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凌青靈清
人格心理學有很多理論,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核心。最著名的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就是人格結構理論和無意識理論。
人格的核心部分是什麼?
2樓:貴族天秤
自尊是人格的核
心,也應該成為心理健康的核心。本文試圖以人生命適應的根本源泉為出發點,解讀自尊的生命性意義;進而分析與**自尊在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心理健康中的地位與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育理念,以期為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自尊(self-esteem)屬於自我的情感成分,是個體對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積極或消極的評價,也是人對自我行為的價值與能力被他人與社會承認或認可的一種主觀需要,是人對自己尊嚴和價值的追求。這種需要與追求如能得到滿足,就會產生自信心,覺得自己有價值等;否則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自尊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對人的生活來說「自尊是你能夠給予孩子們的最好禮物——也包括你自己。
對於獲得健全的頭腦、豐富的學識及幸福的生活來說,自尊至關重要。」[1](p4)
一、自尊:生命適應的心理根源 人並非一生下來就是有自尊的,正如人類並非一開始就有自尊一樣。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自尊乃是人在對各種環境壓力(包括生態學壓力和社會壓力)的反應過程中獲得的,是生存適應和社會適應的必然結果。
對於個體而言,自尊同樣也是其自身適應生存、適應社會環境所必需的一種基本需要,是人生命適應的心理根源。 首先,自尊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適應基本生存的心理資源。根據有關研究,兒童在3歲左右產生較為清晰的自我尊重情感,如犯了錯誤感到羞愧,怕別人譏笑,不願被人當眾訓斥等。
①這種社會性情感的產生是重要的,因為在自尊產生之前,兒童基本上還處在生物人的階段,儘管語言和一些初級的認知能力已經發展起來,兒童可以進行初步的社會交往,但還不會主動地、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去適應社會和他人的要求,還不會在體驗自我的情感指導下進行有效的自我保護和自我發展。兒童在這一時期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一些初級的社會需要(如依戀)外,並沒有清晰地自覺自己人之為人的榮辱和價值,其發展基本上還是一種生物人的發展,這與動物的生活仍然具有較大的相似性。換言之,如果沒有自尊,沒有對自我的一種自覺的情感判斷,即使兒童具一定的自我認識的能力,也很難去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就像一個不知道疼痛為何物的人終將會被傷痛致命一擊,一個不「知道」自尊的人同樣會因不知道自我保護而失去做人的資格和價值,失去基本的心理和諧,甚至失去生命。在自尊被自覺後,兒童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說情感是人作為種的存在所具有的心理現象,那麼有關自我情感的有效判斷則是人作為類的存在所特有的心理品質。
人在犯錯誤後的羞愧感、遭到失敗的恥辱感、成功後的自豪感以及對自己的滿意感等由自尊而引起的情感體驗無疑會成為一種前提性暗示,決定著行為的取向。所以,如果說食物和水是維持人的物質生命的基本所需,那麼自尊就是維持人的心理生命的基本所需。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尊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它具有類似本能的性質。
一個人自尊需要的產生雖然晚於其它基本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但它一旦產生並被自覺,就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深植於人心靈當中最為根本和最為重要的需要,成為一個人生命的心理根源。 其次,自尊是文化適應和社會適應的一種機制,可以有效緩衝人類的基本焦慮。人,不僅能意識到死亡,而且由於自我意識的反省能力,還能意識到死亡包括自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死亡焦慮。這種死亡焦慮是潛在的,只有當死亡意識被喚醒時才會深切地體驗到它的存在。而且,死亡的含義是廣義的,並不侷限於真實的死亡,死亡焦慮會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們懼怕失敗、擔心冷遇、害怕被拒絕、被否定、被排斥等,因此,筆者把這種焦慮通稱為基本焦慮。
為了減緩這種焦慮,人就需要一種緩衝機制來維護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存在。而自尊就是這樣一種機制。因為,自尊本身是一種強大的動力,當人面臨威脅和衝擊時,它會策動一定的社會行為,去補救和防禦,使自己重新獲得意義感和價值感;只有當衝擊和威脅過於嚴重、時間過長時,自尊的社會適應機制受到損害,這時就會引起適應不良和心理障礙,導致各種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問題,人的生命尤其是心理生命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保障。
這也是社會學家becker等人提出的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的內涵所在[2](p39-40)。 因此,自尊對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需要,一種情感體驗,一種適應機制。自尊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維繫社會正常運轉、潤滑人際關係並保護自我的重要作用,使人能夠在適應社會和他人要求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尊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保持自己的生命完滿。
簡言之,自尊乃是人類生命的心理根源所在。
二、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如前所述,自尊是人類生命的心理根源,它可以保持一個人生命的健康發展和完滿。在自尊作用於人的過程中,首當其衝的是人的心理健康。
也就是說,自尊最初對一個人起作用,是從其心理反應和心理健康開始的,而生命(尤其是人的社會生命和心理生命)的殘缺或完滿直接**於心理健康的是與否。 在社會生活中,社會總會對人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但不管何種要求,也不管何種社會,要求基本都是一致的,即人應該是健康的、積極的、發展的,人應該以一種良好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
那麼,是什麼在維持著人的良好形象呢?印象整飾固然是一個經常有效的手段,但只是一種很表面的手段,人維持良好形象的內在的、深層的心理機制其實就是自尊。心理學家bednar.
