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和評價,洪堡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

2021-03-03 20:28:59 字數 3388 閱讀 6597

1樓:reboot大幅

1.追求學校包括大學發展的民主化

在學校包括大學裡實施民主化與參與學校管理是德國教改的重要思想。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以大學生為首的青年社會運動影響下,國家與各級學校間的關係進行了若干調整,而其基本方向則是追求學校的民主化發展。這種民主化發展可視為學校教育的「解放」運動,在其過程中加強學校的獨立自主權,由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管理的原則進一步獲得確立。。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德國中小學自2023年以後都維持由各州**規定教學大綱而由學校教師自定教學計劃與教材的原則。學校獨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於德國的教育改革規劃之中,不過在這個大的原則之下各地方的實踐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德國漢堡也許是學校民主化與獨立自主發展最快的地區,社會民主黨執政的地區中家長獲得了較大的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而部分學校也開始參與教育評估與質量提高計劃。

2.堅持「杜會國家原則」,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

堅持「社會國家原則」,尊重與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是德國《基本法》中明確規定的最高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德國教育改革在行政層面上致力於通過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機構之間與利益團體之間的對話機制,使教育發展不侷限於是一個部門、一個機構的事情而使之成為全社會的事情,同時努力堅持公立學校(國家對教育的控制權)的原則。聯邦教育計劃委員會與各邦教育計劃委員會、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等機構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

這個原則的缺點是由於聯邦無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勢力範圍,所以各種教育改革計劃也難以同步或全面實施。 3.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和個人自由發展

自從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開始從哲學範疇轉變成為政的訴求。19與20世紀的歷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國教育事業為消餌不平等的努力。19世紀的德國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現象,例如雙軌教育、性別歧視、教育陶冶與職業訓練分離等,這些現象一直到了20世紀才逐步獲得改善。

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指導之下,德國各級**致力於綜合中**動的開展、各級學校女性學生輔導與鼓勵方案的實施、高中與高等教育的擴充套件、「教育訓練獎助學金」的實施、教學與評價的改善、特殊學校的設立等,以上措施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到現在為止,早期各種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在德國人的社會中已經獲得極大的改善,但是並未獲得完全令人滿意的效果,例如傳統三種學校之間的不平等現象仍未消除,同時新的不平等問題更因外國勞務人員、新移民的湧入與東德的迴歸而浮現。在近年來德國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自由發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為顯著。

早期分化與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國教育的傳統特色,但也是被批評最多的教育缺點。上世紀70年代以後定向階段的設計與綜合中學的建立都是與實踐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發展等思想相關的。

4.強調理性批判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立

教育學術化與專業化不但建構了獨特而體系完整的德國教育學,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理想與教育實踐的辯證的統一。在理性批判的基礎之上,不論教育學理論還是學校制度都分別成為自我發展的系統。德國的歷次教育改革規劃都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德國的教育改革思想淵源於自然主義、泛愛主義、理性主義與精神科學教育學,並隨著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而發展,但其要旨均在於個人的發展與啟蒙,以達到自由與解放的目的。德國的教育思想家不但關心教育意義的思考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構,也注意到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德國的教育研究中,有關教育改革的論點就彙集發展成為獨立的「改革教育學」,成為德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論基礎。

從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學者都注重教育改革歷史與國際教育形勢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論及方法的**。許多倡導教育改革的學者如彼特森(p·peetone)、漢蒂西(h·vo瓦hne噸)等也都十分強調以兒童為主體以及追求個人自由發展與解放的教育理想。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國學校教育實驗的主要思想基礎。

洪堡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

2樓:人間鳳

①在初等教育

改革上,他認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感,為進一步的學習作準備。為了培養師資,洪堡德還派遺18名教師到瑞士裴斯泰洛齊那裡進修。

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薰編制了教學計劃,以拉丁文、希臘文、德文和數學為主課,重視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教學。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學術自由的原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2023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幫助下建立了柏林大學,採用了新的辦學思路和計劃,對歐美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動了這一時期德國教育的發展,也對以後德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世紀德國教育的改革為許多國家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模式。

3樓:艾玲軒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

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感,為進一步的學習做準備。為此採取了以下措施:

(1)在學科內容上,減少了宗教神學課,增設了實用知識的學科;

(2)在教學方法上,廢除體罰和死記硬背,採用實物直觀教學;

(3)改進和提高了師資培訓工作,一方面從瑞士邀請席勒到普魯士辦師範學校,另一方面派遣教師到瑞士像裴斯泰洛奇本人學習,德國的師範教育因受到裴斯泰洛奇的影響有了較大的發展。

而這一改革對今天德國教育的發展亦有深遠影響,教師具有很高的專業素養,且與同階級相比,德國教師的工薪待遇與社會地位都處於世界的前列。

2、中等教育

在中等教育改革上,2023年洪堡編制了教學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以拉丁文、希臘文、德文和數學為主課,重視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教學,此外還規定只有通過國家考試成績合格的才給以中學教師稱號。

洪堡的改革使文科中學的辦學方向、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至教師的質量都有了較大的起色。改革改變了文科中學教師只能由神學家、牧師擔任的現象,打破了文科中學對僧侶依賴的局面。

3、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提出學術自由的原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洪堡認為,大學不是一般的職業養成所,而是要造就胸襟開闊,目光遠大,領導世界新潮流的人才;大學要特別重視人文科學,應將大學辦成培養人道主義精神的基地;教學和科研結合為一體,學術自由是神聖的辦學原則等。他認為,傳授高深知識是大學的基礎,但這種知識不是實用的、專門化的知識,而是一種「純科學的知識」,即一種脫離社會需要,超越社會現實的理念性知識。

洪堡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4樓:人間鳳

①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認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感,為進一步的學習作準備。為了培養師資,洪堡德還派遺18名教師到瑞士裴斯泰洛齊那裡進修。

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薰編制了教學計劃,以拉丁文、希臘文、德文和數學為主課,重視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教學。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學術自由的原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2023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幫助下建立了柏林大學,採用了新的辦學思路和計劃,對歐美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動了這一時期德國教育的發展,也對以後德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世紀德國教育的改革為許多國家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模式。

德國教育改革出現的原因是什麼,論述德國洪堡教育改革的意義

18世紀下半期,當英 法 美的產業革命 政治革命震撼舊世界的時候,德國仍然是政治上四分五裂,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法國的啟蒙運動給德國以強大沖擊,教育改革便應運而生了。18世紀後期德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教育思潮 泛愛主義。泛愛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巴澤多 basedow,1724年 1790年 巴澤多深受...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怎樣

措施 實行管理俸祿制 頒佈均田令 遷都洛陽 革除舊俗,接受中原先進文化。意義 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 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怎樣 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 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 推進領導指揮體制改革 這輪改革對領導管理 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進行一體設計,著力構建軍委 戰區 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 軍種 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形成軍委管總 戰區主戰 軍種主建的格局。通過一系列體制設計和制度安排,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進一步固化下來並加以完善,強化軍委集中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