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訓練的航天員訓練,宇航員是怎樣訓練的

2021-03-03 21:24:01 字數 5584 閱讀 7161

1樓:手機使用者

選中的預備航天員必須經過體格、專業等方面一系列的嚴格訓練,才能成為正式航天員。訓練的目的是提高航天員對特殊環境因素的耐力和適應能力,熟練掌握有關的航天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航天員訓練始於60年代初期。

早期航天員訓練重點在增強航天員對航天環境因素的機體耐力和適應性,提高操縱載人飛船的能力。從70年代末開始,訓練的重點是保證航天員在軌道上長期停留、執行各種複雜的科學實驗計劃和熟悉新技術和新操作方法。對非職業性航天員,即參加航天的科技工作人員的訓練內容則可從簡,訓練時間僅需一年半左右。

但是對航天駕駛員仍需要3~4年的訓練時間。訓練內容根據航天任務要求、受訓者的特點和身體素質以及訓練裝置等因素決定,包括一般性訓練、航天環境訓練和模擬飛行訓練3個方面。 航天員的基本訓練內容有:

有關的理論知識,如天文、地理、地質、氣象、大氣物理、飛行力學、計算機、無線電導航、領航、火箭和航天器構造等;必要的醫學常識和救護技術;體育訓練專案有伏虎、鞦韆、游泳、滑水、衝浪、滑雪、爬山和繃床等。

航天員訓練 航天員在執行任務前必須集中半年以上的時間針對任務作具體訓練。航天員除了參加航天器**、測試、火箭預射試驗外,還進行專門模擬飛行、對接和著陸等訓練。模擬飛行訓練在低真空的航天器模擬艙內進行,它能給予除失重以外的一切飛行感覺和環境。

訓練分4個階段,首先全體航天員在各自的崗位上熟悉各自的操作內容;其次是飛行科目訓練;後兩個階段是飛行程式、各種專案的綜合訓練,如航天員與地面控制中心間的通訊聯絡,對飛行緊急狀態、故障的綜合處理以及熟悉掌握飛行任務的全過程等。模擬訓練還包括航天器著陸訓練、航天器對接訓練、出艙、艙內外活動、**和救生等方面的綜合演練。用於訓練航天員的地面模擬裝置通常有失重飛機、中和浮力模擬池、人體離心機、真空艙和各種飛行模擬器(見航空航天醫學模擬實驗裝置)。

宇航員是怎樣訓練的

2樓:慕尚哦

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孫洪元

航天員訓練包括專業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特因耐力與適應性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飛行技能訓練、心理訓練、大型聯合演練等,綜合起來屬於三大方面,即專業基礎知識訓練、職業技能訓練和飛行任務訓練。

基礎理論訓練

入選航天員大隊之後,首先進行的是專業基礎理論訓練,學習內容包括宇宙、大氣、天文、氣象、地球物理、空氣動力學、火箭與飛船設計原理、飛船系統及部件結構、導航及控制、通訊、遙測及遙控、數學、計算機以及外語等航天所需的理論知識。此外,還有航天醫學和生理學等內容。通過訓練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為後續訓練奠定基礎。

載人航天首要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1.乘宇宙飛船遨遊太空的過程中,在那種特定的狹小的環境中,要學會在失重條件下吃、喝、拉、撒、睡;2.要學會操縱、控制飛行器,學會使用艙內的儀器裝置,並能在其中做科學實驗。對地觀察、遙測和通訊等,能夠及時地發現故障並排除故障;3.臨危不懼,在危險的情況下,能夠逃逸救生。

非正常返回的情況下,不管是降落在江、河、湖、海或沙漠、戈壁、高山、峽谷、熱帶叢林、茫茫林海雪原的高寒地帶,都能夠生存,能夠及時求救和自救。

體能訓練

航天員為了迎接嚴酷的太空環境的挑戰以及在地球上漫長而繁重的訓練,必須保持原來健壯的體格,光有健康的身體還不夠,必須通過體能訓練,使之適應對宇宙和飛船的特殊環境因素,提高其耐受力。體能訓練貫穿載人航天的全過程,每天要進行1至2小時的體質鍛鍊。

