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史(文)學價值的高度評價。這個評價鮮明地表明《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鉅著,也是一部閃爍著現實主義光輝的文學作品。它不朽的藝術魅力,不僅得力於司馬遷對材料的取捨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於他運用了生動的文學語言和多種表現手法去表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徵。
《鴻門宴》這篇文章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點。它不僅寫了楚漢戰爭的歷史事實,而且還採用了大量的文學表現手法,塑造出劉邦、項羽、張良、樊噲、范增等鮮明人物形象。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對《鴻門宴》這篇文章作一個簡單的比較分析。
其一,文章在材料的取捨和安排上比較得當,選擇了富於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典型事件,通過項、劉雙方力量的對比,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創造了條件。作者為了揭示劉、項那十分鮮明、互不雷同的性格特點,並沒有正面展示楚漢戰爭中慘烈的戰爭場面,而是選取了這一歷史過程中有利於突出人物性格的「鴻門宴」這一歷史事件,通過項、劉雙方力量的對比加以再現。而「鴻門宴」上的這場鬥爭,實際上是楚漢相爭,項、劉圖霸的第一回合。
項、劉都想獨吞農名起義的勝利果實,然而項強劉弱,各不相讓,於是演出了一出出你死我活、明爭暗鬥的活劇。因此「鴻門宴」這場爭鬥扣人心絃、引人入勝,並不壓於千軍萬馬征戰沙場的刺激。同時,作者這樣安排材料,把項羽的驕傲自大、剛愎自用,劉邦的委屈求全、狡猾多變在這場鬥爭中表現出來。
其二,文章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
例如,項羽出生楚國貴族,勇武過人,但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且智謀不足。在鴻門宴上自大無謀,沽名輕敵,當聽到曹無傷告密後,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暴露了他驕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氣。
當他聽了項伯「善遇之」的話後,又馬上許諾,輕易改變主意,不去進攻劉邦,表現出他頭腦簡單、剛愎自用的特點。當劉邦假意殷勤,說什麼「令將軍與臣有隙……」時,他毫無覺察,反而將告密的曹無傷和盤托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更進一步說明了項羽的麻痺輕敵,不懂策略。
當他見了樊噲反喜其勇,受了責備,無以應對,表現了他不辨是非,不善辭令的特點。在關鍵時刻,又不善採納軍師範增的意見,也不善於識破敵人的陰謀,特別是劉邦已經逃走,他在失敗的情況下,仍不醒悟,表現了他的麻木不仁,頭腦不清。
劉邦出生低微,但他善於用人,能隨機應變,多謀善斷。對自己的對手能委屈求全。當他聽到項羽要攻擊他時,他百般拉攏項伯,親臨鴻門向項羽請罪。
在生死關頭,也沒有忘記給要殺掉自己的范增送禮,極盡拉攏、矇蔽之能事,以行緩兵之計,保全自己。表現出他是一個機詐權變,善於玩弄政治手腕的政治老手。對於自己的屬下(張良、樊噲等人),他能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從善如流,使得屬下與他相依為命。
劉幫的這段話就是明證。
夫運籌帷賬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事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事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記》)
在鬥爭中,他假話連篇,狡猾多變,富有鬥爭經驗。他野心勃勃,又能卑躬屈膝,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政治人物。作者就是這樣把劉邦、項羽等人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進行對比描寫的,因此,描寫細膩深刻,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其三,文章還通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相互對比、映襯、烘托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司馬遷寫人物,不只是寫人物各自做了些什麼,而且常讓人物在矛盾衝突中彼此對比、映襯、烘托。展示他們各自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豐滿。
例如:項羽在優勢的情況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在劣勢的情況下能忍辱負重,善於儲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痺,拙於應變;劉邦善於採納意見,心機很多,能隨機應變。
項羽任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才,將士不能盡其力,仁者不能播其惠,信者不能放其忠;劉邦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臨危受命。項羽養殲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有奸必除,又能爭取敵人內應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又如張良和范增,都是劉、項的著名謀士,都有政治遠見和謀略,但兩個人的性格各異。在「鴻門宴」這個決定劉、項兩方誰勝誰負的關鍵時刻,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袂以示之三」,暗示項羽下令殺掉劉邦,當項羽「默然不應」後,他就「出招項莊」,要項莊「人前為壽」,以舞劍之名擊殺劉邦於座。這些描寫,表現了范增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急欲殺掉劉邦的迫切心情。
