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怎樣

2021-03-03 20:40:23 字數 5294 閱讀 2905

1樓:匿名使用者

措施:實行管理俸祿制;頒佈均田令;遷都洛陽;革除舊俗,接受中原先進文化。

意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怎樣

2樓:蒼洱白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

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

2、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

3、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樓:婉嫕男

措施:實行管理俸祿制;頒佈均田令;遷都洛陽;革除舊俗,接受中原先進文化。

意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

4樓:衡水游龍

1、內容:

①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

a、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b、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c、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②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a、遷 都洛陽

b、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2、作用:

①經濟的復甦和繁榮: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手工業:

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達西方國家。

②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③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

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併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3、簡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 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於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魏書‧官氏志》記載:「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

」使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時方才廢止。

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

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為北方經濟的恢**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6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 改革的內容是: 第一,整頓吏治。規定守宰任期按政績好壞決定,不固定年限;俸祿統一由國家籌集,不許官吏自籌,制定嚴懲**的辦法。

第二,均田制。規定男子十五歲以上,受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受露田二十畝。休田加倍,不宜蠶桑地區,授麻田。

露田、桑田基本不得買賣,年70還田於官。奴婢與農民同,地方官隨職在地區授公田、不得買賣。

第三,三長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長。代替宗主督護制。

第四,戶調製。實行定額租稅制、即一夫一婦的家庭納戶調,帛一匹、粟二石,未娶者、奴婢、耕牛等皆有納稅歸定。

第五,遷都洛陽: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第六,改易風俗:鮮卑族用漢服、上朝用漢語、改漢姓,遷入洛陽則以洛陽為籍貫,不得歸葬平城。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

改革的意義是:

第一,整頓吏治、始班俸祿、嚴懲貪贓枉法,對於消除百餘年來的官吏、守宰魚肉人民之積弊、改進封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第二,實行均田制、三長制和改革戶調製,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門閥地主,抑制了他們的惡性發展,也有助於招引廣大勞動人民回到土地上來,開墾荒地,恢復和發展生產。

第三,移風易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過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7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北魏統一復黃河流域後,出現了制

民族大融合的趨bai勢;北方少數du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zhi北方dao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內容:(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意義:(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8樓:匿名使用者

①改革復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

制域後,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實行改革。 ②改革的主要內容:

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形式,**把一些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對社會秩序安定,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政治上,遷都洛陽和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兩項措施均有利於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文化上,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採用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話,提倡同漢族通婚,這就從姓氏、服裝、語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鮮卑族和漢族的隔閡,達到鮮卑族和漢族進一步融合的目的。 ③改革的歷史作用。

歷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另一方面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與意義

9樓:天涯歷史

內容: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2、推行均田制: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1、遷都洛陽

2、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意義:1、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手工業: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商業:

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達西方國家。

2、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3、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

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併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10樓:羽壓

孝文帝遷都後,便大力推行漢化政策,進行改革,主要內容是:第一,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第三,改鮮卑複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

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

11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1 均田令:以計口授田的方法

2 三長制:以5家為鄰,5鄰為裡,5裡為黨,分設鄰長,里長,黨長3 遷都:孝文帝遷都洛陽

4 漢化改革

a.禁穿鮮卑服裝

b.禁止講鮮卑語

c.改鮮卑姓為漢姓

d.提倡與漢人通婚

意義:1.均田制和三長制是封建國家與地主爭奪農戶的良策,也是加強對農民剝削和統治的制度

2.有利於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對北魏政權的擁護,從長遠看有利於民族融合。

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12樓:琳奈兒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

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

有利於我國的民族大融合,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的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的過渡,有利於我國民族的團結。

關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程度,對麼

封建化 所謂封建化是指封建生產方式的形成 確立過程,指在封建生產關係主導下,各種非封建因素向封建關係的轉化。其基本內容是土地佔有制的封建主義和封建社會兩個對立階級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形成。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又叫 漢化 即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 管理體制 經濟耕作等類似的行為。我個人覺得 整頓吏...

關於北魏孝文帝,關於北魏孝文帝的 小說

樓上回答有誤,477 年 是北魏孝文帝元巨集太和元年.太和十七年是493年.孝文七男 林廢后生廢太子恂 文昭皇后生宣武皇帝 廣平武穆王懷 袁貴人生京兆王愉 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 汝南王悅 鄭充華生皇子恌,未封,早夭。廢太子庶人恂,字元道。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撫視之,常置左右。年四歲,太后親為立名恂,字...

請列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說漢語,穿漢服,與漢族人通婚,改漢姓,改籍貫,鮮卑族人死後只能葬在洛陽,不能夠葬在平城。作用 促進民族融合。促進經濟發展,為隋朝的統一和唐朝的繁榮打下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措施和意義 原因 民族匯聚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社會矛盾加劇,生產力低下內容 於494年遷都洛陽。實施漢化政策 1 該穿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