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是雪絨絨雪花
雜問含經誰解的最好答題雜阿經誰解的最好當然是雜問含經解是最好的。
2樓:斂殊利
因此,纖激塵四世紀的道安才會將安世高鉛並翻譯自《相應阿含》的經篇,說為出自《雜阿含經》。此一誤譯為後來的譯經師所沿用因此,四世紀的道安才會將安世高翻譯自《相應阿含》的經篇,說為出自《雜阿含經》。此一誤譯為後來的譯經毀禪師所沿用。
雜阿含經
3樓:瀕危物種
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慾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凡夫的心,長久以來為貪、瞋、痴所扭曲(所染),所以,就無法如實知五蘊,以及五蘊的集、滅、味、患、離;無法如實地瞭解「五蘊」的真相。因為不如實知,所以很自然地「樂著」五蘊,而察覺不到「貪愛」這條繩子,那麼,就只有長在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中,不得解脫了。
繫著,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這是更進一步地指出,對五蘊的繫著,對無常的無知,是令眾生「無明蓋,愛結系,長夜生死」的主要原因。而從另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為貪、瞋、痴所主導的煩惱,就是生死輪迴的禍首。
歸結來說,就是「無明」與「愛結」。
四無色陰」就是指:識(觸)、受、想、行(思)等四種精神作用。而「五根」,指的是:
眼、耳、鼻、舌、身,也就是我們的生理系統,因為都屬於是物質的,所以統稱為「色」。色、受、想、行(思)、識(觸),佛法中也稱為「五陰(蘊)」。而其中,屬於精神層次的「四無色陰」,就是一般通稱的「心」了。
經中接著說:「當善思惟,觀察於心」,又說:「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所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的,就是特別指「眾生」的這個「心」了。眾生的惱(煩惱)與淨(解脫),其樞紐,就是心。所以經中說,要常觀察自己的心--識(觸)、受、想、行,檢查其受貪、瞋、痴的影響程度如何。
不明善惡果報,不知聖賢凡愚,不知分別緣起,不知無常生滅,就是無明。
雜阿含經什麼意思?作何解釋?
4樓:清寧時光
梵名 sajyuktāgama,巴利名 sajyutta-nikāya。音譯作散瑜乞怛迦阿甘。凡五十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為北傳四阿含之一。
關於雜阿含名稱之由來,據五分陵碧律卷。
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舉,此經乃佛陀蘆拆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陪汪棗女等講說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之教說,今集為一部,稱雜阿含。又據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載,以彙集文句之雜者,故稱雜阿含。另據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載,雜阿含,乃闡明諸禪定,為坐禪人所必習之法門。
又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載,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故稱雜阿笈摩(雜阿含)。
雜阿含經
5樓:青檸姑娘
無上經:佛為一天子說『名』-精神現象之受想行識,為世間最上者,乃能制御一切。
一〇二〇)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映世間? 何法無有上?
何等為一法, 普制御眾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名①者映世間, 名者世無上,唯有一名法, 能制御世間。」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註解] 名: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譯文。一〇二〇、無上經:佛為一天子說『名』-精神現象之受想行識,為世間最上者,乃能制御一切。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乙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絕妙,在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乃遍照於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那位天子,說偈問佛而說:
何法映世間 何法無有上 何等為一法 普制御眾生。
甚麼法會映現世間?甚麼法為最上的?甚麼叫做一法而能普遍的制御眾生呢?)
那時,世尊說偈而說:
名者映世間 名者世無上 唯有一名法 能制御世間。
名〔精神現象,受想行識〕會映現於世間,名在衝瞎世間裡,是最為無上的,唯有這一名之法,能夠制御世間!)
那時,那位天子,又說偈說: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盤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語譯如前)
那時,那位天子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稽首佛足後。即時隱沒不現。
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47經。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諸天相應1〉第61經名經。
相應部1相應61經/名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什麼是一法,一切就受其控制?」
讀經拾得]人的身心運作可以區分為五陰,其迅判告中色陰是「色法」,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是「名法」。
在《阿含經》中通常心、意、識三者相通,只是描述的角度有時彰顯不同的作用面向。
由於「名法」當畝明中的「識陰」也可說是「心」,第1009經中說「心制御世間」,也就可以如本經說「名法制御世間」。
金剛經中提到 須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別指
1 須陀洹果位 三乘菩提中最低 離凡夫最近的一個果位 修佛所達到的境界 須陀洹,譯為預流 入流,佛教術語,是南傳佛教中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 見惑 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2 斯陀含果位 三果中的第二階成果成效。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