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貴陽市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的優勢和意義

2021-03-03 20:27:41 字數 5555 閱讀 9000

1樓:丁堡陸戰車

優勢:1貴陽市在雲貴高原上,相對閉塞的地形有利於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2貴陽市溫和溼潤的氣候,較大的相對高差等形成了豐富的森林植被以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為當地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適逢國家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因此貴陽市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有良好的政策支援;

4貴陽市少數民族眾多,其文化悠久而燦爛,有利於貴陽原生態文化的建設。

意義:貴陽市生態文明的建設有利於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利於當地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設;為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示範。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地形 氣候 水源 土壤 生太 政策 交通 勞動力 科技 去回答

3樓:善良的咩咩咩

貴陽多陰雨天氣,起到文明城市示範作用...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對城市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4樓:沉落梧桐幾時別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既是目標任務之一,也是實現「更高要求」的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國環境惡化遲遲不能根本好轉,這與人們的生態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關係。近些年來,我國城鄉人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但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於人民大眾。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

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國率先跨入生態文明社會,不但會使全國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人文、民生面貌為之一新,而且必將大大加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程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5樓:小李讀歷史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

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6樓:匿名使用者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態意識文明。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其二,生態行為文明。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序。

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其三,生態制度文明。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係的制度規範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範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係,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其四,生態產業文明。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汙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7樓:路戍人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

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迴圈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佔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

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

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

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8樓:靜愛吃肉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建設美麗中國

9樓:七情保溫杯

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基本方針是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

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堅持把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爭取到2023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擴充套件資料: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關於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問題

我國雖然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但我們的國土空間開發很不均衡,開發格局亟須優化。一是經濟、產業、資源空間佈局不協調。市場消費地與資源富集區空間錯位,造成能源資源的長距離調運和產品、勞動力大規模跨地區流動,經濟執行成本和生態環境風險加大。

二是部分地區國土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大城市病普遍存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國土開發強度接近或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大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遍趨緊甚至超限。

三是國土開發利用還存在著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性矛盾。農業和生態用地空間受到擠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矛盾加劇,保護耕地壓力持續增大。

(二)關於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問題

我國多年形成的產業結構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徵,高能耗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創造的gdp與消耗的資源不成比例。1978—2023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6%,是全球同期增速的2.

9倍。高耗能產品產量增速大大快於經濟增長,高耗能產品的大量生產將能耗、物耗、汙染留在了我國。從根本上緩解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三)關於資源高效利用問題

我國資源稟賦並不優越,資源人均少,質量總體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溼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66%、20%和25%。同時還存在著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遠高於發達國家。

(四)關於環境質量改善問題

當前,我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發達國家一二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30多年時間裡集中顯現,呈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增加了環境的治理難度,空氣汙染特別是細顆粒物汙染以及水、土壤等汙染問題突出。我國環境問題成因複雜,改善難度較大。

(五)關於生態保護與修復問題

我國生態承載力不足,佈局性、結構性矛盾突出,生態系統穩定性差、生態服務功能低、全國生態整體惡化勢頭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森林生態系統總量不足、分佈不均、質量不高,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不到日本的1/4、德國的1/6。

全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積分別佔陸域國土面積的31%和30%。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溼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災害頻發。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刻不容緩。

(六)關於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問題

目前,社會上還存在一些有悖於生態文明理念的不良風氣,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尚未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低碳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還需進一步普及,過度消費、奢靡鋪張等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要靠法律、制度、工程等硬實力,也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軟實力,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人有責、共建共享的過程。

(七)關於健全制度體系問題

由於歷史等原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制度體系尚不健全,一些體制機制瓶頸亟待突破。只有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引導、規範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長效保障。

(八)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全球第一個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確定了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京都議定書》確定了發達國家的量化減排指標。

2023年通過的《巴黎協定》,確立了「自主貢獻、自下而上」的氣候行動模式,明確了2℃溫升控制目標、適應氣候變化目標,發出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明確訊號。

我國在談判中始終堅持公約框架,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堅決維護我核心利益和發展權益。同時努力抓好階段性目標落實,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引領作用。

利比亞地理知識利比亞地理知識

資源 以石油為主,也有天然氣。氣候 北部地中海氣候,南部熱帶沙漠氣候 交通 陸,海,空都。比較發達 利比亞的內政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關住,原因是他的國家油油多啊。發達國家需要能源以求發展,力圖控制能源從而控制世界。推銷n色革命,推銷自己的民主,建立新的北非秩序。試想 發達國家推行的民主豈能半途而廢...

趣味地理知識,趣味地理知識有什麼關於地理的趣味性知識

一 中國帶州的城市集錦 地級市 1.江蘇省 徐州 蘇州 常州 揚州 泰州2.浙江省 杭州 溫州 湖州 衢州 台州3.廣西區 柳州 梧州 賀州 欽州4.廣東省 廣州 潮州 梅州 惠州5.湖北省 鄂州 隨州 荊州 6.福建省 福州 漳州 泉州 7.安徽省 滁州 毫州 宿州 8.湖南省 永州 郴州 株洲 ...

地理知識詳解

青藏高原的抬起對其周邊及中國乃至全球的氣候的影響 1 青藏高原隆升,海陸變遷,改變了海陸分佈和亞歐大陸的輪廓,使得亞歐大陸成為最大的陸地,其東部瀕臨最大的海洋 太平洋,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東部和南亞成為全球最強盛的季風氣候區。加強了亞洲季風的強度 改變了季風的風向 改變了季風影響的範圍 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