r.(1989)曾指出,人都有一種保持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自我形象的需要,這種需要既是防止與避免生存環境帶給人的傷害與壓力的有力**,也是個體發展的基本力量[3]。這正是自尊使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緩衝基本焦慮的一種具體體現:
自尊策動人去追求和呈現一種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而良好的社會適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如果自尊不足甚至缺乏,人就無法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的評價,不能適時恰當地對社會環境的要求或事件作出合理反應,無法及時緩解生活中的基本焦慮。
一言以蔽之,人就無法正常地進行社會生活。因此自尊不足(即低自尊)的人呈現給社會的通常是不好的自我形象,具體表現出兩類行為或態度:一類是自傷性行為或態度,主要指向自我。
其表現有自暴自棄、自怨自艾、自哀自憐、自輕自賤等,甚至可能放棄生命,自絕於世;另一類是自戀式或自我中心的行為與態度,主要指向他人與環境。可能出現不負責任、冷漠、自我中心、敵視、攻擊他人、報復社會等偏激行為和罪錯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但無論哪類行為或態度,反映的都是心理健康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自尊不足的人雖然沒有呈現出良好的自我形象或社會形象,並不意味其不具有維持自身良好形象的需要。相反,是這種需要與自我意象之間產生了矛盾而導致心理失調,並表現出種種不健康的態度與行為。 具體而言,自尊是人類生命的心理根源,自尊需要也就必然成為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會具有的基本需要之一。
自尊需要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維護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但是,自尊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如果是良性的,自尊水平往往可以發展得較高;如果是惡性的,自尊水平往往就會較低,也就是我們說的自尊不足。
現實的自尊不足和理想的自尊需要發生嚴重衝突的時候,心理問題就會隨之產生。上個世紀90年代心理學界提出的不一致模型(disparity models)指出,現實我與理想我之間的自我差異或現實我與應該我之間的差異將導致一種普遍的消極的自尊感覺和機能失調[4](p253-271)。也就是說,一個自尊不足的人常常會感到一方面,維護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非常迫切;另一方面,表現出的自我形象又不能令人滿意(確切地說,是不能令自己滿意),二者之間的差距和衝突促使個體主觀上愈加追求自我尊重的情感體驗。
遺憾的是,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自尊不足的個體由於「先天不足」而常常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由於二者之間的差距過大,個體無力彌合而產生習得性無力感,從而出現上述的第一類行為和態度,即自傷性行為和態度;另一個極端是走向自戀或自我中心。這是由於個體不是通過正常的途徑去獲取自尊需要的滿足,而是退居於目前的自尊狀態並誇大、固守這種自尊狀態,從而對外界環境的要求表現得不屑一顧甚至故意對抗。
這種自戀式的貌似高自尊的自尊狀況本質上是一虛弱的或虛假的自尊現象,個體內心深處其實極度渴望他人的尊重和關懷。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都曾發現過這種現象。
內容比較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格結構中的核心成分是什麼?
3樓:顏小橘
是性格,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一種穩定的態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與人互相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4樓:匿名使用者
是性格,這是2023年教師招考的考題
5樓:匿名使用者
性格,性格決定了人格的最初構成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還是氣質?
