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的沉積礦產
1樓:中地數媒
中國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積礦產主要有石油、煤炭及各種鹽類,有重要經濟價值。
我國古近系、新近系不論海相、陸相或海陸。
過渡相地層中均發現含油層位。其中海相含油層位見於東海、南海及臺灣西部地區,陸相含油層位分佈更為廣泛。
古近紀、新近紀是乙個重要的成煤時期,根據目前已知資料,我國古近、新近系均發現有煤層。古近系之含煤地層主要分佈在秦嶺。
以北,賀蘭山。
六盤山以東地區及南嶺以南和藏南地區。
其中撫順煤田甚為重要;新近系的含煤地層主要見桐悶於臺灣西部及雲南和四川西部地區,雲南和四川西部新近系普遍含有褐煤。
古近紀,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於乾燥氣候帶內,在許多盆地內均形成了含有石膏和其他鹽類的沉積,例如塔里木盆地、江漢盆地、三水盆地等。新近紀的含鹽沉積僅見於西北地區。
如柴達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庫木庫裡。
盆地等。除了上述礦產之外,在我國第三系內還見有油頁岩、矽藻土和含銅砂岩等其他礦產,它們在不少地區形成了有開採價值的礦床。
我國第四紀主要沉積礦產為砂礦、鹽類及泥炭。砂礦見於冰磧層及沖積物中,有砂金、砂錫和砂鎢礦以及金剛石。
鋯英石和獨居石等。泥炭在各處均有廣泛分佈。鹽類主要見於一些鹽湖中,主要有石膏、芒硝和岩鹽等。
此外,南海諸島、臺灣省及其鄰近諸島上有大量鳥糞層,可作磷礦開採。
小結。新生代是以生物界總貌與現代相似而得名,包括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主要特徵有:①新生代的生物種類繁多,以哺乳動物。
和被子植物大發展和人類的出現為特徵。②氣候分帶明顯,冷、暖變化頻繁,冰川活動強烈。③構造活動加劇,構造盆地廣泛發育,褶皺山系不斷隆起(如喜馬拉雅山。
的隆起等)。④古近紀、新近紀普遍以陸相盆地沉積為主,盆地沉積(堆積)厚度變化大,其邊緣普遍發育磨拉石建造。第四紀沉積物以鬆散堆積物為主,型別複雜,分佈廣,厚度變化大,成層性差。
古近紀、新近紀沉積礦產主要有石油、煤炭和鹽類;第四紀沉積好槐礦產為砂礦、鹽類等。
重點提示。1)新生代以哺乳動物、被子植物和人類局襪彎的出現為特徵。
2)新構造運動與地貌及第四紀地質發展的關係。
3)新生代的沉積特點。
4)新生代的礦產資源。
複習思考題。
1.簡述新生代脊椎動物的演化特徵。
2.簡述被子植物的發展及地理分割槽。
3.簡述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古構造特點。
4.簡述人類發展的三個階段。
5.新生代形成的主要礦產有哪些?
新生代侵入岩的成巖、成礦模式
2樓:中地數媒
西南三江地區與新生代侵入岩有關的成礦作缺啟頌用富有特色。它在極大程度上,體旁旦現了整個三江地區成礦作用的基本特徵。這些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構造背景為碰撞推覆-走滑-伸展;成巖、成礦物源和成礦深度為深源淺成;部分成礦作用經歷了長期演化,經新生代疊加富化,最後定型成大型—超大型礦床,堪稱「大器晚成」;重要的成礦作用發生、發展到定型成大型—超大型礦床都集中於新生代時期,而且它們貢獻的礦產儲量雄居榜首,堪稱「後生可畏」。
另一方面的特色在於伏鄭成礦作用在空間分佈、時間演化和物質組成上,無不受到區域構造、岩漿作用等因素的制約,甚至,在次要程度上,還多少受變質(含交代蝕變)作用和沉積作用的制約。
如此看來,西南三江地區與新生代侵入岩有關的成礦作用,實際上是由構造、岩漿、沉積、變質、礦化、時間和空間等諸要素構成的乙個有機整體。其中,每個要素既自成系統,又互成系統,都作為各自的系統整體而存在和發展。
綜合前述,在西南三江地區金屬礦床的成礦歷程中,新生代侵入岩的活動是關鍵的成礦因素,交代蝕變是促使礦化發生的催化劑,而構造則是控制岩漿、沉積和變質作用的主導因素。構造、岩漿與交代蝕變三者的綜合作用和有機配合,才造就了本區極富特色的、很有成礦遠景的、與新生代侵入岩有關的金屬礦床。
圖8-17就是力圖體現上述構造岩漿-交代蝕變-成礦作用系統內在聯絡的一種嘗試。
按含礦主巖時代的分類
3樓:中地數媒
礦床含礦主巖時代,不同於礦床形成時代,礦石與圍巖在形成時間上普遍存在著礦巖時差。按含礦主巖時代,可把多因覆成鈾礦床分成6種型別。這種分類在一定程度上有助稿神知於生產找礦和成礦**的開展。
具體劃分如下。
古元古代主巖型:南非維特瓦特斯蘭德礦床,澳大利亞蘭傑礦床、賈比盧卡礦床,加拿大中西湖礦床。
中元古代主巖型: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壩礦床、瑪麗-凱思林礦床。
新元古代主巖型:薩伊申戈洛布韋礦床,奈米比亞羅辛礦床。
早古生代主瞎御巖型:中國鏟子坪礦鍵消床、鹿井礦床,德國諾聶帕爾格礦床。
晚古生代主巖型:中國坌頭礦床。
中生代主巖型:中國汪家衝礦床和熊家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