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細菌病?細菌的三大致病因素

2025-04-13 20:50:18 字數 2495 閱讀 4914

1樓:以心

細菌性病害是由細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如軟腐病、潰瘍病、青枯病等。侵害植物的細菌都是桿狀菌,大多數具有一至數根鞭毛,可通過自然孔口(氣孔、皮孔、水孔等)和傷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蟲等傳播,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容易發病。細菌性病害症狀表現為萎蔫、腐爛、穿孔等,發病後期遇潮溼天氣,在病害部位溢位細菌粘液,有明顯惡臭味,是細菌病害的特徵。

病狀:植物受細歷旁培菌性病害[1]侵染後產生的病狀有:斑點型:

植啟悄物由假單孢桿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當數量呈斑點狀。如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棉花細菌性角斑病等。葉枯型:

多數由黃單孢桿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後最終導致葉片枯萎。如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葉枯病、魔芋細菌性葉枯病等。青枯型:

一般由假單孢桿菌侵染植物維管束,阻塞輸導通路,致使植物莖、葉枯萎。如番茄青枯肢唯病、馬鈴薯枯病、士多啤梨青枯病等。

2樓:戰歌

本組疾病系由細菌所引起的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細菌的分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表型分類法,即根據細菌的形態、生化反應和血清反應等表型為主要依據。另一種是用核酸研究進行分類,即通過分析細菌dna的鹼基組成、基因組的大小和dna的同源性等而進行分類。

後一種分類法的科學性很強,使一些細菌重新歸屬或更換名稱。主要**有,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金葡革蘭陽性需氧球梁喊菌菌)、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α型溶血鏈球菌、β型溶血鏈球菌、非溶血鏈球菌、肺炎球菌、腸球菌等。重要的革蘭氏陰性需氧球菌有公升橡腦膜炎球菌、淋球菌、摩拉卡他菌等。

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有不動桿菌屬(無硝不動桿菌、洛菲氏不動桿菌)、假單胞菌屬(綠膿桿菌和其他假單胞菌)、糞產鹼桿菌、布魯菌屬、百日咳桿菌、軍團菌屬等。革蘭陰性兼性厭氧菌如腸桿菌科細菌(大腸桿菌、枸櫞酸桿菌屬、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克雷伯菌屬、沙雷菌屬、變形桿菌屬、普魯菲登菌屬、摩根菌屬)、鼠疫桿菌以及流感桿菌等。屬於弧菌科的有霍亂弧菌、eltor弧菌、副溶血弧菌、嗜水氣單胞菌等。

革蘭陽性厭氧球菌有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革蘭陰性厭氧球菌如費氏球菌,革蘭陰性厭氧桿菌包括脆弱類桿菌、梭形桿菌。形成芽胞的細菌有炭疽桿菌、蠟樣桿菌、破傷風桿菌、產氣莢膜桿菌、肉毒桿菌、難辨梭菌等。不形成芽胞的革蘭陰性桿菌有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紅吵渣旁斑丹毒絲菌等。

此外,重要的致病菌還有白喉桿菌、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

3樓:寶86999陸幾

細菌是微生物,而病毒是dna(脫氧核糖核酸),與蛋白質一樣,是由氨基酸合成的。病毒、盯亂巧細菌在結構與感染的方式不同所產生的。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它體積小,小到高倍數的光學顯微鏡也看不到,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它無細胞器,由基因組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基因組僅含一種型別的核酸,或者是核糖核酸(rna)或者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在感染後的生陪首存方式上,細菌與病毒有很大的區別細菌是單細胞生物。

在人體內合適的條件下,如各種粘膜上就可能自我繁殖使人致病。只要改變細菌的繁殖條件就可能殺死細菌把病治好。而病毒則是非細胞微生物,缺乏完整的酶系統,不能獨立進行代謝活動,因而不能像細菌一樣進行自我繁殖。

病毒感染後,先進入人體血液內,形成病毒血症。隨後只能嚴格地寄生在人體靶細胞內,利用細胞的生物合成機器進行自身的複製並釋放子代病毒。換言之,病毒只有進入了人體細胞內才能生存和複製,此時只要能識別病毒並能區分哪是被感染細胞哪是健康細胞,把病毒和被感染細胞殺死就能把病治好。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現有的合成藥物和**方法還不凱鍵具備這種識別和區分功能,又不可能把人體所有細胞都殺死。而具備這種特異性識別功能的只有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和免疫球蛋白。如果感染者此時的免疫力低下,特異性抗體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性疾病難治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細菌的三大致**素

4樓:假面

1、細菌代謝產物如某些蛋白、內毒素等致病。

2、細菌引起機體免疫反應致病。

3、細菌繁殖侵襲正常組織致病。

細菌的致病性指細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細菌的致病性是對特定宿主而言,有的僅對人類有致病性,有的只對某些動物有致病性,有的則對人類和動物都有致病性。

不同病原菌對宿主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和導致不同的疾病,例如傷寒沙門菌感染引起人類傷寒,而結核分枝桿菌則引起結核病,這是由細菌種屬特性決定的。

5樓:二級電鋸驅動

首先是傳染源,一般帶菌者或者病人,其次是傳播途徑,如消化道傳播,空氣傳播,最後是易感人群。

6樓:與陽光賽跑

細菌代謝產物如某些蛋白、內毒素等致病。

細菌引起機體免疫反應致病。

細菌繁殖侵襲正常組織致病。

細菌的三大致**素

7樓:美秀時尚

病原菌的致**素有:

細菌的毒力,細菌侵入的數量和適當的侵入部位。

構成病原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襲力和毒素。

侵襲力是指細菌突破機體的防禦機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及擴散、蔓延的能力。構成侵襲力的主要物質有細菌的酶、莢膜及其他表面結構物質。

細菌毒素按其**、性質和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大類。

自來水中有哪些細菌,水中存在的細菌有哪三類?

自來水廠生產的水是符合飲用標準的。但是,這並不表明它是標準的飲用水。原因有二 1 自來水在生產過程中用氯淨化水雖可殺死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但加入氯本身又可造成新的化學汙染。氯可與水中的有機物生成三氯甲烷,它是一種致癌物質。同時,氯還破壞營養,易導致心臟病。2 在自來水的管網中,長距離管道運輸,管道...

細菌的雙命名法,常見細菌命名的特點

雙名命名法 為生物命名的標準。細菌的命名依據 國際細菌命名法規 的規定,學名用拉丁文,遵循 雙名法 所謂 雙名法 就是每一種細菌的拉丁文名稱由屬名和種名兩部分構成,屬名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其餘均應小寫 即使種名以人名或地名命名 整個屬名及種名在出版物中應排成斜體。如 escherichia coli...

病毒和細菌的區別,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1 大小不同 細菌較大,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就可看到,它們的生長條件也不高。病毒則比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數超過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2 細胞結構不同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可以說是最低等的生物。細菌是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和植物一樣,有細胞壁。3 代謝方式不同 細菌具有許多不同的代謝方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