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遷都的理由

2021-03-05 09:13:45 字數 1473 閱讀 2584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巨集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佈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在她的薰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

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

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

他關於「帝宅」、「王裡」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

「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

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

客觀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對中原地區的管理,也有利於鮮卑族的封建化程序.當然也促進了歷史的前進

2樓:匿名使用者

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一種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五胡亂華以後,終由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其時北魏歷代君主都已重視漢文化之學習。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馮太后與朝臣李衝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大帝國。由於孝文帝由屬漢族的馮太后撫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即位後才有日後的漢化政策。

漢化的第一步就是遷都,《魏書

關於北魏孝文帝,關於北魏孝文帝的 小說

樓上回答有誤,477 年 是北魏孝文帝元巨集太和元年.太和十七年是493年.孝文七男 林廢后生廢太子恂 文昭皇后生宣武皇帝 廣平武穆王懷 袁貴人生京兆王愉 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 汝南王悅 鄭充華生皇子恌,未封,早夭。廢太子庶人恂,字元道。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撫視之,常置左右。年四歲,太后親為立名恂,字...

關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程度,對麼

封建化 所謂封建化是指封建生產方式的形成 確立過程,指在封建生產關係主導下,各種非封建因素向封建關係的轉化。其基本內容是土地佔有制的封建主義和封建社會兩個對立階級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形成。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又叫 漢化 即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 管理體制 經濟耕作等類似的行為。我個人覺得 整頓吏...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麼特徵,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義?

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 頒佈均田令 遷都洛陽 革除鮮卑舊俗 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特點 時間長 民族多 範圍廣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期的措施 1 政治上 1 整頓吏治 地方長官的任期按政績好壞覺定,不固定年限 官吏俸祿由國家統一籌集,不許自籌,並加大反 力度,樹立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