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e拍
1、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訊號,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西周時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虢石父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再也不理會了。
犬戎兵見周幽王穿戴著天子的服飾,知道就是周天子,就當場將他砍死。
2、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
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3、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於是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4、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5、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陸機養了一隻狗,名叫「黃耳」。當時陸機在京城(洛陽)為官,因惦念家人,便半開玩笑地將寫好的書信裝入竹筒,綁在黃耳的脖子上。然而神奇的是,黃耳只用了二十多天便於京城與家鄉吳郡橫山(今江蘇崑山)間往返歸來,而且還帶回了家人的回信。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通訊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資訊,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訊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誌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併。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
」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
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訊】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訊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裡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託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2023年毀於**。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2023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的波士頓燈塔。
此後,2023年建成透鏡燈塔,2023年建成電力燈塔,2023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2023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2023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2023年增到9400座。到2023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訊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資訊傳遞速度的實用通訊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訊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杆,人們可以使木杆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襬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杆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杆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資訊。
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資訊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訊號旗】
船上使用訊號旗通訊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訊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訊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訊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訊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訊時,可以把訊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
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隻。2023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訊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訊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
2023年,納爾遜勳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訊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2023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訊號碼。舫海訊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
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3樓:惡作劇之靈
用鴿子,狼煙,飛箭,煙火,孔明燈,再就是驛官
古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4樓:腦洞快歷史
現在的科技十分發達,一通**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是如何傳遞訊息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鼓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先人一直在用這個方法傳遞資訊。
在受到侵略或有重大事故時會用到鼓。比較古老的民族,如:苗族、佤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著靠鼓聲傳遞資訊的方法。
第二: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可見鐘聲一直是我們先人用來傳遞資訊的方法。鐘聲可以傳得很遠,通過敲打的節奏、頻率向人們傳遞出不同的訊息。邊遠的農村小學至今還有敲鐘提醒學生上下課的。
第三:煙火。「狼煙四起」、「烽火連天」。
我們的古人很好的利用了煙火來傳遞資訊。長城上的烽火臺就上打戰是用來傳遞戰訊的。而現在,我們在野外迷路的時候也可以利用燃燒出煙火來求救。
第四:馬。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馬都扮演了傳遞訊息的媒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馬和驛站的結合,成就了快捷的傳遞
方式。快遞的始祖。
第五:鴿子。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培養出信鴿用於傳遞情報。
通過訓練,鴿子還有為人們傳遞一些重要資訊。當然這種方法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的因素,比如中途**食等。但在古代鴿子的確扮演過「郵遞員」這個角色。
第六:風箏。古時候叫紙鳶,中國人把風箏用到了極致。把書信系在風箏上讓它飄遠或飄到高處。從而實現資訊的傳遞。
孔明燈。古時候用來傳遞平安訊號的。看到孔明燈就等同於看到了希望。現在我國的好多地方都還有利用孔明燈祈福、傳遞喜訊
第六:漂流瓶。傳說起源與拿破崙發現美洲後,米斯特.拿生怕他的船隊遭遇不幸,於是選擇把發現新大陸的訊息寫好放入瓶子中,放入大海里飄走。對於是否能被發現,那就只能看緣分了。
古人傳遞資訊的,古人傳遞資訊的資料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 驛使 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
古人怎樣用烽火傳遞資訊,古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司徒你沒見到現在的長城嗎,烽火臺上點燃狼煙,狼糞在燃燒時不容易擴散,只要看到一處冒狼煙,就明白打仗了啊!一開始是前線關隘和部隊駐地放狼煙,並且將敵情書寫後先傳送到由關隘和駐地所屬的郡縣,之後郡縣將軍報派專人快馬傳送京城。日常報平安時,早晚定時各點一堆烽火 敵人來襲時,點兩堆 情勢緊急時,點三堆。烽火...
古代人 近代人 現代人各用什麼方法傳遞資訊
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 內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容 古代人主要是信件 主要 還有烽火 飛鴿傳書 近代人也有信件 電報 主要 現代人有信件 電報 手機 網際網路 主要 飛鴿傳書 快馬 現代,信件,郵件為主 古代人用信件 東漢以前主要用竹簡或麻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