鍛鍊的科目具有多樣性:以耐力為主的長跑、游泳、爬山等;以力量為主的負重、仰臥起坐等;以靈活性為主的體操、固定滾輪、旋梯、彈性跳躍網、鞦韆、轉椅、浪木等以及鍛鍊心肺功能的跑臺,自行車功量計等有針對性的運動。

特因耐力與適應性訓練:這項訓練是航天員訓練的重頭戲,它包括超重訓練、前庭功能訓練、低壓缺氧、高/低溫、振動和噪聲環境訓練等。

超重耐力訓練

火箭起飛時,航天員將會遇到806gs的加速度(s為秒),這樣大的加速度,人體無論如何是耐受不了的。工程上把它分解,採用**運載火箭,使得每級不超過5g,每級持續時間100s至200s左右,飛船返回時,重力加速度為5至9g,持續200s左右,而人的耐受限度,縱向3至4g;橫向(從胸到背方向)可達7至8g,持續時間可到30s。這就是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的楊利偉在飛船座艙中是仰臥位。

只有這種姿勢才能保證航天員在飛船起飛和返回過程中是安全的,使之處於頭腦清醒的狀態。超重耐力是通過人在離心機上週期性的訓練和適應而獲得的。

失重訓練

飛船在軌道飛行期間,處於微重力環境下,由於失重,身輕如燕,航天員和其他物品如不被束縛,就飄來飄去,雖然看上去很好玩,但會感到有點頭暈腦漲,操作不便,甚至有時定向能力發生困難。這樣,就很難在太空生活、工作和執行特殊的飛行任務。因此,必須在地球重力環境下,製造失重環境,加大失重適應性的訓練。

失重環境是靠高效能失重飛機飛拋物線獲得的。每作一次拋物線飛行可獲得20s至30s失重時間,多次連續拋物線飛行,在飛機作一次起降飛行時間內累計可獲得5至20min的失重時間。航天員在失重訓練中熟悉失重環境,體驗飄浮感覺以及人體的某些其他感覺,消除對失重狀態的恐懼感。

在失重條件下,訓練穿脫航天服、行走、移重物、進食、飲水並進行書寫練習等。

前庭功能訓練

普通人在地球上乘車、船時,還有暈車、暈船和暈機的,更不要說太空環境了。國外,遨遊太空的航天員,差不多有40%的人曾發生航天運動病,出現頭暈、噁心、出虛汗等症狀,工作效率低下。前庭功能訓練分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兩種。

主動訓練是若干體育運動專案,如徒手操、跳彈跳網、滑雪、滑冰、衝浪、旋梯、滾輪等運動專案。這些運動專案在提高航天員身體素質的基礎上,鍛鍊前庭器官感受器和運動系統。通過系統訓練,平衡功能可以提高一半以上,訓練效果可保持半年左右。

被動訓練是用鞦韆、轉椅、離心機、飛機等產生角加速度、線性加速度以及「科里奧利」加速度,反覆刺激前庭器官,提高人體對運動刺激的耐受性,使之在接受刺激時,不會發生眩暈和錯覺症狀。

低壓缺氧耐力訓練

讓航天員在低壓艙內穿或不穿航天服,生活、工作、適應和操作,並讓航天員呼吸低氧和高於正常濃度的二氧化碳。讓他們熟悉和體驗這種環境,以便在實際航行中,一旦因座艙環境失調,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高於允許範圍,甚至艙內壓力洩漏的應激狀況下,不致驚慌失措,能夠準確地作出判斷,穿好航天服,精確地進行操作。

噪聲與振動環境訓練

飛船在發射升空和返回時都會產生一定強度的噪聲和振動。在發射時,艙內噪聲可達125分貝左右。這樣強度的噪聲會對人的聽力造成較嚴重的損害?

