫也受中國影響,如日本的漢畫派,類似於中國畫,其集大成者雪舟等楊的漢畫《秋冬山水圖》系列十分有名,他曾在1467年跟隨遣明使到達中國,尤其鍾愛南宋畫家馬遠,夏圭。

8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的文字,就是仿照中國的楷書和行書偏旁創造的。日本的和服與唐朝服飾也有關聯。日本的書法到現在為止還是中國的漢字。

日本那時期的佛教傳播依賴於中國僧人,如鑑真東渡日本,修唐招提寺,就是仿照唐朝的建築。

9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的字和國旗。當年大郎識字不全。所以鬼子的字與我們似像非像。而國旗則是由大郎的脆餅演化而來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長安城的模式;

11樓:李志紅

太多啦,日本的文字,建築,詩詞。

唐朝的文化交流對日本有何影響

12樓:網友

影響可大了…你沒看現在的日本嗎,它們的吃穿(衣、食、住、行)等等,特別要提一下就是日本的刀術,如果沒有當時的唐刀技術的引進,就沒有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13樓:

對文字、建築、貨物、書法、風俗節日。

結合唐朝時中日交流的史實,請你從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三個方面列舉日本學習唐朝的事例. 簡述!!!急!!

14樓:淺的灰

朝野上下競相纂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社會生活: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飲食方面,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後來日本學會唐朝製茶方法並發揚光大。日本還向唐朝學會了製作豆腐,醬油,榨糖。

政治上,日本進行的"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實行班田收授法(同於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他們仿照隋唐的管制,改革了從**到地方的官制。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總結:①政治制度: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

社會生活上至今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2)不忘中日友好的歷史,銘記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創傷;兩國中學生都應好好學習,掌握科 學文化知識,在文化、學術、環保、科技、**、影視、旅遊等領域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為推動世界 的和平、發展,增進中日友誼,共創美好未來而奮鬥。

15樓:霧離不棄

1.唐朝時候,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2.天寶十二年(753年),鑑真以66歲高齡,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國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東渡,終於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鑑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

由他設計和指導,在奈良建築了唐招提寺,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雕塑藝術乾漆法(即夾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覆塗漆,漆幹後去掉泥土,成像,這叫脫活幹漆。在木型上塗漆造像,叫木心乾漆)。

他用鼻子嗅辨藥物,為日本鑑定了許多草藥。

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望您採納!

關於中日文化,你對它有什麼看法?

覺得這兩種文化有很大的差別,雖然日本的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與中國的文化有一些相似,但是更多的是不同之處,中國的文化是非常大氣的,而日本的文化顯得有一些奇怪,尤其是今年的奧運會開幕式,表現出來的審美,真的是讓人沒有辦法接受。我覺得各有各的特色,而且各有各的魅力,但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

求一首日文歌的中日文歌詞 my little lover

my little lover evergreen 作詞 小林武史 作曲 小林武史 水 季節 過 風 香 変 綠 褪 幹 今 嵐 耐 立 誰 痛 抱 迷 消 地球 淋 溢 何 求 愛 生 行 思 何 勇気 湧 気持 羽根 生 様 空 飛 水平線 見 街 生 死 行 全 感 枯 葉落 木枯 吹 長 冬...

急急急,求有關傳統文化,幸福,孝道的感想

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從孝能生一切善,愛家人才能愛一切人。家是愛的港灣,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五倫關係之一 夫婦有別 中的夫婦就是人倫之始。男人要有志向,能包容,心量大,所謂量大福大造化大。要能忍,不計較,不輕易發火,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