而張良在這預伏殺機,劍拔弩張的緊急關頭,卻從容不迫,冷靜沉著,為劉邦出謀劃策,擺脫險境。范增與張良在對比、映襯之中,各自個性顯得鮮明、突出,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符合人物身份。
其四,文章語言精煉傳神,具有個性化的特徵,作者往往三言兩語在對比中刻畫出人物的性格。樊噲是一員猛將,在鴻門宴上既顯得勇猛粗獷,又粗中有細。劉邦處於危急時刻,他能挺身而出,「臣請入,與之同命」七個字就表現了他的忠心。
當項羽再次要他飲酒時。他又抓住時機,慷慨陳詞,義責項羽,罵得項羽理屈詞窮,「未有以應」,這裡又表現了樊噲的機智。這些語言,非常符合樊噲的性格特徵,使樊噲智勇雙全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另外張良、范增的語言也很符合謀士的特徵。《鴻門宴》中語言也非常精煉,如「秋毫無犯」、「勞苦功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詞語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
總之,司馬遷在《鴻門宴》裡塑造的人物是成功的,而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是多樣的,為我們塑造了上至楚漢雙方的統治者、軍師,下至雙方的將領、武士等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著重表現了這些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這些藝術表現手法在《史記》這部歷史鉅著當中也得到了大量運用,為《史記》中眾多的歷史人物增添了風采,同時也為《史記》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鴻門宴中出現了哪些人物?每個人物有哪些性格特點?依據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故事。
一、鴻門宴中出現的人物有:劉邦、張良、樊噲、項羽、范增、曹無傷、項莊、項伯。
二、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
1、劉邦:能言善辯,多謀善斷,能屈能伸,善於用人。
2、張良:深謀遠慮,沉著冷靜,忠心不二。
3、樊噲:忠勇豪爽。
4、項羽:自矜功伐,毫無主見,不辨忠奸,既易衝動又易受騙,優柔寡斷。
5、范增:老謀深算,處事浮躁,有遠見卓識。
6、曹無傷:不忠不義。
7、項莊:有勇無謀。
8、項伯:重情義,易被人利用。
三、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依據:
1、劉邦:三次說「為之奈何」表現善於用人,虛心求教。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表現能屈能伸,善於言辭。
「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表現多謀善斷。
2、張良:「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表現忠心。「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表現深謀遠慮,沉著冷靜。
3、樊噲:「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表現忠勇豪爽。
4、項羽:「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表現自矜功伐。
」「暴露曹無傷,表現為易受騙。「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表現優柔寡斷。「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項王許諾」表現毫無主見。
5、范增:「急擊勿失」,「君王為人不忍」,「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表現處事浮躁,有遠見卓識。
6、曹無傷:」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身為劉邦左司馬卻向項羽告密,表現不忠不義。
7、項莊:「范增起,出,召項莊」,「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表現為有勇無謀。
8、項伯:「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表現重情義,易被人利用。
3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優柔寡斷、自矜功伐
范增:有遠見卓識而剛愎自用
項伯:看重情義,而又易為假情義所盅惑
劉邦:膽大包天、能屈能伸、善於用人
張良:足智多謀
樊噲:非凡勇敢、粗中有細
4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劉邦,項伯,,,,,,
鴻門宴中八個人物形象
5樓:滄夾
劉邦:善於拉攏,能屈能伸,從善如流,堅決果斷,善於用人,善於應變
張良:足智多謀,冷靜老練,善於辭令,忠誠機智。
樊噲:忠心耿耿,粗中有細,果敢勇猛
曹無傷:不忠不義
項羽:優柔寡斷,率直輕信,不善用人,驕傲自大,剛愎自用,自矜功伐。
范增:忠心耿耿,老謀深算,目光長遠,自以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
項莊:有勇無謀,優柔寡斷