⒂跋焱ɑ靶чu穸岫勻說牟僮韃跋臁7紗詮斕婪尚兄校肷駝穸嵊跋旌教煸鋇乃噝菹ⅰn聳購教煸痺詬咴肷駝穸跫履苷5牟僮鰲⒐ぷ骱退擼鞣澇肷幀⒍齲庀鈦盜吠ǔj鞘視π院吞逖樾緣摹?

心理品質訓練

通常進行表象訓練、放鬆訓練、心理訪談等。其目的在於:

1.發展與強化航天員在極其嚴酷而複雜的太空環境中,完成航天任務所需的感覺、知覺、注意、表象、記憶、思維等心理品質。

2.培養航天員勇敢、沉著、堅定、頑強的個性特徵,使之在高度緊張、危險、意外的緊急關頭,能消除過度緊張情緒,保持高度的心理穩定性。

3.增強航天員心理上的承受力,即使在缺氧、減壓、加速度的條件下,能經受意外衝擊以及能應付環境突變的能力。

4.進行思維敏捷性訓練,提高應變思維能力。

心理訓練貫穿航天員訓練的全過程,往往與其他訓練專案交織在一起。如飛行訓練、跳傘訓練,在完成專業技能訓練之外,克服緊張、焦慮、慌亂、恐懼情緒等達到心理訓練的目的,也通過適當的文體活動轉移注意,利用生物反饋方法進行自我放鬆訓練,達到迅速消除疲勞和緊張情緒,保持和恢復正常精力。

3樓:帥氣的

​  神舟四號發射成功後,有關中國太空人訓練的報道佔據了國內外**的重要位置,成為中國老百姓的熱門話題。我們通過努力,瞭解到中國首批宇航員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祕密」,在這裡與廣大讀者朋友共同分享。

據有關專家介紹,中國目前有宇航員14位,其中2人是教官。他們全是男性,是從空軍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平均年齡30歲,都有10年以上的駕齡,1000小時的高空飛行經驗。他們的身高都在170釐米左右,體重65千克左右,大學以上學歷,身體和心理素質一流。

目前,中國宇航員正在北京西郊的航天城訓練,準備在不久的將來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空。

據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總指揮張厚英透露,神舟五號飛船上有三個座位,但這次肯定不會上三名宇航員。根據張總的意思推測,神舟五號只上一人的機率較大,有可能上去當天就返回。因為神舟五號主要是證明中國有能力把人送上天,航天飛行風險極高,首次上一人足矣,沒有必要上多人去冒險。

被光榮選中的14位宇航員,經過5年多來的培訓,人人都渴望獲得「第一宇航員」的榮譽。而首飛宇航員的心理素質是關鍵,要敢於犧牲,敢冒風險。蘇聯的加加林本來是當年的三號人選,但一號、二號人選在最後的心理測試中沒有過關,終於讓加加林成就了千古英名。

目前,宇航員的培訓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然而他們的訓練到底怎樣?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吃、穿、住、睡將如何解決?都成了外界極為關注的新聞。

北京,航天城——這個培養中國首批宇航員的搖籃,凝聚著世界和中國多少人的目光。

據到過訓練基地的有關人士介紹,宇航員的訓練遠比我們想象的艱苦,有些訓練甚至讓人難以忍受。當初蘇聯宇航員在一年內,要騎自行車1000公里,滑雪3000公里,越野跑步200多公里。當年美國的宇航員登月前要穿幾十千克重的宇航服,在炎熱的佛羅里達沙漠中,每天行走二三十千米。

而今我國的宇航員也在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進入航天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四面封閉,除了靠牆一臺控制儀器外,地**的一張轉椅格外引人注目。這張轉椅不但可以做36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快速運轉,而且可以同時上下前後擺動。轉椅主要是用於檢查宇航候選者的前庭神經功能,以瞭解他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

