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二原文及翻譯

2025-04-18 07:15:28 字數 1645 閱讀 1000

《從軍行》王昌齡翻譯

1樓:小小學生狗

從軍行》王昌齡翻譯如下: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詩歌主要描寫了邊塞的艱苦環境,表現了戍邊將士誓死殺敵的頑強決心。詩歌的前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概括地描寫了邊境的景象:

從青海上空的長雲,到杳無人跡的雪山,再寫到孤城,最後的著眼點落到玉門關。這是整個大西北的乙個巨集觀勾勒,在寫景的同時暗示了戍邊將士的孤獨和艱苦。

第三句「黃沙百戰穿金甲」是對激烈的戰爭的描寫。「百戰」磨穿了「金甲」,可見戰事之慘烈。然而將士的意志依舊堅強,「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的誓言。

這樣,前三句寫景,後一句側重抒情,把典型的環境描寫和熱情的抒情結合在一起,鮮明地刻畫了將士們駐守邊關,堅信能打敗頑衝賣敵的雄心壯志。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這組詩以內容相關的七首詩形成連章,反映了複雜豐富的邊塞生活。第一首讓旁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

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坦判橡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訊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

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2樓:逢桃宦奕

從軍行七含答首·其四》是談豎慧唐朝王昌齡的詩作。

譯文如下: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纖好的組詩作品。此詩是第四首詩,通過對塞外遼闊的戰場景象和激烈征戰生活的描寫,抒發了誓死報國的壯烈情懷。此詩以戰場的苦寒、征戰的艱險反襯豪壯的英雄本色,對比鮮明,形象生動;以塞外博大壯闊之景驅昂揚豪邁之情,珠聯壁合,情景照人,不愧為「盛唐氣象」的傑出代表之一。

從軍行王昌齡其五原文和註釋

3樓:阿宋教育問答

《從軍行七首其五》原文和註釋如下:原文:從軍行七首·其五。

王昌齡 【唐代】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註釋:1、轅門:軍營營門。

2、洮河:水名。黃河上游支流,在今甘肅西南。

3、吐谷渾:西域古國名。唐初時常侵擾邊境,為李靖所平。

此處泛指敵人的首領。

譯文:大漠中狂風怒吼,塵沙頓起,天色黯淡。一支隊伍半卷著紅旗出了營門,向敵營進軍。此時前方部隊傳來捷報:他們已在洮河北的夜戰中生擒敵首,取得大勝。

創作背景本詩是《從軍行七首》中的第五首。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

以上內容參考古詩文網-《從軍行七首·其五》

《從軍行》的詩意,《從軍行》王昌齡詩意翻譯

體會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想象當時人們打仗的場景,和將軍的決心 從軍行 王昌齡詩意翻譯 伴隨樂師彈奏琵琶新換的曲目跳起舞來,旋律卻永遠圍繞離開親人家鄉的老主題。使人心亂如麻的邊塞離別愁緒 如同這 時時刻刻響在耳邊聽不到結尾,一輪明月高掛在關山秋季夜空,用它的清輝灑向這官兵們駐守的萬里長城。從軍行唐 王...

從軍行王昌齡其一翻譯,從軍行 王昌齡 其一 翻譯

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 關山月 的調子,無奈著笛聲更增添了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譯文 報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雪攪昏天軍旗褪...

王昌齡的《從軍行 其二 》中「聽不盡」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原詩為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 邊愁 用了 聽不盡 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 不盡 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裡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