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育者應怎樣理解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2021-03-03 21:06:56 字數 6164 閱讀 4104

1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者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如何理解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2樓:魚雁花月

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教育發展能促進社會發展,反之亦然.

如何認識教育功能與教育本質的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教育

功能問題與教育本質問題密切相關

教育功能是教育滿足主體需要的呈現形式;教育本質是教育功能的客觀基礎。對教育功能的認識,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從教育、人、社會三者關係中理解教育傳遞文化培養人的本質。教育、人、社會三者關係可以簡約地概括如下:

教育受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制約,又通過社會文化傳遞積極影響作用於社會和人的發展。由此,我們對教育本質也可表述為: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要求和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通過傳遞人類文化,對人的身心發展施加影響,促使其社會化,進而又反作用於一定社會的實踐活動。

教育本質的這一表述,概括了教育與人、社會的關係,也包括了教育兩方面功能:對人的發展功能,對社會發展的功能,兩方面功能是內在的統一的。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傳遞人類文化,促進人的社會化,因而呈現出人的發展功能或育人功能:促使人先天遺傳素質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為現實;把人類文化轉化為個體的精神財富;按一定社會要求造就一定式樣的社會成員。

教育具有多種社會屬性,也呈現出多種社會功能。在階級社會裡產教育具有階級性,其特有的功能表現在教育適應並維護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維護國家政權統治及其政治關係。在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逐步實現一定社會政治、經濟要求的過程。

因此,不同的社會形態就有不同性質的教育。教育的生產性表明教育具有經濟功能,教育既產生於生產力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進入大機器生產以後,教育在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生產力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更突出。教育的文化性表現在教育具有儲存、活化、選擇、整理、更新、創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是教育的基本社會功能。其他如科學技術功能、人口和生態功能等是這些基本功能派生或演化出來的,多種功能相互聯絡構成一個整體。教育的文化性是教育的更為重要的屬性,教育與社會生產、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關係,通過文化的中**生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其他方面功能得以形成、釋放的基礎。

二、教育對人的發展功能和對社會發展的功能相互制約

教育對人的發展功能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約。這些社會因素制約著教育培養人的方向、性質,也為教育對人的發展功能的釋放提供社會條件。因此不能離開社會關係、社會實踐談人的發展,也不能離開社會關係、社會實踐去認識教育對人的發展功能。

教育對人的發展功能是教育的社會功能形成與釋放的基礎,就是說教育的社會功能,其形成與發揮必須通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來實現。教育具有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但教育並非等同於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社會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活動主體是人,教育的社會功能必須通過培養作為這些主體活動的人來實現。

即按一定社會要求,造就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知識、能力的社會成員,參加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由此而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例如通過教育傳遞科學文化、技術文化,使勞動者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而使教育的經濟功能得到發揮。通過教育傳授一定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價值觀、政治心理),使受教育者認同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規範,以維護一定社會政治穩定和政權的鞏固,從而使教育的政治功能得到體現。

通過教育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把人類文化財富轉化成以人為載體,使人類文化得以繼承、發展,則發揮了教育的文化功能。所有這些關係進一步說明傳遞人類文化,培養社會人是教育的本質規定。

《中學教育學》班華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急需 (談談你對教育和社會關係的認識和理解?) 15

4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到教育,是因為有兩個原因:

(1)從教育的產生來看,社會需要教育——社會的發展必然要求後輩繼承前輩的經驗;統治階級需要教育宣傳他們的思想;

(2)從教育的內容來看,社會影響教育——社會的發展水平侷限教育的內容;社會制度影響教育的形式;統治階級影響教育的內容。

而教育對於社會來說,沒有直接的反作用——因為這一環節中有人的加入,所以這裡僅僅把教育當作培養人的過程——教育對於社會的任何反作用,都需要通過人來實現,所以,我覺得潘懋元先生的圖示是正確的,沒有必要在教育和社會這一環節中劃反作用的符號。

