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轉筒車的原理

2021-03-04 01:19:58 字數 6075 閱讀 7406

1樓:聖誕後第二天

就是水車。

風車的周圍裝上可以活動的水桶,放在河邊和田野之間。

一般靠人力踩轉軸,帶動筒車。筒下到水裡灌滿水,繼續轉,筒轉到田邊將水倒入田裡。

有水災的時候,轉軸向相反方向踩,可以排澇。

這是歷史書上的吧。希望對你有用。

筒車的原理

2樓:傾蓋如故

當轉過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裡的竹筒(已灌滿了水)將離開水面被提升。筒底所在的外環半徑大於筒口所在的內環,由於兩者為同心圓,所以在低處時,竹筒盛水,在高處時,竹筒洩水。

可以通過調整水槽的位置和長度,使水槽能夠接到更多的水。 當筒車旋轉太慢,或者提不起水,可在筒車上裝一些木板或竹板,便於筒車從水中獲得更多的能量,也可以將筒車浸入水中更深一些,來獲得能量。

當水流的速度較低時,竹筒也要相對小一些,否則,筒車從水中獲得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對筒車的反力矩。

擴充套件資料

分類1、水轉筒車

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必須架設在水流湍急的岸邊。水激輪轉,浸在水中的小筒裝滿了水帶到高處,筒口向下,水即自筒中傾瀉入輪旁的水槽而匯流入田。

2、畜力筒車

畜轉筒車立輪上不裝水板,而在立輪橫軸的一端裝一立齒輪。立齒輪旁豎一大立軸,軸上裝臥齒輪。立、臥二齒輪銜接,牲口轉動立軸,經臥、立二齒輪的轉動,使大立輪轉動,立輪上的小筒,把水從低處帶到高處。

3、高轉筒車

高轉筒車是適用於田岸高深情況下的灌溉機具。

3樓:匿名使用者

筒車的原理:筒車的筒相當於葉輪,在水的衝擊下獲得能量使筒車旋轉起來。當筒車轉過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裡的竹筒(已灌滿了水)將離開水面被提升。

由於筒底所在的外環半徑大於筒口所在的內環,並且兩者為同心圓,所以在低處時,竹筒盛水(筒口高於筒底),在高處時,竹筒洩水(筒口低於筒底)。如此往復迴圈,筒車就能提水了。

筒車又稱 「天車」 、「竹車」 、「水輪」、「水車」,是 一種無需供給動力的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質分竹筒車和木筒車兩種。筒車的水輪直立於河邊水中, 輪周斜裝若干竹木製小筒, 有時多達四十二管。

利用水流推動主輪,輪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 至頂傾出, 接以木槽, 匯入渠田。最早的筒車記載見於唐代, 宋以後逐漸推廣。南宋張孝祥《於湖居士集》中《竹車》詩云:

「轉此**輪, 救汝旱歲苦」。「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筒車功效顯著,較人、畜力翻車為優, 一些地區沿用至今。

4樓:逆向朝陽

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

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繫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衝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

翻車和筒車的年代及其區別?

5樓:旭日雲香

翻車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

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

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

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繫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

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衝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

「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

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

隨流**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

「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

一輪十筒挹且注,迴圈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筒車與三國時翻車比較,翻車轉動需人力帶動,而筒車則是隨水流自行轉動,可見優於前者。

水車是怎樣轉動的,是什麼運轉原理??很急!

6樓:不待而動

水車都有一個很大的葉輪,靠水的衝擊力衝擊葉輪,使輪軸轉動,產生動力。

由於水車葉輪的直徑很大(力臂長),所以水流以很小的力就能推動水車運轉。

曲轅犁.筒車兩種分別是做什麼的?筒車是怎麼工作的?

7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型別的生產工具標誌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迴轉困難,耕地費力。

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畫中有曲轅犁耕作圖。據唐朝末年著名文學家陸龜蒙《耒耜經》記載,曲轅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

即犁鏵、犁壁、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

其次是增加了犁評和犁建,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將曲轅犁的犁評、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用,便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並能使調節耕地深淺規範化,便於精耕細作。

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曲轅犁結構完備,輕便省力,是當時先進的耕犁。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

《中國古代史》(選修)在介紹唐代經濟發展時談到了唐代農具的改進,曲轅犁的出現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為使學生了解曲轅犁,教材還附上插圖(圖1)現作進一步具體說明並介紹曲轅犁教具的製作過程.

曲轅犁,也稱東江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誌。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北魏魏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提到長曲轅犁和「蔚犁」,但因記載不詳,只能推測為短轅犁;唐代初期進一步出現了長曲轅犁。轉動靈活的「蔚犁」的問世和長曲轅犁的出現為江東犁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其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迴旋,適宜了江南地區水田面積小的特點,因此短曲轅犁最早出現於江東地區。

關於江東犁的形制,唐代陸龜蒙《耒耜經》有記載:犁,是一種開墾田地的農具。整個犁是由十一個部件組成。

用金屬作的有兩件,一是犁鑱,一是犁壁,其他是用木材作成,如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盤。具體名稱及實指如下圖所示:

筒車:scoop waterwheel(chinese noria)

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

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繫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

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衝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

「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

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

隨流**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

「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

一輪十筒挹且注,迴圈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 中國歷史博物館據陳廷章《水輪賦》和王禎《農書》復原,筒車是利用水力驅動的灌溉工具。水輪上所縛竹筒,低可舀水,高可瀉水。

8樓:

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擴大水田耕作的應用範圍,促進了唐宋時期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發展。

水車和筒車有什麼區別

9樓:洪範周

筒車是間歇式取水,水車是連續式取水;筒車揚程較高,水車揚程較低;筒車可利用水流衝力直接取水;水車靠使用人力或畜力取水。……

10樓:馬纓杜鵑

筒車的動力是水流的運動推動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

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

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

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繫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

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衝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

「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

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

隨流**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

「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

一輪十筒挹且注,迴圈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水排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

水排發明於東漢早期,是南陽太守杜詩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的。因為它「用力少,見功多」所以大家樂於使用。三國時期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

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此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排在我國沿用了很長一個時期,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高轉筒車在哪個朝代,高轉筒車是哪個朝代的?

高轉筒車的發明年代,從文獻考察可推斷在唐代。唐人劉禹錫的 機汲記 和陳廷章的 水輪賦 都形象地描繪了高轉筒車的功能。望採納 高轉筒車是哪個朝代的?屬於提水機械,高轉水車又稱筒車,屬 水輪 其中一種,最早出現在晚唐,用於灌溉水稻。高轉筒車的發明年代,從文獻考察可推斷在唐代。唐人劉禹錫的 機汲記 和陳廷...

牛轉翻車和水轉翻車的區別,水轉翻車 與筒車 的區別

牛轉翻車水車是在更早以前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原理上,再加以改進製成的。馬鈞設計的翻車結構巧妙,能夠連續不斷地將水提上來。翻車分為手拉與腳踏兩種,馬鈞 當時設計的依記載為手拉式 翻車也叫踏車 水車。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一小輪軸。另一端有一大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

筒車和翻車分別是哪個朝代的,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 翻車。據 後漢書 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 翻車的工作原理是 其上 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 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