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月愛你
中子星碰撞時,會有極少碎片(譬如萬分之一)飛向太空。它們的質量相當於好幾個地球。它們的成分是中子,夾雜極少的電子。
這些碎片失去了中子星強大引力的束縛,體積迅速擴張鬆散。中子以15分鐘的半衰期快速衰變,每個衰變的中子放出乙個電子,質子、中子與電子形成原子,這時形成的原子極大,屬於超重元素。超重元素以及剩餘中子的衰變,生成輕一些的元素。
目前人類發現的最重的元素是118號元素鉝,中子星碎片初次形成的元素肯定比鉝重得多裂鉛嫌。這些超重元素不斷裂變,直到形成92號放射性元素鈾,才穩定下來。當然超重元素的裂變不僅形成92號元素鈾,還會形成47號元素銀、79號元素金、82號元素鉛等。
所以,**只是中子星碎片眾多產物中的一種。
以前認為大恆星**可以生成**,那是急於對****進行解釋的結果。現在看來那是不可能的。小恆星**產生不了**。
大恆星**生成了**也拋灑不出來。絕大多數大激虛恆星生成的**都被壓成了更重的物質。
中子星與黑洞碰撞也能產出**,只是生產肆手規模比中子星之間的碰撞要小得多。
2樓:銘刻
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經說過一句十分形象的話:「我們都是星塵。」地球上的生沒早盯命乃至整個地球都是來自上一代恆星**之後的殘餘物。
在宇宙從大**中創生之後的最初階段,宇宙中的元素幾乎只有氫(約佔75%)睜局和氦(約佔25%),以及極少量的鋰(約佔。但我們知道,地球上幾乎包含了元素週期表中的所有天然元素,那麼,包括金在內的這些元素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一切與恆星有關,氫和氦聚集在一起形成恆星。在恆星的中心區域,氫通過核聚變形成氦,同時放出光和熱,恆星在此階段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我們的太陽目前就是處於這個階段。當恆星中心區域的氫耗盡時,氦將會通過核聚變形成碳。
如果恆星的質量小於倍的太陽質量,它將不會再繼續核聚變反應,中心將會坍縮成白矮星。如果恆星的質量較大,碳還會進一步聚變成氖,氖聚變成鎂。此後是氧聚變成矽,矽聚變成鐵,而鐵進一步發生核聚變反應所需的能量大於所能放出的能量,所以核聚變反應無法再維持下去,枯和恆星將會爆發成超新星,中心將會坍縮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天文學家認為,只有諸如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這樣的高能宇宙事件才能使核聚變反應更進一步,從而產生更重的元素,這其中包括金和鉑等重元素。就在不久前,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了中子星碰撞所產生的引力波(gw170817),並且在可見光、無線電波、x射線和伽馬射線波段也都探測了這一起事件。通過分析,天文學家發現這次中子星碰撞產生了50倍地球質量的銀、100倍地球質量的金以及500倍地球質量的鉑。
中子星是什麼,什麼是中子星?
一種據認為主要由中子構成 密度極高的恆星。典型中子星的直徑為20公里,質量約等於太陽的質量。因此,它們的密度極高,約為水的1014倍,大體相當於原子核內部的密度。在某種程度上,中子星可以認為是由其自身引力吸在一起的巨核。在密度最大的中心處,物質據信主要是超子和介子。在中介層則多為中子,而且可能處於 ...
中子星是咋形成的,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
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中子星是大於1.4倍太陽質量而小於3.2倍質量太陽的恆星末期坍縮時形成的星體。末期時,星體中心的核燃料消耗殆盡,終於形成一股中微子風暴,瞬間就摧毀整個恆星的中心結構,使得原子的電子被壓入原子核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最終整個形體均會變成中子的結合體,即為中子星。中子星模型最初被蘇聯...
中子星有什麼特徵
中子星的表面溫度約為一百一十萬度,輻射 射線 射線和可見光。中子星有極強的磁場,它使中子星沿著磁極方向發射束狀無線電波 射電波 中子星自轉非常快,能達到每秒幾百轉。中子星的磁極與兩極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極恰好朝向地球,那麼隨著自轉,中子星發出的射電波束就會像一座旋轉的燈塔那樣一次次掃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