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蘇淨非
因為古代人一般都有兩個名字。
一個名,一個表,如蘇軾,字子瞻,
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單字為名。
2樓:匿名使用者
分清名和字。出生即有名,多為父母所起,多用單字,成年後加字,字一般由長輩師長社會賢達所賜,兩字,如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姓某名某字某某。後來時代演進,尤其是元蒙文化浩劫後,以雙字名為貴,單字名多為普通人所用,但也有一些傳統世家用單字名,如明首輔高拱。
但字一直是雙字。
3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人姓名後面也很多單字的呀~
4樓:楛艼
古人很多都是有名有字的,名通常是一個字,字就比較複雜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晉朝前2字為貴,晉朝後五胡亂華了,祖宗的東西都被打亂了,所以又變了無章可循了,2字,3字已無講究。再之後出來族譜,就確確實實變為3字了。
古代人的名為何都是單字
6樓:吳子漁
單字名的人集中於新朝、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朝因為新朝皇帝王莽下過一道聖旨,士族只能取單字名,表字則為雙字。
這是一種鄙視平民的做法。
新朝雖然只有十幾年,但是這道聖旨的有效期為幾百年。
7樓:仁者悲
不是全部都是單字,東漢,三國兩晉時期單字最為盛行,西漢及以前也基本上是單字的,但隋唐以後雙字為名的就多起來了。
據說這一現象與王莽的「禁二名」有關係,其餘的原因我也不清楚
8樓:匿名使用者
晉朝前2字為貴,晉朝後五胡亂華了,祖宗的東西都被打亂了,所以又變了無章可循了,2字,3字已無講究。再之後出來族譜,就確確實實變為3字了。
9樓:行懷
古代人的名不一定都是一個字的啊,像詩人劉禹錫,王昌齡等等,都是雙字的。
10樓:寒風扶柳簫聲怨
不是的。
比如王守仁。姓王,名守仁,字陽明。
可能lz你看見的少吧?
古代起名字為何都用單字?
11樓:≮寱谾瀮
中國古代取名一直以來基本都是單個字比如白起,劉邦,韓信等等,有一種說法取雙名字的大都是底層階級出身,單名字比雙名字要尊貴。還有種說法是出於避諱的原因:雙名有一個字犯了名諱就要避諱,而單名則不需要。
王莽纂漢後更是強行規定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要取單名不允許用雙名,所以有些人看《三國演義》就會很疑惑怎麼都是單名比如曹操,劉備,孫權,趙雲等莫不如此,想要找個雙名的真不容易。
忽如一夜東風至,自東晉到南朝梁朝200多年時間裡,單名字後面加個」之「字似乎一下子成為一種時尚。這其實並不是忽然大家都喜歡改用雙名字了,主要原因是和一個宗教天師道也就是五斗米教有莫大關係。
張魯網路**
東漢末年張陵創立天師道,張陵的孫子張魯更是在漢末天下大亂時佔據漢中,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魯歸降曹操,曹操為籠絡張魯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天師道(五斗米教)不但沒受到限制反而得到更大發展,盛行於民間。東晉南渡後,五斗米教也順勢在東晉大力發展並逐步成為當時南方第一大教,不僅擁有廣大下層民眾,而且得到了上層豪門士族的崇奉,包括琅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會稽孔氏等南方很多高門大戶都信奉五斗米教比如王氏王羲之父子,謝氏的謝玄,謝靈運等等,這些可都是當時名動一時的風流人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名字後面加個之字似乎成了區分信教以及入教與否的一種標記或者說是暗號了,開始是上流社會和精英人士中流行,有點類似於現在加入某個著名的社團和組織從而有了個高貴的身份證明一樣,後來成為一種時尚在民間也流行開來,所以說到後面也並不是名字帶「之」就一定是信教和入教者,當然也不是說信教和入教者一定要在名字後面加「之」字,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如果一個家族中祖輩,父輩,兒子輩都信奉五斗米教那就好玩了,大家的名字都加」之「,不懂的人猛一看還以為是兄弟,比如王羲之七個兒子全部都是「之」字輩有名的如王獻之,王操之,王凝之等,正因為「之」字只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證明,所以就不存在所謂避諱的問題(否則你想啊,王羲之的兒子們為了避諱名字中肯定不會有」之「字)
