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冠優欽依楠
桑榆,古人認為太陽昇起的地方,後來借指太陽,引早為人的年齡,年紀。下句是"為霞尚滿天",意思是還有滿天晚霞,足可有一段時間的輝煌。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覺得年紀大了,其實還有很多發揮自己餘熱,大可作為的時光呢。
作品內容。年代:卜基唐。
作品:酬樂天詠老見示。
內容: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這是過了花甲衡橋之年的劉禹錫寫給詩文至交白居易的一首答。
詩。白居易在《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表現出一種對衰老的消。
極悲觀情緒。
劉禹錫在這首答詩中,先敘述了老年的苦況:體瘦、發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帶漸寬,帽冠自偏,無法讀書,醫生常相。
伴。這當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憐。但詩人隨後筆鋒一轉,描述了。
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長型攔謹處:歷經人世榮辱沉浮,對社會有了。
更深的瞭解;目睹眾生的愚賢善惡,對人生有了更清醒的體味。
詩人認為,只要細細思量回顧人生,那麼便可對一切都釋然了,這是人老之後的一種境界。最後兩句,寫出了詩人對老年人的。
生活寄託了一種瑰麗的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氣勢豪壯、奮進不。
息的精神。
2樓:匿名使用者
事物在不斷的發展,發展具有普遍性。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公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樓:坐忘兩失
沒那麼高深吧,就是說人老尚有可為。文學上的美麗描述。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表達了什麼
4樓:大蓮新之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表達了詩人面對衰老的積極心態以及曠達的心胸。「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意思是:不要說夕陽照到桑榆的樹端時已經接近傍晚,它的霞光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酬樂天詠老見示》
劉禹錫〔唐代〕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酬樂天詠老見示》的譯文。
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
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
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全詩是什麼?
5樓:教育解答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全詩: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原為唐劉禹錫詩句,後演化為乙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老當益壯,老有所為,積極進取。
創作背景。西元836年(唐文宗開成元年),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
終於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但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表現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劉禹錫便寫了這首答詩。
請賞析一下「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詩句?
6樓:網友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首詩意思是不要說到了人生暮年,還可以發揮餘熱,向像晚霞照滿天空。
7樓:雨嵐說金融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什麼意思?
8樓:快樂的去奮鬥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意思是說,不要說太陽落山了就遲了,它還能映照出一片彩霞鋪滿整個天空。寓意是老有所為,老當益壯之意。雖然是晚年,仍然可以有所作為。
1.這是中唐劉禹錫排律中的最後兩句,寫這首詩的時候兩個人同時居住在洛陽,都已經是暮年了。這首詩是劉禹錫回贈好友白居易的酬唱之作,要想說清楚並理解其中的意境,不妨從劉禹錫的坎坷遭遇說起。
劉禹錫是少年得志,中年坎坷的人生道路。晚年遇到白居易、裴度等人,幾個歲的老頭子經常一起飲酒賞花賦詩。「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就是寫於這一時期。
2.他年輕時敢於參加變法維新,中年坎坷蹉跎卻不忘初心,寧肯被貶也要寫玄都觀譏諷執政,晚年時老驥伏櫪,依然能寫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等豪邁之語。劉禹錫在洛陽終老,會昌二年(842年)病卒,享年七十一歲;四年後,會昌六年(西元846年),白居易也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
劉禹錫最珍貴的東西一直沒有改變,就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真性情。
3.人生的機遇就如同自然界的花開一般,是花都會開放,有些花沒有開放,是因為該開放的季節還沒到,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只是那機會還沒有來到。花兒在等待適合自己開放的季節來臨時,要不斷汲取陽光雨露,儲蓄足夠的能量等待屬於自己的季節來臨。
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意思相反的詩句?
9樓:匿名使用者
遇到的問題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這句詩來自劉禹錫。
回贈白居易。
的作品,劉禹錫與白居易都是中唐第一流的詩人,時稱「劉白」。從兩首詩的言語和立意能看出劉禹錫與白居易的不同之處。兩個人的詩都比較通俗易懂,流暢上口,但是反映出兩個人的對於人生的態度卻大有不同。
一、同齡好友白居易的贈詩。
1、好友重逢。
白居易和劉禹錫是多年好友,在829年的《劉白唱和集解》中陸漏,稱讚劉禹錫:"彭城劉夢得。
詩豪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劉禹錫詩豪的名稱就來自於白居易。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劉禹錫(772-842)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
這時白居易(772年-846年)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兩個人是多年好早州爛友,而且同年生人,這一年都是六十四歲,重聚在一起少不了詩歌唱酬。
2、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跡帆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是一首標準的五言排律,白居易詩的特點是「老嫗能解」,這一首就是如此,用字用事,即使對於讀者來說,閱讀和理解也沒有什麼障礙。但是劉禹錫的那一首詩就需要琢磨琢磨。
二、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
1、下面是劉禹錫酬和白居易的贈詩。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2、這也是一首標準的五言排律。
這首詩和白居易的贈詩一樣,是標準的五言排律。韻部是平水韻。
的【下平一先】,平水韻的一先是合併了《唐韻》的先、仙二部。對仗粘連無誤。
3、詩中的部分典故。
身瘦帶頻減。
語本《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損。 辛棄疾 《木蘭花慢》
詞寫過:「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這個典故和沈約的典故相似,《梁書·沈約傳》載: 沈約與徐勉 素善,遂以書陳情於 勉 ,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
後因以「沈腰」作為腰圍瘦減的代稱。
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你贊成這個觀點嗎談談你的看法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看到兔子再回頭喚獵狗,還不算太晚 跑掉了羊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學習以後可以知道不足的地方,教別人以後可以發現理解不透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後能反過來要求自己 發現理...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這句話唔出什麼道理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釋詞 亡 丟失。牢 羊圈。翻譯 看見兔子才想起獵犬,這還不晚 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意義 表示在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算遲的意思。例如我們學習,因為沒有認真複習,在一次測驗時,成績不及格,但是我們並不洩氣,而是汲取教訓,從此認...
為什么植物晚間不適合放在屋裡,為什麼植物晚間不適合放在屋裡
植物白天的光合作用大於呼吸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 而晚上植物進行的是呼吸作用,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一 光合作用 在植物葉片內葉綠體中進行,以吸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在有陽光的條件下進行,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部分。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是植物 藻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