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又到端午節了,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

2025-03-30 23:50:17 字數 3057 閱讀 1791

1樓:火龍星星

紀念屈原,讓龍蝦都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2樓:鳴鳶呀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有什麼意義:

端午節對於父母來說是與兒女們的團聚;對史學家來說是飲食文化歷史演變程序;對於文學家來說是詩人節裡《離騷》、《九歌》的不朽文學鉅著;對於國家來是人民對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吃貨們來說那是粽子節的粽子、鹹鴨蛋和雄黃酒的美味想念以及對端午節飲食文化的敬畏。端午節又稱粽子節、詩人節、龍舟節、端午、五月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充分體現了端午節的活動、歷史文化的內涵。

粽子的起源:

粽子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才有的,卻是因為紀念屈原而流傳下來的。歷史上,粽子又稱筒粽、角黍、食筒、飯筒、裹蒸等等。

粽子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按晉代周處的《風土記》所說,粽子之義「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時之象也」,「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這就是史籍上端午最早的記載。後來則傳說是為紀念屈原才食粽子。

據《續齊諧記》所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簡貯公尺,投水以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日:「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

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絲花,遺風也。

正是由於這個傳說反映了人們對楚國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崇敬,從古至今,不僅中國人過端午節要吃粽子,影響所及,我們的鄰邦朝鮮、南韓、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亦時興在端午節吃粽子。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是什麼節日

3樓:積跬軒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樓:樂為人師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是(重陽節)。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2.憶:想念。

3.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佳節:美好的節日。

7.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8.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釋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5樓:好麗友

重陽節,也可以泛指美好的節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6樓:網友

你好同學,這是重陽節啊,九月初九登高望遠,遍插茱萸。源於古代的祭祀和對自然的崇拜。謝謝。

7樓:東東榮榮華華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就是中秋節。因為中國人講究中秋節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候。

8樓:網友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顯然是中秋節。

9樓:緐體

重陽節,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端午節除了熟知的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10樓:可見**

古裝小姐姐教你開啟端午的正確方式。

11樓:嗨圓橙子

1.掛艾草在門前或者窗戶前,用來辟邪。2..吃鹹鴨蛋。3.洗艾草澡。4.在江浙一帶還流行賽龍舟。5.戴香包。6.喝雄黃酒。

12樓:30秒不

端午節還有習俗,就是喝雄黃酒,賽龍舟,南方地區會有吃鹹鴨蛋的習慣。

13樓:天才人物我無敵

在我們東北,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以外,還會給孩子帶上五彩繩,另外也要用艾蒿去洗澡,沒有異議,同時大家都會一起包餃子吃。

14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還有划龍舟、喝雄黃酒、插艾葉這樣的習俗,有的地區還有特殊的習俗。

春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15樓:網友

人們在過年的時候喜歡吃粽子,據說吃粽子有兩種含義:一是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其次就是為了懷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拓展資料: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公尺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公尺、洗粽葉、包粽子。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公尺也,西晉周處稱呼粽子為"角黍",《風土記》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是什麼意思,每逢佳節倍思親裡的逢是什麼意思

逢 是 到的意思。每逢佳節倍思親 意思是 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詩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

每逢佳節倍思親,上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下一句是什麼?

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註釋 1 九月九日 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 插茱萸 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 想念。山東 指華山以東 今山西 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2 異鄉 他鄉。3 倍 加倍,更加。4...

每逢佳節倍思親下句是什麼呢

您好!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下句是 遙知兄弟登高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註釋 異鄉 他鄉。為 做。異客 陌生的客人。倍思親 加倍思念親人。遙知 這裡是在遙遠的地方想象著的意思。登高 古代風俗,重陽節要登高,飲菊花酒。茱萸 zh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