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出自唐代王昌齡的《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還。
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名將還在,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淒寒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聲還在曠野裡**迴響,將軍刀匣裡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註釋。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賞析。
這是一首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這首詩也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2樓:藍橋丨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3樓:jx餘生有你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胡裘不暖錦衾薄。
梅花南北路,風雨溼征衣。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從軍行的古詩
4樓:網友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攜慎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一共寫下了七首從軍行,第四首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
翻譯: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遙望著玉門關。
身經百戰,黃沙穿破了鐵甲,不攻破樓蘭城堅決不回家。
王昌齡悉隱叢(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睜櫻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從軍行的詩句意思
5樓:帥氣的鹹蛋超人
你好,從軍行的詩句原文翻譯如下: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激謹則。
原文:《從軍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明棚百戰穿金晌晌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①長雲:層層濃雲;②雪山:指祁連山;③孤城:指玉門關;④金甲:耐穿的盔甲。
創作背景: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熱血男兒都期望開疆擴土,建功立業,有所作為。詩人感動於這樣的時代精神,故創作了這樣一首氣勢雄壯,瑰麗壯美的邊塞詩。
《從軍行》的詩意,《從軍行》王昌齡詩意翻譯
體會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想象當時人們打仗的場景,和將軍的決心 從軍行 王昌齡詩意翻譯 伴隨樂師彈奏琵琶新換的曲目跳起舞來,旋律卻永遠圍繞離開親人家鄉的老主題。使人心亂如麻的邊塞離別愁緒 如同這 時時刻刻響在耳邊聽不到結尾,一輪明月高掛在關山秋季夜空,用它的清輝灑向這官兵們駐守的萬里長城。從軍行唐 王...
從軍行楊炯的賞析,楊炯《從軍行》翻譯和賞析
初唐四傑 的從軍 出塞之作,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舊唐書 高宗紀 載 永隆二年 681 突厥入侵固原 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於此時。發端警竦。烽火照西京 一句,用誇張手法外患嚴重 情...
從軍行的題目從軍行是什麼內容多寫什麼和什麼這首詩前兩句什麼後
從bai軍行 是漢代樂府 平調曲du 名,zhi內容多數寫軍隊的戰鬥生 dao活。唐代以來,內 王昌齡等都有以容此為名的詩篇流傳,表達一種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歌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