從轉椅室出來進入的是電動鞦韆室,在高達數十米鋼架的護衛下,一臺貌似汽車的廂式鞦韆被四條鋼臂凌空提起。電動鞦韆蕩起時,前後能甩出15米,它主要是用於適應空間運動和開展對空間運動病的研究。

航天城裡還有一個「衝擊塔室」,內有一座約4層樓高的綠色鐵塔。它的作用是模擬飛船返回地球的衝擊環境,從而加強人的抗衝擊耐力,研究各種方式的防護措施。

3層樓高的離心機室裡裝備著亞洲規模最大的國產載人離心機。人體離心機是一種巨大的旋轉裝置,既可以上下伸縮,也可以左右轉動。頂上有一條長達16米的旋轉手臂,它用結實的鋼架緊緊托住了位於手臂前方的一隻橢圓形不鏽鋼封閉吊艙,這隻吊艙也可以呈一定的角度轉動,因此可以建立同方向作用於宇航員的超重條件。

當整個離心機開起來時,有些像遊樂場中的「飛碟」,無論是「房子」、「手臂」還是吊艙,都在不停地加劇轉動搖擺,但其轉動的速度和搖擺角度則是「飛碟」無法比擬的。

宇航員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點,宇航員訓練中心裡有各種各樣為使宇航員適應太空生活而設定的模擬艙。低壓艙是一座淡綠色的t形艙,內有工作艙、休息艙和衛生艙3部分。當宇航員穿上特製的航天服走進低壓艙之後,艙內的空氣都被抽掉,宇航員此時就開始進入「太空」。

狹小的艙內既沒有電視也沒有音響,就連做一些搖擺幅度較大的健身活動也很受限制,沒有**,不準通訊,與社會完全隔絕。學會如何適應這種環境,是走進太空之前必須攻克的課題。

天象儀室是宇航員模擬訓練中的最後一個關卡,宇航員升空執行任務之前必須在這裡熟悉星空圖,找出自己將要走過的路線,一旦載人飛船的自動導航系統出現故障,宇航員就不得不啟動手動裝置來尋找回家的路了。

宇航員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很多,包括飛行動力學、空氣動力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天文學和宇宙航行學,以及火箭和飛船的設計原理、結構、導航控制、通訊、裝置檢測、航天醫學知識等;需要學習的太空操作技術也很多,還要進行各種安全脫險訓練,如發射塔和飛機的跳傘訓練,迫降在海上或陸地時的求援訓練、正常降落在海洋時從飛船出來的訓練。特別是緊急情況的處理,瞬間的要求非常高,也許只有一兩秒鐘,需要平時紮實的訓練功底和快捷熟練的高超技藝。據說他們個個能文能武,素質不凡,神舟五號一旦發射成功,他們的飛天本領將會展露在人們面前。

宇航員在天宮吃幾種食物,航天員吃什麼食物

航天員的一日三餐都由營養學家制定,僅神舟十號三名宇航員的食譜上就包含了80餘種食品。隨著凍幹脫水技術的應用,各種米飯 果蔬都能以真空脫水的狀態長期貯存在食品袋或食品盒中,航天員只需要在食用前給食物加水,便可以得到與地面食物外觀和口感完全一樣的覆水食品了。宇航員在天宮飲食主要是以流食為主,還有壓縮餅乾...

航天員怎麼走路,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行走?

準確地說航天員在太空艙是無法走動的,因為沒有重力,人就處於飄浮狀態,無法立在地板上,所以走動是不行的。但是航天員有自己 走動 的方式 飄動。航天員在太空艙中運動,一般依靠抓住太空艙壁上的一些 抓手 讓自己飄浮的身體向前移動,同樣航天員也能夠通過向太空艙壁施加一個推力,然後自己就能向相反方向運動了。不...

航天員劉洋的個人,航天員劉洋的個人資料

劉洋,女,漢族,1978年10月生,河南林州人,1997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社會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工程師。2013年2月1日,當選為2012中華兒女年度人物。2018年1月,被中宣部授予 時代楷模 榮譽稱號。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 兼 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