教育只有通過人,才能反作用於社會;同樣,人也只有通過社會才能反作用於教育——

人對於教育,在絕對真理角度——即人對於教育內容的正確性一無所知,把它當作絕對正確的——只有被動的接受,只有考慮到社會,通過社會的檢驗才能知道教育內容的正確與否,才能依照社會存在,改變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使兩者相相適應。

教育為社會服務,教育為經濟服務,教育為文化服務……」。這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身就存在著為社會服務的屬性,即沒有人,單純這一個過程已經「有」了上文論述的「不存在的教育對社會的反作用」——但,這又可以看作是教育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但「滿足」是一個結果性質的動詞,這結果的實現,還需要人來作用,並且只有人才能作用……

也許,討論的兩種形式不在一個範疇,一個是邏輯學,一個是社會學。從邏輯學角度講,單純的教育即脫離人的教育過程本身,就具有了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因而需要有反作用的箭頭;而從社會學角度講,教育是人的行為,教育對於社會的反作用只有通過人,才能實現……

5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認識:

(1)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對外開放需要加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雙溝通,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傳播自己;對外開放使形象管理的問題日益突出,需要樹立公關意識和加強公關管理;對外開放需要按國際慣例辦事,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組織(wto)在即,學習和運用公共關係有利於完善和規範組織的行為。

(2)適應體制改革的需要,體制改革促進了橫向聯絡的發展,使組織的社會關係日益複雜,給組織的關係狀態(社會關係和**)和行為方式帶來了新的變化,因此需要應用公共關係加強組織的社會溝通和社會協調。

(3)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帶來了大範圍的分工協作關係和激烈和市場競爭關係,企業組織需要運用公共關係來拓展合作關係,加強競爭能力,樹立組織及其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適應現代資訊社會的需要。現代資訊傳播技術和溝通方法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交往觀念和交往行為的變化。特別是大眾傳播的發展使公眾**的作用日益增強,從而使組織形象管理的問題日益突出,需要運用公關手段來了解**,引導**,改善組織的生存、發展環境。

(5)適應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強社會的公共關係工作,增強**和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增強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瞭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諧的社會氣氛。

6樓:郭立友

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教育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社會給教育創造環境。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社會發展,社會環境給教育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兩者相輔相成,矛盾中求統一。

7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是根本,社會關係也就是具體表現在人際關係上!

如何理解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關係?

8樓:也聽風雨聲

一、全面發展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依據,是素質教育的實踐基礎和方向

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用全面育人觀對待教育,使人的心力、智力、體力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自由地發展。素質教育是在以往教育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並通過成功的教改得出成果,使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所應運啟發式、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都是樸實的素質教育。中國古代書院重視明辯義理並通過實踐修身養性,重視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啟發學生深思好問,尤其重視學生的志向,常常開展會講,以自學、討論和辯論為主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能不說中國古代書院的教學就已具備素質教育的基本框架。就連盛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也包含素質教育的基因。

例如,唐代進士科重詩賦,擅長詩賦者,即使貼經差的也可金榜題名。因此,可以說這種特長式素質教育促進了唐詩盛行,佳作疊出。在我國漫長的教育歷史中,早已產生了素質教育的酵母菌,有待後人去發酵。

綜觀歷史,素質教育是長期以來進行教改的結晶。著名教育家蔡培元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最好的一例。同時也說明成功的教育改革也是指向素質教育的。

由此可見,素質教育是在古代教育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並通過屢次成功的教改得出的成果。

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依據。搞好全面發展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質。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其基本內容是指人的身體和精神全面充分而自由地發展,是我們制定和確立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理論。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是十分正確的。

要達到這個目的,貫徹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對學生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就必須實施素質教育。也只有搞好全面發展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民族素質。

二、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具體落實和進一步深化,是貫徹全面發展教育的必由之路

素質教育反映了全面發展的實質。真正的全面發展應體現在人的綜合素質的發展上。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書中寫道:

