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10首(10個詩人寫的

2025-03-20 14:20:09 字數 2266 閱讀 6043

1樓:匿名使用者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拿念羨。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鳥鳴澗(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消拍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興(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描寫高李春天的古詩。

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求古詩100首帶詩人朝代和詩人

2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1憫農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靜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草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春曉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5古朗月行。

唐 李白。小識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6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近,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8憫農(二)

唐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9蠶婦宋 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10夜宿山寺。

唐 李白。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11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2梅花。宋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

13小池。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綠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4詠柳。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綠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5村居。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6江畔獨步尋花。

唐 杜甫。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鷹恰恰啼。

17菊花。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蘺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8登飛來峰。

宋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峰。

19鹿柴。唐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0江上漁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3樓:遊覽you飛龍

直接度娘!唐詩300首得了。

4樓:網友

寫出了詩人對故國的思念和詩人與王琳之間的深厚友情。

中國經典長古詩,最好是著名詩人的

5樓:tr**eller吧啦

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孔雀東南飛》(這個不是著名詩人寫的,但是很有名)

七古·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觀棋大吟》

求寫山寫水的古詩各10首

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 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 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 寄情於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 襯托。1.東溪 梅堯臣行到東...

10首 這種格式的古詩,古詩格式怎麼寫的

1.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2.竹裡館。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送別 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4.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雜詩 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

古詩10首帶譯文

長歌行 原文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題解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 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地擴建,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 詩歌文學作品,後人通稱之為 漢樂府 之後,樂府也便成了一種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