項伯:重情重義,為臣不忠,為小義而背大忠。
6樓:風暴之靈
項:項羽、范增、項莊、項伯、
劉:劉邦、張良、樊噲、曹無傷
鴻門宴中所有的人物分析,每個人物分析一百字左右。
7樓:不幸de倒黴蛋
劉邦劉邦親往鴻門謝罪,是一個大膽的決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項羽進攻;「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都能看出的堅決果斷。
邦「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辭」,也覺得於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初見項伯,即「兄事之」,「奉卮灑為壽」,「約為婚姻」,可見他善於拉攏人,為己所用。
項羽 項羽邀劉邦來,本是一時之氣。(聽范增言罷)因而不殺劉邦也在情理。
其二項羽本是大英雄,有著豪邁的英雄氣概。說白了就是不願用這種下三濫手段對付對手。
其三項羽本為王,范增為相。范增卻以命令他的口氣去「勸他」殺劉邦,本身傲氣之下,項王如何能忍。
其四劉邦帶去的張良,樊噲的言語,行為,也有很大影響。例樊噲一句「此秦亡之續爾!」說的項羽無言。
其五劉邦項羽本為對手,也有幾分惺惺相惜。
所以項王其實是一個真英雄。
範曾 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羽,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
面對宴席上劉邦集團的表演,面對項羽叔侄的政治短見,年逾古稀的謀士範曾,顯得是那樣的無助無奈,在尷尬憤怒之後,他終於從心底發出了一聲怒吼:「唉,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孫子兵法始計一》中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範曾何去何從,暫且不論,但有一點是被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了的,那就是:鴻門的宴席宴散人去,項羽的悲劇剛剛上演。
項莊 有勇無謀 缺少權變
大言希聲的張良。
鴻門宴中對張良描寫用墨不多,但張良在鴻門宴中所扮演的角色卻至關重要,他扮演的是個大角色,同時,他也是鴻門宴事件的總導演。從項伯夜馳至軍,張良引之與劉邦相見,到鴻門宴上的要樊噲入席,以及後來的名為「謝羽」實為斷後。都充分說明張良是退到幕後的劉邦陣營的總導演、大智者!
樊噲大智若拙,臨機敢斷的「粗人」——樊噲
項伯 鴻門宴上,範曾見項羽傻乎乎缺乏政治智慧,於是「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義薄雲天的老項伯,愛屋及烏,活命恩人的主子也在他的保護之列。故而「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由於有了這樣一位義薄雲天的特殊人物,才使得劉邦有驚無險地躲過了這有可能改變歷史的一劫
踏兩隻船的曹無傷。
曹無傷在劉邦軍中官至左司馬,然而,這老幾可能是出於對劉邦能否取得最後勝利的懷疑,為給自己留條後路,亦或想通過打小報告的手段討好項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於何種目的,在關鍵時刻,他從背後向劉邦捅出了一刀。事情是這樣的,《資治通鑑》記載:「項羽至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
十二月,項羽進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欲以求封。項羽大怒,饗士卒,期旦日擊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在霸上。
」然而,可悲的是,曹無傷拜錯了菩薩,高估了項羽的政治智慧。鴻門宴上項羽輕而易舉就把他給賣了。劉邦到鴻門拜見項羽,宴席尚未擺開,彼此剛一交招,項羽便為自己辯解說: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悲的項羽!可憐的曹無傷!
結果,劉邦從鴻門宴上金蟬脫殼之後,「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曹無傷這種人是可怕的,劉邦殺的及時。然而,很多陣營內曹無傷之類的小人是防不勝防的,因為,曹無傷常有而項羽不常有。怎麼辦?
有些領導只能採用「胸中有乾坤,不與外人言。」以免機密洩露。
鴻門宴中樊噲的形象,鴻門宴中,樊噲人物分析
楚漢時期僅次於項羽的第二猛將,大漢名將之一。與劉邦的交往甚密,為劉邦第一心腹。在劉邦從鴻門宴中全身而退的過程中,樊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樊噲 勇敢 孔武有力 豪爽 能言善辯 文武雙全 忠心耿耿。他闖帳將守門的衛士撞倒在地,說明他勇敢 孔武有力 喝酒吃生豬腿說明他豪爽 對項羽說的一番話既維護了劉邦的...
什麼是鴻門宴,什麼是鴻門宴啊?
不懷好意的宴會,和黃鼠狼給雞拜年差不多。呵呵 懷有不好的目的的宴會 僅次於滿漢全席的待遇 什麼是鴻門宴啊?原本是項羽設的宴會範曾想借機除掉劉邦 後來指有陰謀的活動 暈 這個都不知道。當年項羽和劉邦爭天下。項羽在鴻門這個地方設下酒宴邀請劉邦,目的是要在宴會上殺死他。所以鴻門宴一般用來比喻友善的姿態,惡...
和鴻門宴有關的成語,鴻門宴的成語
2 秋毫不犯 原文句為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秋版毫,鳥獸秋天新換權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 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3 勞苦功高 原文句為 勞苦功高如此。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4 約法三章 原文句為 與父老約三章耳 殺人者死,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