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簫灑舞劍
1.20世紀初至30年代:「魔彈論」、「皮下注射論」
2.40年代至60年代:「有限效果」理論或弱效果論
3.60年代至70年代末:「適度效果」理論
4.80年代以來:重回強效果理論(如議程設定、沉默螺旋、「知識溝」與傳播效果溝)
關於傳播效果,傳播效果是指傳播對人的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具體指受傳者接受資訊後,在知識、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通常意味著傳播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傳播者的意圖或目的。
傳播效果既是傳播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
廣義,傳播行為所引起的客觀結果,包括對他人和周圍社會實際發生作用的一切影響和後果。
狹義,是傳播者的某種行為實現其意圖或目標的程度。
含義:一,它指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
二,它指傳播活動尤其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對受傳者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的總體,不管這些影響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顯在的還是潛在的。
支付歷史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2樓:匿名使用者
1、2023年國內第一張銀行卡
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出現的2023年,並不是銀行發出的,由一個國外商行發行的,而世界上第一張銀行卡出現在2023年,是美國的美州銀行在加利福尼亞州發行了美州銀行卡。
而我國的第一張銀行卡出現在2023年3月,由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的「中銀卡」,也稱為「珠女卡」。
2、2023年國內第一張信用卡
2023年6月,中國銀行發行的「長城卡」成為我國國內發行的第一張信用卡,這張信用卡被贈予了發行該卡的支持者–時任央行行長的***。信用卡的出現是受當時國外來大陸旅遊的刺激下產生的。
3、2023年第一家網上銀行
4.visa進入中國與銀聯的成立
自2023年中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張銀行卡:中銀卡以來,2023年工行發行牡丹卡,2023年建行發行龍卡,2023年農行發行金穗卡,2023年深發展發行發展卡,2023年交行發行太平洋卡,從此,中國逐步進入了卡消費時代。
5、跨越千禧年,電子商務時代來臨,網上支付井噴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全球電子商務熱悄然升起,歐美地區良好的信用制度為電子商務的崛起打下良好基礎,這個時期是我國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時期。
同年,國內出現了第一家c2c**,由邵亦波建立的易趣網。在同一年,馬雲帶領十幾個人在杭州投資50萬元人民幣,建立了阿里巴巴。
6、2023年10月支付寶推出
2023年10月,支付寶走上歷史舞臺,開啟了人們網上支付方式的新篇章。支付寶通過資金三方託管,解決了中國網際網路購物的信任問題,因此支付寶快速發展,很快成為網際網路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2023年,支付寶從**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傳播學總論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3樓:only_u止戰
20世紀初到30年代 「子彈論」和「皮下注射理論」 隨著大眾傳播的發展 認為大眾傳播的效果就像子彈打進人的身體 藥物注射進人的**一樣能夠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 影響人們的認知和態度 甚至於操控人們的行為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 有限效果論 關於傳播流的研究 傳播流研究三部曲 拉雜斯菲爾德《人民的選擇》 卡茲 《個人的影響》 羅傑斯《創新與普及》克拉帕「有限效果論」
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 巨集觀效果論
傳播效果研究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4樓:demon陌
1.魔彈效果論,魔彈論:又稱「皮下注射理論」,這是一種有關媒介具有強大效果的觀點。
它的核心內容是: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資訊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身體,藥劑注入**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動。
這種理論流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30 年代,到40 年代這一理論便為宣傳的實踐所打破。代表人物拉扎斯菲爾德、西多尼·羅傑森。這種理論認為,受眾就像射擊場裡一個固定不動的靶子或醫生面前的一個昏迷的病人,完全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毫無反抗能力,只要槍口對準靶子,針頭扎準人體某部位,子彈和注射液就會迅速產生出神奇效果。
受眾消極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輸的各種思想、感情、知識,大眾傳媒有著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眾對大眾傳媒提供的資訊產生大致相同的反應,受眾的性格差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訊息,訊息直接改**度,而態度的變化即等於行為的變化。
傳播媒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幾十年內,大眾傳媒如報刊、電影、廣播等迅速發展並普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人們普遍認為大眾傳播具有驚人的強大效果,傳播研究者認為大眾媒介具有「魔彈式」的威力。代表這種觀點的理論被稱為「槍彈論」、「魔彈論」或「皮下注射論」。
這種觀點產生的理論背景是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學和大眾社會理論。本能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正如動物的遺傳本能反應一樣,是受「刺激-反應」機制主導的,施以某種特定的刺激就必然會引起某種特定的反應。
大眾社會理論是在孔德、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思想和韋伯等有關工業化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們認為,大眾社會中的個人,在心理上陷於孤立,對媒介的依賴性很強,因而導致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大。
2.有限效果論大眾傳播沒有力量直接改變受傳者對事物的態度,在人們作出某種決定之際,許多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既有傾向受傳者對資訊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群體歸屬關係和群體規範,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等等。
「有限效果」論的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和克拉帕。他們通過實證調查揭示了大眾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許多制約因素,對理解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和複雜性是有意義的;但是,他們的結論過於強調大眾傳播的「無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這就脫離了現代資訊社會的實情。在70年代以後,「有限效果」論受到了人們的批評。
觀點:大眾傳播對於受眾雖然沒有槍彈論所認為那樣直接的、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論說的那麼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響的,這種影響應該從受眾這個角度來衡量,並且從長期效果來衡量。
從考慮「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到考慮「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代表性研究;議程設定理麥庫姆斯和肖《大眾媒介的議程設定功能》1972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資訊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麼。
4.強大效果論 20世紀70年代後 觀點:強大效果論重新強調大眾傳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與槍彈論不同,強大效果論強調的效果不是簡單的、直接的,而是複雜的、間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見影的,而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不是微觀的、個體的,而是巨集觀的、社會的。
代表性研究:諾紐曼:沉默的螺旋理論1973《重歸大眾傳播的強力觀》 大眾傳播所鼓吹的觀點被人們認為是主流觀點,於是持異見的人避免發表自己的意見,人際支援也隨之減弱,最終「把一種意見確立為主要的意見。
」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趨同心理,對社會孤立的恐懼)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影響和制約**。
傳播效果研究的發展歷程如何?