孫恩網路**
東晉有個波及很廣歷時較長的起義稱之為「孫恩盧循起義」或者叫「孫恩盧循之亂」,前後差不多持續了十二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孫恩也是五斗米教的領袖之一,這次起義客觀上為劉裕代晉創造了條件,劉裕正是借鎮壓起義才一步步掌握北府軍權從而位列中樞最後代晉自立。
「孫恩盧循之亂」之亂後,朝廷對五斗米教開始限制打壓,當時許多名字中含有「之」的人士受到牽連,有的還被殺了。加上後面梁武帝崇拜佛教,慢慢的名字後面加「之」的就越來越少了。
最後列舉十個「之」字風雲人物,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不多說,只是希望《蘭亭集序》真的在唐太宗或唐高宗的陵墓中
劉牢之,北府兵重要將領,領袖。
徐羨之,劉宋的開國功臣之一,劉裕留給繼位者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
司馬休之,東晉宗室,劉裕的主要對手之一,失敗後逃往後秦,後秦被劉裕滅後又降於北魏
沈慶之沈攸之叔侄,劉宋名將
陳慶之網路**
陳慶之,這個說得太多,千古名將,「千軍萬馬避白袍」
祖沖之,歷史上有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到彥之,劉宋名將
劉穆之,劉裕最重要的智囊和幕僚,如果他晚死幾年,劉裕未嘗不能一爭天下
顧愷之,歷史上很有名的畫家
為什麼古代人名都是一個字
12樓:遇洛克
孫尚香也是三個字……
我也發現了。
據說好像是王莽那個年代規定的 最後發展成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才有雙名...(當然後來又不是了) 《三國演義》裡也有一些雙名出現,不過大多數都是作者虛構的人物 馬元義:張角的**。
正史記載,估計是他的字,不是名。 程遠志:黃巾黨。
虛構。 裴元紹:黃巾黨。
虛構。 秦慶童:董承家的一個奴才。
虛構。 郭攸之:蜀國大臣。
這個確實是名,聽說那時候有個習慣,在名後邊加個助詞,此風晉朝依然有之,如裴松之、王羲之。 馬日磾:這個也是名,聽說他是因為崇拜金日磾才起的這個名,他的字據說也和金日磾一樣。
傅士仁:著名叛徒。這個大概是老羅搞錯了,這傢伙本姓士,名仁,字君義,那個「傅」字不知道誰給加上去的...
王子服:東漢大臣。正史記載,不過據說他還有個別名叫王服,也有管他叫李服的(見諸葛亮《後出師表》),待考。
蔣義渠:袁紹的部將。正史記載,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尹大目:魏國武將。正史記載,不過這個確實是字,不是名。
感覺很奇怪,怎麼起這個麼破字... 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黃承彥:諸葛亮的朋友還有岳父。
這幾個都是字,不是名。石廣元真名石韜,孟公威本名孟建,崔、黃二公本名待考。 楊大將:
袁術的謀士。估計寫這一段的時候老羅剛好發燒了,人家明明叫楊弘...正史有明文記載。
呂威璜、韓莒子、眭元進:正史有記載。這三個傢伙都是淳于瓊的副將。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李春香:黃奎的妾,不過似乎又是老羅虛構出來的人物。
劉元起:劉備的叔叔。估計也是字。
曹安民:曹操的侄子。不知道是名還是字。
曹文叔:曹爽從弟。這個一看就知道是字...
董荼那、阿會喃、金環三結、朵思大王、帶來洞主、木鹿大王、兀突骨、軻比能、徹裡吉、俄何燒戈、胡赤兒、胡車兒:全是什麼南蠻、羌族、鮮卑的那號人物...估計全是音譯過來的...
