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古今異義 小石潭記中有哪些古今異義
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1、小生:古義:年輕人。
今義: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
今義:從所在純好地到別核睜的地方去。
3、聞:古義:聽到。聞水聲;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
今義做氏鉛:住。
5、可,古義: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今義:能願動詞,可以。
6、布:古義:映。
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許:古意: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現在用法的「來」。
今義:允許。
8、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
今義: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石潭記古今異義一詞多義
2樓:a愛華
小石潭記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如下:
一詞多義:樂(1)心樂之(喜歡)(2)似與遊者相樂(逗樂);可(1)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2)不可久居(能)。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過清(悽清);從(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乎螞步(自)(2)隸而從者(跟從);差(1)參差披拂(長短不一)(2)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
古今異義:乃記之而去(去,古義:離開。
今義:往);崔氏二小生(小生,古義:青年,後生。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聞水聲(聞,古義:聽到。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不可久居(居,古義:停留。
今義:住);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古義:大約。
今義:副詞)。
小石潭記簡介: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創作的散文作品,全名賣虧《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古代山水遊記。該散文描繪了小石潭的奇美景色,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的短暫歡樂,以及被貶官後難以排遣的悲悽之情。歲配埋。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
3樓:張三**
一詞多義 1、樂 (1)心樂之 (喜歡)(2)似與遊者相樂(逗樂)
2、可 (1)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2)不可久居 (能)
3、清 (1)水尤清冽 (清澈)(2)以其境過清 (悽清)
4、從 (1)從小丘歲早西行百二十步 (自)(2)隸而從者大雀戚 (跟從)
5、以 (1)以其境過清 (因為)
2)卷石底以出 (相當於而,不譯,連線兩個動詞的詞) (3) 全石以為底 (用來)
6、而 (1)記之而滾陵去 (不譯,連線兩個動詞的詞)
2)隸而從者 (不譯,表並列關係) (3)潭西南而望 (不譯,作停頓詞)
7、差 (1)參差披拂 (長短不一) (2)其岸勢犬牙差互 (交錯)
8、見 (1)下見小潭 (發現)
2)明滅可見 (看見)
9、遊 (1)皆若空遊無所依 (遊動)
2)同遊者 (遊覽)
三)古今異義。
1、乃記之而去(去,古義:離開。今義:往。)
2、崔氏二小生(小生,古義:青年,後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3、聞水聲(聞,古義:聽到。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不可久居(居,古義:停留。今義:住。)
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古義:大約。今義:副詞。)
高中文言文古今異義總結,高中文言文古今異義詞語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語 陳涉起義 處處,到處 會計 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陳涉起義 會,聚會 計,商議 何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怎怕,怕什麼 壟斷 冀之南 漢之陰,無壟斷焉 愚公移山 山川阻隔 自信 寧信度,無自信 鄭人買履 相信自己 結束 婉貞於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 馮婉貞 整...
人琴俱亡古今異義,《晏子使楚》《人琴俱亡》《小石潭記》
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 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俱 全,都 亡 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5 古今異義詞 何坐 古義 犯罪 今義 坐下 其實 古義 它們的果實 今義 實際上 1.子猷問左右 左右 古義,身邊的人。今義,方向詞。2.何以都不聞訊息 ...
文言文小石潭記1234段場景描寫,不是翻譯,急求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