6樓:廣州心理醫生
氣質是指我們每個人天生的脾性,而性格則指的是後天養成的態度和傾向性。先天的氣質和後天的性格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相對而言性格的可塑性更大一點,所以如果你一定要問哪個是人格的核心,那就是性格吧。
7樓:黑色綺想曲
性格,只有性格才能決定一個人的氣質
心理學中幾種人格是什麼
8樓:冰夏
心理學中幾種人格是: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藝術型、理智型、忠誠型、活躍型、領袖型、和平型
1、完美型
追求不斷進步,愛勸勉教導,逃避表達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幹不完的事。他們的心胸狹隘,容易激動,還是一個恪守教條的分子。只要別人一犯一點小錯誤,完美型人格的他們就抓住別人錯誤不放手,而且會猛烈的攻擊。
主要特徵:原則性、不易妥協、常說"應該"及"不應該"、黑白分明、對自己和別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斷改進、感情世界薄弱。
2、助人型
很喜歡幫人,而且主動,慷慨大方!他們害怕自己不被外人認可,他們就通過幫助別人,然後讓別人因為欠他們的而幫助他們,讓這些被幫助的人內心感到羞愧。
主要特徵:渴望別人的愛或良好關係、甘願遷就他人、以人為本、要別人覺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3、成就型
主要特徵:強烈好勝心,喜歡認威,常與別人比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價值高低,著重形象,工作狂,懼怕表達內心感受。
4、藝術型
自憐、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喜歡沉醉於自己的想象世界……很多時,覺得自己不同,其他人不會明白,又覺得其他人都擁有很多你們沒有的東西,所以在現實的社交圈子裡很難得到滿足。
主要特徵:情緒化,追求浪漫,懼怕被人拒絕,覺得別人不明白自己, 烈佔有慾,我行我素生活風格:愛講不開心的事,易憂鬱、妒忌,生活追尋感覺好。
5、理智型
熱愛知識,很冷靜,總想跟身邊的人和事保持一段距離。很多時,都會先做旁觀者,後才可投入參與。需要充分的私人空間和高度的私隱,否則會覺得很焦慮,不安定!
主要特徵:冷眼看世界,抽離情感,喜歡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動,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喜歡精神生活,不善表達內心感受。
6、忠誠型
對很多事情皆憂慮,很多時都向壞處打算,所以做人很謹慎。同一原因,由於害怕做錯決定,所以當面對決擇的時候,大都顯得很猶疑,心大心細。
主要特徵:做事小心謹慎,不輕易相信別人,多疑慮,喜歡群體生活,為別人做事盡心盡力,不喜歡受人注視,安於現狀,不喜轉換新環境
生活風格:愛平和討論,懼怕權威,傳統可給予安全感,害怕成就、逃避問題。
7、活躍型
樂觀、精力充沛、迷人、好動、貪新鮮、五時花六時變……不喜歡被束縛、被控制,很講即慶,想做就去做。因為內心的恐懼和害怕,他們用享樂來麻痺自己,忽略自己應該去承擔的責任。
主要特徵:樂觀,要新鮮感,追上潮流,不喜承受壓力,怕負面情緒。
8、領袖型
豪爽、不拘小節、自視甚高、遇強越強、關心正義、公平。你們清楚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前進。由於不願被人控制,且具有一定的支配力。動力較強,有時會予人侵略之感,有爭勝及控制的慾望。
主要特徵:追求權力,講求實力,不靠他人,有正義感,要話事,喜歡做大事。
9、和平型
追求和平,善解人意,隨和。卻不是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會顯得優柔寡斷。相對地說,主見會比較少,寧願配合其他人的安排,做一個很好的支持者。
主要特徵:須花長時間作決定,難於拒絕他人,不懂宣洩憤怒。
性格核心結構是什麼,人格結構中的核心成分是什麼?
是態度特徵,人對現實的態度體系是性格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確定 態度,絕對是態度,其他都不是 意志特徵 性格決定人生道路 人格結構中的核心成分是什麼?是性格,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一種穩定的態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與人互相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是性格,這是...
心理學上說的人格什麼定義,人格的定義是什麼?
1 層次性定義。強調人格組織的層次性,認為人格是個體具有的一種系統性的心理動力結構。儘管把人格視作一個 系統 嚴格意義上說只是對人的行為在大量觀察基礎上做出的一種假設,但假設歷來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正如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指出 沒有假設,科學永遠也不能前進一步。2 毫無疑問,把人格界定為個體的系統性的...
人格與人品的區別是什麼,人格和人品有什麼區別。
一 意思不同 1 人格 個人的道德品質。人的氣質 能力 性格等特徵的總和2 人品 人的品質。1 人格 茅盾 動搖 八 公家發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2 人品 茅盾 曇 五 我也不是老朽昏庸的頑固派,只聽媒人的話就說行 我讓你自己也去看看人品,還不好麼?三 側重點不同 1 人格 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