綜上,似乎只有「郭攸之」還有「馬日磾」這兩個名字是正正經經的雙名,其他的要麼是字,要麼是謬誤,要麼就是異民族...兩個原因:一是避諱禮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國」人物絕大多數是單名,取雙名的印象中只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三國時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清一色的都用單名,這種現象與兩點有關。一是避諱禮制。
先秦的《禮記·曲禮》規定「二名不偏諱」,意思是說:如果兩字為名,只諱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諱。隨著避諱制度的漸趨嚴密,「二字不偏諱」也成非禮了,不如「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
二是「王莽改制」。西漢末年,王莽上臺之後,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均不得買賣;還曾屢改幣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達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漢書·王莽傳》載:
「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這則史料告訴我們,王莽做了皇帝后,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送給匈奴的單于。
單于回覆說:聽說中國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改名為知,以服從「聖制」。 王莽取消雙名而主用單名的制度,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後來東漢、三國等朝代取單名之風達300餘年之久
1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尤其是漢朝之前,名字為兩個字的都是go-ver-ment給取的,罪犯才配使用
1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古人並不都是一個字。比如說白居易、李商隱、賀子章等。
《三國演義》我注意到了,確實都是三個字,當然他們還有兩個字的「字」。我覺得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們除名之外還另外有「字」,這是名為一個的原因。
另一個原因,我覺得古人人數少,一般不會重名,所以也沒必要起兩個字的名,要知道我們今天提倡起雙字名,主要是避免重複
為什麼古代人名字大多都是兩個字
15樓:孫亦磊
東漢人名變成清一色的單字名,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據《前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諷)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
單于從之。」王莽輔政時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改名為「知」(原名「囊知牙斯」)。
王莽奏令執行的「二名之禁」,即禁用二字名。在此之前,《春秋公羊傳》也說過「二名非禮也」,但此處「二名」非指二字名,而是指兩個名。表明在周秦時期,一個人取兩個名是不合禮數的,但取二字名從來不在禁止之列。
王莽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復古改制,他認為「秦以前複名蓋寡,遂禁複名」,「複名」就是二字名。王莽的長孫原叫王會宗,後改名王宗。因自畫服天子衣冠像,刻銅印三枚,與其舅合謀繼承大統。
事發後,王宗自殺。王莽大怒,廢了王宗之名,恢復其原名,以示貶辱。這件事對後來幾百年的取名規則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王莽當政時期,無人敢取二字名。
王莽覆滅後,雖然人們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單字名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不僅東漢人全部取單字名,連三國人、西晉人也把取單字名視為理所當然。直到東晉,才打破了這一「戒律」,陸續有人取二字名。
古代人是怎樣介紹自己姓名的古代人名是如何稱呼的
古代人的自我介紹是姓名 籍貫。例一 聽劉蘭芳說 岳飛傳 兩軍陣前交戰的時候,將帥一般都會自報家門,就是 來將通名 岳飛報的家門 河南省湯陰縣孝悌裡永和莊姓岳名飛字鵬舉。注意 岳飛沒有報所居大都市的名字,也沒有報自己的職稱,也沒有報自己的政績,就是報自己的姓名和出生地。例二 某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
古人認為人的哪些長相是福相,古代人和現代人的長相有總體什麼區別?
1.識鑑指能知人論世,鑑別是非,賞識人才。魏晉時代,講究品評人物,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並由此預見這一人物未來的變化和憂劣得失,如果這一預見終於實現,預見者就被認為有識鑑。品評也包括審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談舉止而下斷語,這類斷語一旦被證實,同樣認為有識鑑。這種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夠在少年兒童...
古代人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古人怎麼稱呼自己
古人因身份 地位的不同而自稱不同.1 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 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 愚 謙稱自己。鄙 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 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 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敝 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 敝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