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步餘年
我覺得應該要考慮當時的乙個具體情況,也就是到了司馬懿晚年的時候,當初追隨曹操的人,幾乎都去世了,而且司馬懿當時的年齡也比較大,威望也比較高,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人力量不太夠,這個應該是乙個主要的方面,我覺得主要還是當時司馬懿活的時間足夠久,剩下的人裡面沒有幾個人能夠做他的對手。
2樓:淮陽小子
因為曹爽平時的所作所為太過分,而且司馬懿的根系又特別深,很多將領都是他的老部下,所以很少有人反對。
司馬懿何時有了謀反之心,一開始的他是忠臣嗎?
3樓:刺客說教育
如果說司馬懿沒有發動政變殺死曹爽,那麼相信曹魏,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司馬懿這個人確實是乙個忠誠,而且平時為人也確實是非常的低調,處理事情又比較的乾淨利落,對待敵人又是特別的冷酷。但在司馬懿發動了政變以後,很多人也是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之前司馬懿所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他想讓別人看到的,目的就是為了在關鍵時候給予曹魏致命一擊。
4樓:ie就希望
一開始他還是挺好的,不然先皇也不會放心把小皇帝交給他,但是他看小皇帝好控制,漸漸的就開始想要自己當老闆了。
曹操培養了無數良將,為什麼在司馬懿奪權時,沒人反對?
5樓:靜者為王的江湖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先知道,曹操到底培養出了哪些良將?最著名的便是五子良將,外加諸曹和夏侯,這是曹操最倚重的。五子良將,在司馬懿時期,就只剩下了張郃,卻被司馬懿逼著追擊諸葛亮,被射殺!
至於諸曹和夏侯,到了司馬懿時期,最著名的是曹真、曹休、夏侯玄。可惜,曹真和曹休,都死得早,後繼無人。夏侯玄跟司馬家是親戚。
所以,不是沒人反對,而是想反對都沒法反對,曹操培養出的那些良將,都去世了!所以這個問題,與其糾結於此,不如來搞明白,曹操培養出的這些名將,為何會後繼無人,不能制約司馬懿!
答案其實就一條,曹操一貫對門閥士族進行打壓。所以,曹操培養的名將,比如張遼等,跟門閥士族相比,都屬於草根階層。且曹操對五子良將,大多定位在了衝鋒陷陣上,而諸曹和夏侯,才是真正的統兵帥才。
比如被黃忠殺掉的夏侯淵。
這是曹操對沖門閥士族勢力所構建的防火牆。但隨著曹操的離世,接任者曹丕丟棄了這種策略,用九品中正制,換來了門閥士族的支援,得以取代漢獻帝,開國大魏。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曹家和門閥士族共天下的過程」。
公允來言,曹丕還算清醒,留下了曹真和曹休,對沖門閥士族。可惜這兩人也早亡了。這才輪到了曹爽。
問題是曹爽太年輕,他如何是人老成精的司馬懿的對手?且曹爽剛愎自用,才德欠缺,搞得魏國朝野上下,都對他離心離德。
而司馬懿便是藉助這種環境,聯合起了其他門閥勢力,比如,陳(群)家族,荀(彧)家族等,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拿掉曹爽,並徹底打垮了曹魏的拱衛勢力。
從此,以司馬家衛代表的門閥士族,佔據了主導地位。這種門閥士族統治的局面,直到唐朝末期,在黃巢起義的打擊下才得以徹底結束。
所以,司馬懿奪權,跟曹操和他培養的良將,沒必然關係。根由其實還是,曹魏和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
曹操曾提拔無數忠臣,司馬懿奪權時,為何沒人敢站出來反對?
6樓:小什老師
因為司馬懿奪權的時候羽翼已經豐滿,在朝中能反抗司馬懿的人已經去世了,加上司馬懿獨攬大權,所以沒人能夠反抗。
7樓:汽車小張家的老大
因為在當時司馬懿已經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疏通了各類人群,如果和司馬懿進行對抗的話,那麼將會面臨著死路一條。
曹操曾提拔無數忠臣,司馬懿奪權時,為何沒人敢站出來反對?
8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馬懿的政治手腕非常的強硬,還有就是人們為了明哲保身等等所造成的結果。
曹操曾提拔無數忠臣,司馬懿奪權時,為何沒人敢站出來反對呢?
9樓:撒哈拉的海豚
首先司馬懿已經奪權了,別人不敢反駁,其次曹操本身也是乙個喜殺伐的人,早把底下人嚇破膽了。
10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他們沒有反對的實力,早就被司馬懿打壓得體無完膚了,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也無暇顧及其它事了。
同是手段殘忍的奪權,為何司馬懿被後世詬病較多,李世民卻很少?
司馬懿殘忍嗎?還真沒覺得。主要是他的後代太差勁了,除了他兒子和孫子外,其他的不是一般的差。他的手段的確特別的殘忍,讓人們所不知。司馬懿貢獻沒唐太宗大,另外後者只是皇族內鬥。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也就是要考慮一個問題,也就是說這兩個人的一個成就,也就是說,李世民的成就比司馬懿要強得多,所以我覺得這個應該才...
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曹操的心腹都去哪了
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曹操已經死了,曹操的心腹大多也已經不在了,剩下的心腹都已經年老體邁,沒有能力去幫助曹氏家族。曹操的心腹和舊部可能是長期征戰的緣故,大都死的早,就是沒死的,身體也不咋好,都沒司馬懿命長,再就是後期跟曹操意見不合的,被曹操疏遠或刺死,所以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曹操身邊兒基本上沒幾個能阻止司馬...
司馬懿的弟弟們的字是什麼,司馬懿一共有幾個弟弟 司馬懿家中排行老幾
司馬八達 東漢末年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兄弟八人 漢兗州刺史 司馬朗,字伯達 魏太尉,晉宣帝 司馬懿,字仲達 魏太宰,晉安平王 司馬孚,字叔達 魏東武城侯 司馬馗,字季達 魏鴻臚丞 司馬恂,字顯達 魏中郎 司馬進,字惠達 魏安城亭侯 司馬通,字雅達 魏安平亭侯 司馬敏,字幼達。因其兄弟八人的字皆有 達 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