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揭示了松柏怎樣的品性

2025-02-28 23:35:16 字數 2041 閱讀 6793

1樓:靈魂

出自《論語。子罕》。大意是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兩億多年前,嚴寒橡慎使大部分植物滅絕,但卻產生了耐寒的松柏;兩千多年前寬如鏈,戰亂使周王朝衰微,孔子發出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感嘆。松柏傲寒而屹立,多麼像在亂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嚴和氣節的人啊!所以,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讚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也就是讚美那些在艱難困苦中不屈慎孫不撓、堅持真理、守衛正義的人們。

2樓:回憶的撲滿

堅貞不屈,潔身自好。

3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在困難中才能看出誰是君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出自什麼

4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論語·子罕》上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歲寒,是每年天氣最寒冷的時候。

雕,通「凋」,凋零。到了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堅韌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於改變初心。

松柏:常綠喬木,喜溫抗寒,對土壤酸鹼度適應性強,廣泛分佈於我國華北南部及華東地區,亦常用作園林作觀賞樹種。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對松樹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徵堅強不屈的品格,並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什麼社會現象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只有在艱難的環境中才能體現人的品質。

6樓:尋荀文化

[原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翻譯]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比喻什麼社會現象

7樓:_木_槿_沫

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

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二說大同小異。

我認為指的是 比喻 要看乙個人是什麼品格,要到最困難艱難的時候(用冬比喻)

松柏的堅韌要到嚴冬。

在社會中經過考驗知道人的堅韌。

8樓:維摩一默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品行高潔的人在真正的歷練中方才顯現出來。

9樓:尋荀文化

[原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翻譯]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什麼社會現象?

10樓:甲昆琦

子曰:歲寒,然 後 知 松柏之後凋 也」出自《論語。子罕》。

過了深冬時節,這之後就會知道松柏接下來也要凋謝了。由此引出來乙個成語「松柏後凋」,比喻有志之士在艱險的環境中奮鬥到最後。

之:這裡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

然後(古文):然 ,後。分開讀。然,這樣。後,以後。

11樓:網友

比喻當今社會人們濫竽充數的社會現象。

12樓:網友

比喻人的品質,才能只有經過考驗才能體現出來。

可以說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吧。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裡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什麼現象?

13樓:陽人繡風學沙其

首先這樣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是一樣的,人在身處危險期時,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幫你,這個意思和那個差不多。 給我。

14樓:葭的蝶

人生要在最後看結論,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來。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全詩是什麼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這是兩句俗語,並不是詩詞,沒有確切詩名。1 歲寒知松柏 漢字詞語,形容只有經過嚴冬,才知道鬆 柏能夠耐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出自 春秋戰國時期是孔子及其 的語錄結集 論語 子罕 原文選段 子曰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釋義 孔子說 到了每年天氣最...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這句話是諺語嗎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是諺語,不是詩句。這句話的意思是 嚴寒時節,萬木回凋零 只有松樹答柏樹不畏冰雪,傲然挺立 這個諺語把人生可能遭遇的困境比作寒冬,把挫折中親友的關懷幫助比作不改本色的松柏 說明珍貴的情誼在嚴峻的考驗和鍛鍊中才會愈顯光彩。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寒冬bai臘月,...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釋義 而 連詞,表並列,無意義。翻譯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出處 孟子 告子下 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解讀 此句是文章結尾的總結性語句,在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 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