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形體的形體的演變經歷了哪些階段

2021-03-03 21:35:35 字數 5164 閱讀 3794

1樓:匿名使用者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2023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正楷。

漢字形體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樓:金果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3樓:流年非渡

漢字發展至今,經歷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幾千年來,漢字都在不斷髮展變化。而且又是分階段進行著。

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春秋戰國時期的石刻和簡帛,秦代的小篆,漢代的隸書,漢以後的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各自有其鮮明的特徵。它們相互間的明顯差別,就是漢字形體變化發展階段性的最好說明。

一、商代的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形成體系的漢字中最古老的一種。它是以刻在龜甲或獸骨上而得名,也稱契文;又由於它出土地是河南安陽市郊區的小屯村一帶,歷史上叫「殷墟」的地方,因此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多「卜辭」,也有少數「記事辭」,所以還有「卜辭」或「殷墟卜辭」的名稱。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

二、西周的金文

二、西周的金文

周初甲骨文出土600多,字都很小。談西周文字,無論從數量上還是代表性上講,都比不上金文的價值。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主要鑄或刻在銅器上。

因為古代稱銅為金,所以把這樣的文字稱金文。由於古銅器中樂器的鐘體型最大,樂器中的鼎數量最多,因此也稱金文為「鐘鼎文」。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

三、戰國時期的石刻和簡帛

這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劇烈變化,文字也進入大發展大變革時期。應用文字空前廣泛,書寫形式多樣。除金文外,尚有書於竹簡與縑帛上的簡帛文,刻於玉石上的石刻文以及鈐印在陶上的陶文,錢幣上的貨幣文,印章上的璽引文等。

四、秦代的小篆和秦隸

六國地域差異,給人們的交往帶來不便,對政治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著手文字的統一。標準字型為小篆。

1.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週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2.小篆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型,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

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

五、漢代的隸書和章草

漢隸是到了兩漢中晚期在秦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型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它是篆書形體的歸於消失和波磔的開放由豎伸變為橫展使字形扁平,體勢左右相分的漢隸風格隸。

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

1.漢隸的特點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變革,隸變的完成,是漢字形體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1)變篆書圓轉線條為方折筆畫,字形變得方正平直,看不出原來的相形面貌了。(2)對一些繁複的字的筆畫乃至部件省並簡化。

如「雷,屈」兩字的部件簡省,「書,承,勝」的偏旁省並。(3)部分偏旁因位置的不同而發生變形分化為若干不同的形體。「冰、漿、注」的「水」旁,到隸書就五花八門了。

(4)偏旁的變形,省略與歸併,使一些篆書形體不同的偏旁混而為一。如:「豐」,到隸書基本上變得完全相同。

隸書完全拋開古漢字的象形因素,使得漢子變成抽象的符號,實行全面的符號化,這無疑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結束了幾千年的古漢字階段,形成了近兩千年的今漢字的格局,併為楷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在漢字演變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2.章草

它是隸書的快寫,實際上是由秦隸中的草書因素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以筆畫牽帶和借讓為特色的隸書快寫,後期隸書波磔精美,章草也跟著波磔精美。

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章草是隸書的快寫,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

六、漢代後的楷書、行書、草書

1.楷書

它是今天通行的正體字,含有楷模,規範的意思它。由漢隸發展而來,大抵出現於漢末魏初,成書於東晉時期。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

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型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型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

2.行書

它是楷書的快寫,它的取名從「民間最為流行的書體」而來它,與楷書同時產生。它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一方面,它克服了草書過於放肆而難於辨認的缺點而採取了楷書的形體。

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草書書寫快捷的優點,彌補楷書過於拘謹的缺陷,既易識易認,又簡易快捷。所以,在實用方面,都與楷書無本質區別。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行書是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

3.草書

它包括章草和今草。「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今草是楷書的草寫。

這裡重點說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是從長草發展過來的,他一方面承襲了章草的牽絲引帶寫法,並且由字字獨立發展到字字相連屬;另一方面,它又盡去章草的波磔,變章草的橫勢為縱勢,使草書由隸書的體勢轉變到楷書的範疇,因此成為楷書的草書是恰當的。

漢字形體演變由古至今經歷了哪些階段

4樓:呆呆呆呆呆獸

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體,字型的演變經歷了五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主要指小篆)、隸書和楷書。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只有少數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由於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

因為用尖刀雕刻,所以線條細而均勻。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圖畫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於西周。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因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

字形圓轉,大小均勻。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還有較多的異體字。

3.篆書

篆書有大篆與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有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時使用的識字課本《史籀篇》一類。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

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型,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後改定的字型。因為它是正式頒行的統一字型,經過整理、簡化,所以異體字大量減少,且字形呈長方,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小篆筆畫更加勻稱整齊,線條粗細一致,更加圓轉,符號性增強了,圖畫意味大大消失了。

因為小篆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成,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4.隸書

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型。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

為了便於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聚的結體風格變為橫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元號。隸書對漢字字型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後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

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草書是秦隸的草化、連筆而成。章草中還保留隸書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為代表。 今草將隸書的偏旁結構、象形性消失,由於它筆畫相連,越發展越潦草難認,不合楷模,所以漸漸由實用轉變為書法藝術了,如,晉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張旭的狂草等。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成熟於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隸書中殘存的小篆的影響,形成了完善的筆畫系統。楷書的特點是:

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畫清楚。至今成為漢字通用字型。從書法藝術上看,以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為主,形成不同風格的楷書大家。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體,介於草、楷之間,既不像草書潦草,也不像楷書工整,筆畫連綿呼應,字字獨立,寫得快,認得清。是人們常用的手寫體,它和楷書一樣並行使用至今。

漢字的演變過程經歷了哪階段,漢字的演變過程經歷了哪五個階段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 聲 形 象 數 理.漢字的發展是逐步從象形走向符號化,從筆畫複雜走向筆畫簡單.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 聲 形 象 數 理。聲 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 哭聲 笑聲 或...

漢字的演變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總體上是由 到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的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這五個階段 漢字的演變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總體上是由複雜到簡易。從商朝甲骨文演變到現今使用的漢字經歷了三千多年,文字演變的主要規律是由繁到簡 從難到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分別是什麼時間形成的 1...

漢字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漢字的字型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漢字大致經歷了7個階段,各階段的劃分及其主要特點是 1 甲骨文。殷商後期,表意符號 演變成了成了比較定型的 甲骨文 就是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這是 漢字 的第一個階段,也是 現代漢字 的祖先。甲骨文筆道細 直筆多 轉折處多。2 金文。西周時期,青銅器開始大量使用,出現了刻在青銅的鐘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