5樓:巴若谷定綢
傳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傳播效果的兩種基本方法,也是目前傳播學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無論是理論傳播學,還是應用傳播學以及各分支學科,都應該重視對傳播效果的研究,都應該注意對這兩種基本方法的運用,這是傳播學發展面臨的一種新課題。這兩種方法運用得好,傳播學就會得到更快的發展,新的應用傳播學及其分支學科將會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發展。否則,只會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
根據不進則退的原則,在我國剛剛興起的新學科--傳播學將會產生危機,這一現象已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6樓:英國女巫
傳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紀初以來的現代研究,它為傳播學特別是大眾傳播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並構成了它的一個主要領域。從20世紀初到現在,傳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本身也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對大眾傳播效果的性質和影響力強弱的認識而言,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為第一時期
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是傳播效果研究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理論是「子彈論」或稱「皮下注射論」。
(2)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為第二時期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傳播效果研究開始進入第二個時期,「魔彈論」的效果觀逐漸受到否定。該時期的重要特點是,社會調查和心理實驗法普遍應用於傳播學研究,學者們開始對傳播效果產生過程與機制進行實證考察。主要研究領域有三個:
一是「傳播流」研究,二是說服性傳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與滿足」研究。
這些研究揭示了大眾傳播效果的產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社會過程,其間存在著眾多的中介環節和制約因素,單一的大眾傳播並不能左右人們的態度。這些結論,從正面否定了「子彈論」觀點。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傳播流」研究的焦點集中於解釋效果產生的制約因素,其結論強調了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無理性,人們把它稱為「無力的大眾傳播觀」。
這種理論對我們理解效果問題的全部複雜性是有益的。
但是,這種研究本身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從60年代末開始「有限效果論」觀點開始受到人們的批評。批評的矛頭並不是指向過去的實證研究得出的具體結論,而是它的效果觀和理論框架整體的缺陷。這些缺陷就是:
首先,在認知、態度和行動這三個效果層面上,有限效果論充其量只**了後兩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認知階段——大眾傳播在人們的環境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慮了具體傳播活動微觀、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個傳播事業日常的、綜合的資訊活動所產生的巨集觀的、長期的和潛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紀70年代至現在為第三個時期
20世紀70年代後,在對「有限效果論」進行批評和反思的基礎上,傳播效果研究領域又出現了一批新的理論模式或假說,包括「議程設定功能」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知溝」研究以及「培養分析」等等。他們有幾個共同點:第一,它們研究的焦點大都集中於探索大眾傳播綜合的、長期的和巨集觀的社會效果;第二,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強調傳媒影響力的有力性;第三,它們都與社會資訊化的現實密切結合在一起。
這些理論的產生既是對「有限效果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產物,也是資訊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60年代以後,電視成了占主導地位的大眾傳媒,作為一種新的電子媒介,電視集視聽覺手段於一體,擁有高度的現場感和實時性,其效果和影響需要新的效果理論來說明。
從20世紀早期的「子彈論」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論」,再到70年代以後的巨集觀效果理論,人們對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民間審計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歷史階段
搜一下 民間審計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歷史階段 民間審計 自誕生以來,從其內容發展來說主要經歷了 詳細審計,資產負債表審計和 會計報表審計三個階段。在 詳細審計階段,審計總目標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一定時期內的 會計記錄的逐筆審查,判定有無技術錯誤和 舞弊行為。查錯防弊是此階段的 審計目標,在 資產負...
國際戰略環境的歷史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國際戰略環境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格局。1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多極均勢格局 1648 1815 近代國際關係格局的第一次演變發生在17 世紀初期,其標誌是該時期席捲歐洲的30年戰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成為現代國際關係史的開端。和約確立的國家無論大小 ...
英國憲章運動經歷了哪些階段,英國憲章運動是什麼?
40年代以前,工人運動和資產階級激進派聯合行動,憲章是他們的共同要求。從40年代起,工人階級除了堅持憲章的內容外,並獨立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要求,和資產階級激進派分手。1847和1848年,憲章運動達到新的高潮。但由於運動內部 資產階級的收買和鎮壓 改良主義思想的滋長,憲章運動走向衰落。列寧認為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