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紀傳體。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影響:1、《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鼻祖,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它繼承了先秦《詩》《騷》的抒情傳統,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暢風格,融會貫通,自成一家。
2、《史記》所頌揚的進取精神、淑世情懷、人道主義和自強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輝的人物形象,為後世所追慕、景仰。 3、《史記》的文章技巧、風格、語言,無不令後世散文家宗奉。 4、《史記》的許多故事情節廣為流傳,為後世**、戲曲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它構思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斷為**家們效法。
特點:《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 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 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 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 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 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的五種體例中,世家的體例是什麼?
2樓:雲貓君
《史書》中有5種體例,世家的體例就是歷代諸侯貴族的活動和事蹟。《史記》全書130篇,526,500餘字,分為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其中的世家是專門記載諸侯國以及漢代諸侯和貴族興亡。
一、史記的撰寫。
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很高的文學價值,曾經被魯迅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我國第1部紀傳體通史是由漢代的司馬遷花了13年寫成的,是所有史書當中費時最長的。
這本書詳細的記載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總共3000多年的歷史,包羅永珍,又能做到脈絡清晰。據說當年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參考過非常多的書籍,其中包括實地調查獲得的材料,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收集來的材料還做了分析和選擇,淘汰了很多野史,並且採用了比較客觀的態度來記載不同的說法,取材廣泛,但是態度嚴謹。
二、世家體例。
世家在史記裡面就是記述了各諸侯國封國史記以及特別重要的人物事蹟。現在很多影視劇的改編,比較注重考實的劇組都會去參考一下史記,因為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為後代文學發展提供了乙個重要的基礎。史記當中的世家共有30位,這裡的世家指的是有封地,有爵位,能夠世代繼承地位和財產的,這一類就被稱之為世家,比如說姜子牙,越王勾踐世家,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當然陳涉世家算是乙個特別的例外,因為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爵位。孔子也不是什麼王侯貴族,但是孔子是傳承了三代文化的宗主,又因為在漢武帝的時候獨尊儒學,所以司馬遷把孔子列入世家,說明世家這一體例有些時候也反映在思想領域的貴族人物。<>
三、《史記》的作用。
自從司馬遷把《史記》寫成以來,後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史學著作,而司馬遷的《史記》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讓後世所有寫歷史傳記的人都會參考司馬遷的文筆,並且在寫《史記》的過程當中,既要保持客觀又要對人物有一定自己的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對當時人們的文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作用。
3樓:網友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一、本紀。「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二、表。「表」用**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書。「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方面內容。
四、世家。「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五、列傳。「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9]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西元前122年),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據瞭解,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確鑿無疑。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4樓:天明愛吃瓜
《史記》的五種體例中,世家的體例是歷代諸侯貴族的活動和事蹟,其中記載了各諸侯國封國史記以及特別重要的人物事蹟。
5樓:結婚發的
諸侯貴族的生活和事蹟,史記中包含了很多的內容,而且裡面包含了幾千年的歷史,也有一些材料依據。
6樓:今天退休了嗎
具體的意思就是歷代一些貴族和諸侯的活動以及一些事情。
《史記》體例是指什麼?
7樓:品牌介紹噠
《史記》的體例是紀傳體。《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名稱來由: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創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譭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譭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取材: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史記》
史書體例不是紀傳體的有哪些
8樓:筱鴨娛樂
《左傳》、《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國語》是國別體。
1、《左傳》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多稱《左傳》。
它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歷代儒客學子重要研習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記史文學作品,它起自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2、《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三百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3、《國語》
國語》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國別體著作。他的編纂方法是以國分類,以語為主,故名「國語」。
至唐,始有人疑問,或謂之西漢劉向校書所輯,或謂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陸續編成,近代包括康有為在內的多位學者懷疑是戰國或漢後的學者託名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而成的,將存疑考證。
該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約西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西元前453年)。
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對嗎
對。史記 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 前104年 司馬遷開始了 太史公書 即後來被稱為 史記 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 全書包括十二本紀 記歷代帝王政績 三...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請教下列詞語的含義 1 紀傳
不要摘抄拉,我給你簡單解釋一下 紀傳體就是從人出發,因為歷史是由無數的人組成的嘛,記錄了大人物,也就記錄了歷史。史記就是這樣啦。編年體是按照年份一年一年往下寫,但是有的事件可能延續了50年,那用這樣的體例我們就會感覺到很混亂。通史我也不太瞭解,不好意思亞 斷代史就是一個朝代的歷史,比如漢書。對一個朝...
孔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他的思想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孔子的思想主張有 仁 和 禮 仁 即 仁者愛人 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1316632,禮 就是要 克己復禮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