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和經典力學時空觀。
新想法:如果認識到非貫性系力產生的原因,在進行物理實驗時將此力(慣性力)一併計算,那麼就與跳出非慣性系,在慣性系中實驗得到一樣的結論,就可以把非慣性系當成慣性系對待——這與廣義相對論的相對性原理是類似的)
一切彼此作勻速直線運動的慣性系,對於描寫機械運動的力學規律來說是完全等價的,在乙個慣性系的「內部」所作的任何力學實驗,都不能確定這一慣性系本身是在靜止狀態,還是在作勻速直線運動。這個原理叫力學相對性原理,或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牛頓說:「絕對的、真正的和數學的時間自己流逝著,並由於它的本性而均勻地、與任一外界物件無關地流逝著。」「絕對空間,就本性而言,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而永是相同的和不動的。
見牛頓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二、猜辯狹義相對論的提出背景。
在19世紀末,人們知道光速是有限的,在測量光速時發現,木星衛星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的時間是相同的,而不管地球是朝向衛星運動還是背向衛星局兆做運動。這不符合物體運動的速度疊加原理(a參照系相對於b參照系速度為v1,a上發出相對a速度為v2的物體,物體相對於b速度為v1+v2),而符合波的性質,因為當時已知的所有波都有介質,因此人們假設光桐衡也有介質,定名為「以太」,光在以太中穩定傳播,所以與地球的運動無關。
由於地球並非宇宙中的特殊天體,以太應該對地球有相對運動,而著名的邁克耳孫(和莫雷(實驗證明了相對地球運動的以太不存在,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以太,以太就是對地球靜止的,這裡和一些人認為的證明了以太不存在,敘述上有一點點區別。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兩條假設:
1。相對性原理:物理學在一切慣性參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數學表達形式,也就是說,所有慣性系對於描述物理現象都是等價的。(夠絕對的)
1964年到1966年,歐洲核子中心(cern)在質子同步加速器中作了有關光速的精密實驗測量,直接驗證了光速不變原理。實驗結果是,在同步加速器中產生的一種介子(寫法是派的0次方)以的高速飛行,它在飛行中發生衰變,輻射出能量為6000000000ev的光子,測得光子的實驗室速度仍是c。
2樓:匿名使用者
三、狹義相對論時空觀。
狹義相對論為人們提出了乙個不同於經典力學的時空觀。按照經典力學,相對於乙個慣性系來說,在不同的地點、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相對於另乙個與之作相對運動的慣性系來說,也是同時發生的。但相對論指出,同時性問衡銷畝題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在某個慣性系中在不同地點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到了另乙個慣性系中,就不一定是同時的了。經典力學認為時空的量度不因慣性系的選擇而變,也就是說,時空的量度是絕對的。相對論認為時空的量度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它們將因慣性系的選擇而有所不同。
所有這一切都是狹義相對論時空觀的具體反映。
同時的相對性。
現舉乙個假想實驗,咐森一列勻速運動的火斗讓車,車頭和車尾分別裝有兩個標記a1、b1當他們分別與地面上的兩個標記a、b重合時,各自發出乙個閃光。在a、b的中點c和a1、b1的中點c1,各裝乙個接受器,c點將同時接收到兩端的訊號,而訊號傳遞需要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火車向前運動了,所以c1先收到車頭的訊號,後收到車尾的訊號。也就是說,不同的參照系沒有認為兩個事件都是同時發生的。
同時」有相對性。
如何判斷狹義相對論中固有時,狹義相對論基礎中的固有時
固有時主要體現在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延緩效應中。令s係為靜系,s1係為動系,則固有時是在s1系中同一地點相繼發生兩個事件的時間間隔,運動時是在s系中測得同樣兩個事件的時間間隔。運動時大於固有時,即從慣性系s中觀測,運動著的s1系中發生的過程所費的時間變長了,或運動時鐘變慢了。這就是時間延緩效應,也稱時...
廣義與狹義相對論
和絕對是空論相對來說 絕對時空觀 你與美女同坐5分鐘,時間很短 你一個人坐在冰冷的風中,5分鐘時間很長 這是愛因斯坦自己打的比方 主要是沒有絕對時間。打個比方,同樣是一個小時,你快樂的時候過得快一點,痛苦的時候過得慢一點。另外還有說光速是自然界最快的速度,沒有任何有實際質量的物質能達到光速。前半句是...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質能關係式E mc2的哲學意義是什麼?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公式e mc 分別指什麼?狹義相對論指出在宇宙中唯一不變的是光線在真空中的速度,其它任何事物 速度 長度 質量和經過的時間,都隨觀察者的參考系 特定觀察 而變化 即所謂的洛淪茲座標變換,代替牛頓用的伽利略變換 該理論解決了許多困擾了物理學家們很長時間的問題,這個理論形成了乙個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