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掌心和腳心的痣
元朝末年,國家比較動盪,當時的政權比較亂,所以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這種情況下,多個強大的趨勢和元朝**進行了對抗的局面,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攔巧鎮,最終只有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三個為首的起義隊伍勢力比較強大。對於這些起義軍來說,雖然表面上很是為了對抗大元,但是私下裡卻各有各的想法,畢竟每個人都是喜歡權利的。那麼究竟鹿死誰手,還是要看各路的勢力。
但是在鄱陽簡粗湖戰爭中,朱元璋卻以少勝多,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最終才能一統天下,建立大明。那麼當時,朱元璋的軍隊要遠遠少於陳友諒,為何朱元璋能取得勝利呢?
一、朱元璋準確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勢。當時居然是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三分天下的局面,但是張士誠的勢力並不強大,對於張士誠來說,要保住自己的現有地區還是首要目的,所以說張士誠對朱元璋構不成威脅,而陳友諒則在積極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朱元璋分析了這些之後,才會繼續去分析陳友諒的人物特點。
二、朱元璋對人物的分析。朱元璋通過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人物性格分析來推斷,加入攻打了張士誠,陳友諒肯定是要來營救的,但是以朱元璋的勢力,肯定會陷入不利的境地。所以朱元璋決定先集中兵力去寬源攻打陳友諒,這樣可以組織張士誠向西發展,拉攏方國珍,這樣藉此來牽制張士誠。
三、朱元璋正確的戰略部署。以他們雙方的人數比較來看,當時陳友諒是完全有能力對抗朱元璋的,但是陳友諒在戰略部署上卻犯了嚴重的錯誤。朱元璋的主力部隊北上救安豐的時候,陳友諒是可以趁應天的弱勢去攻打的,但是陳友諒卻沒有抓住這次機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2樓:重拾真愛
因為陳友諒輕敵冒進,朱元璋把陳友諒引到狹小的水道用火攻,陳友諒想掉頭已經來不及了。
3樓:小牛電競
因為陳友諒沒有朱元璋的心思狠毒,所以導致經常猶豫,從而失去的勝利。
4樓:一笑而過談遊戲
可能因為朱元璋的勢力比陳友諒更大,而且將領很多。
鄱陽湖水戰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兵力是多少
5樓:戰爭來看我
<>《鄱陽湖水戰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兵力是多少。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陳友諒的兵力前後應該有60萬,而朱元璋這邊有20萬。這個資料肯定是有誇張的,但是誇張了多少不好去解讀,沒有實際的史料可以借鑑,但是陳友諒的兵力是肯定要比朱元璋的多很多了。
我們簡單的梳理下鄱陽湖水戰吧。1360年陳友諒率軍10萬聯合張士誠去攻打朱元璋,但是被朱元璋下套了,而且陳友諒成功上套了,而且剛好江水落潮,百艘鉅艦擱淺,最後陳友諒大敗了,首戰就受挫。
1363年4月陳友諒率軍60萬水陸大軍對洪都發動進攻,但是久攻不下,當時的守軍還不是朱元璋,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1363年7月朱元璋親自率軍20萬去救洪都,陳友諒聽到朱元璋來了,於是就謹碰撤到了鄱陽湖來迎接朱元璋,陳友諒是水軍出身,所以他有信心能在鄱陽湖戰勝朱元璋吧。
但是結果不那麼美麗,1363年8月29日兩軍開始對峙,8月30日開始大戰,朱元璋開始拿小船和陳友諒打,前三天都是吃虧的。朱元璋差點別俘好在錦衣衛救了。
後來仿兆朱元璋採用了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投石機、在9月2日的時候,陳友諒巨大艦隊**慘重,陳友諒哥哥陣亡,陳友諒非常憤怒,把朱元璋這邊俘虜過去的人全殺了,所以朱元璋這邊的人已經沒有退路了。之後鄱陽湖水位降低,陳友諒的大船不敢靠岸,這個朱元璋的小船優勢更大了。
結果就是後來陳友諒耗不起,想退出鄱陽湖,但是被早埋伏在湖口的朱元璋部隊射成了刺蝟,陳友諒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看的祥大談時候,被箭射中,死亡,這一次陳友諒死了2萬人,之後剩下的50多萬部隊,全部潰散逃跑。之後陳友諒之子陳埋被殘部重新擁立上位,但是最後還是投降了朱元璋。
這一場戰役太重要了,這一次之後江西被吞併,拿下湖北湖南,朱元璋當時的人口直接擴大的兩倍,所以之後就是朱元璋的天下了。
鄱陽湖詩詞,關於鄱陽湖的古詩
詠鄱陽湖 十首 餘亞飛一 鄱陽湖贊 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湧競爭先 連江通海胸懷廣,滋養生靈歲復年。二 鄱湖漁家 漁家撒網放鉤忙,迎接朝霞送夕陽 付出辛勞流汗水,換來魚蟹滿船艙。三 魚米之鄉 美麗鄱湖魚米鄉,一年四季好風光 蟹爬鯉躍河蝦跳,麥翠禾青油菜黃。四 鄱湖風俗 古代湖稱彭蠡澤,楚荊風俗遠流長...
保護鄱陽湖環境的作文四百,保護鄱陽湖環境的作文四百五十字
當你看到那挺拔的大樹時,是不是被它的魄力給震住了,當你看到一片片美麗的鮮花時,你是不是被它的嬌豔給迷住了 當你看到一條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時,是不是被它那純潔給牽引去。這一切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寧靜。可有一天,魔鬼降臨了,大樹被冰冷無情的斧頭砍下,只留下短墩墩的樹樁,鳥兒們無家可歸,鮮花們那迷人的容顏也...
有關鄱陽湖的詩句 關於鄱陽湖的七言詩
關於鄱陽湖的七言詩 過鄱陽湖適遇便風湖面如鏡喜而有作 多謝江神不世情,為憐逐客送歸程。一帆風力如飛疾,千里湖光似掌平。要是吾生仗忠信,自然此意格神明。反思宦路風波惡,屢觸危機夢亦驚。關於鄱陽湖的詩句 詠鄱陽湖組詩 餘亞飛。一 鄱陽湖贊。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湧競爭先。連江通海胸懷廣,滋養生靈歲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