「教育可以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它可以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這種分工所造成的片面性。這樣一來,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多方面地運用他們的全面發展了的才能。

」這一段話揭示了:只有把全面發展落實到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只有把全面發展教育與素質教育聯絡起來,才會有真正意義的全面發展和全面發展教育。比方說,全面發展教育和因材施教結合就可

使學生在基本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個性,從而提高自身素質,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反映了時代新變化所賦予全面發展的新內容。例如,當前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主要是針對紮紮實實的「應試教育」而來,時代感非常強烈。唯有素質教育,才能培養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快速變革全面發展的人才。

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迅速,社會日新月異,分工越來越細,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複雜化,特別是電腦進入了教室和家庭,從而擴大了學生的資訊量。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的導言中稱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方面的巨人的時代」,並說「那時,差不多沒有一個著名人物不曾作過長途的旅行,不會說四五種語言。不在幾個專業上放射出光芒。

」這說明飛速發展的時代需要高度全面、高度綜合素質的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要求,新型人才觀集中體現在對現代人的素質要求中,這樣使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更加具體清晰,從而逐步實現教育教學的理想,提高人的素質。

素質教育是本體教育,本體的整體性決定了它的全面性,是對全面發展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本體教育。怎樣認識素質教育抓住了它的本質呢?

首先,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認識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必然做到目中有人;其次,實現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必須真正把「人」當人看;再次,實現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必須構建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機制。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和個性發展問題是其學說的核心內容,其要義在於尊重人的個性,重視人的發展。素質教育揭示教育本質,強調個性原則,摒棄統一標準的教育,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個性的傾向性得到培養和訓練,獲得充分自由發展,由此,整體素質都得到提高。

目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勢必引起教育目的、內容、途徑和方法等方面發生深刻變化。從這些方面可看出,素質教育只能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比如關於素質教育的教育目的,首要的就是學會做人,而不是造就幾個英才。

這一目的使人的本質屬性和人的社會屬性統一起來。「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采,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國家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

三、素質教育選定的目標是向著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看齊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來社會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我國實施義務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培養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人奠定基礎。這一根本目標體現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是側重未來的、動態的教育。

因此,其全面發展的內容應是全新的。有的學校把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內容歸納為國家意識、公民意識、環境意識、珍惜生命意識、崇尚體育熱愛運動的精神、講普通話等;有的歸納為學會關心、學會求知,學會健體,這些都反映了素質教育是與時俱進的,動態地適應社會和時代。二十一世紀資訊化競爭的國際環境要求人的知識區間、能力系統和心理狀態方面大大超過前人。

素質教育把人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更新全面發展的內容,逐步提高學生適應資訊化社會的能力、素質和民族素質。

作為一名教師應如何提高自己的傳統美德修養

靜坐長復思己過,制閒談莫論人非 bai 重情重義重品行,人生du 有德才能zhi行 自我反省 與學唱dao 公民道德歌 警醒了教師的道德觀 最美鄉村教師格桑德吉的感人事蹟催人淚下,激發了教師的奮進的力量 身邊教師吳亞敏老師的樂觀 堅強與奉獻精神深入人心 誦讀 師說 與 論語 中的經典語句點燃了教師向...

教師應如何廉潔自律為人師表,作為一名教師怎樣遵守廉潔自律並嚴格要求自己

究其根本 便是 師德 二字 教師 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是個需要 擁有嚴格自持力的人們才會可以參與的工作。所以,在這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人的劣根性會被放大,教師也是人,也不例外。但是,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些最基本的精神引導不能缺少,這就是師德。師德,是一個看似寬泛,但是卻是非常具體實在的精神約束。教書育...

試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樹立什麼樣的教育觀

教師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 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的師長和益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師德 師智 師能。師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師智主要指有廣博的知識 精湛的業務和敏捷的思維 師能主要指具有勝任教師工作的表達能力 組織能力 創新能力和科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