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史的目錄

2021-03-03 21:48:38 字數 3816 閱讀 2893

1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序言凡例

導言視點與方法

第一章 戲劇的產生

引言鄉村祭祀禮儀向文藝/戲劇的轉化

1.戲劇形式的出現——「春祈」社祭中的戲劇成分2.戲劇內容的形成——「秋報」社祭中的悲劇因素第一節 神靈降臨的祈福禮儀——由附體演出、福神舞蹈向慶賀戲的轉化1.原始的附體形式

2.經過美化的附體形式

3.具有象徵意義的附體形式

第二節 驅邪、逐疫的攘災禮儀——從「儺神武技」到「角抵戲」、「武打戲」

第三節 針對「孤魂」、「冤魂」的鎮魂禮儀——由僧侶、道士主導的祈福禮儀向悲劇的轉化

1.針對英靈、英雄的鎮魂祭祀

2.針對幽鬼、冤魂的鎮魂祭祀

第二章 戲劇的萌芽

引言戲劇萌芽的歷史程序

1.先秦漢魏六朝時期(潛伏期)——古代社祭的結構2.唐一五代時期(萌芽期)——社邑、義社的質變3.北宋一南宋時期(初期)——迎神賽會的環境第一節 慶賀劇的萌芽

1.巫覡禮儀轉向歌舞文藝

2.參軍戲(歌舞戲)的形成

3.院本的形成

第二節 角抵戲、武戲的出現

1.古代宮廷的追儺禮儀和戴面具佇列

2.唐宋時期的鄉村逐疫禮儀和角抵、武技

第三節 鎮魂戲劇的出現

1.孤魂祭祀的形成

2.英靈鎮魂戲的出現

3.冤鬼鎮魂戲的出現

第三章 巫類舞戲的傳承

引言追儺類戴面具舞戲——演唱詞話、詩讚類舞戲的傳承第一節 鄉儺的舞戲化

1.鄉儺中的追儺武技

2.鄉儺中英雄舞戲的形成

3.鄉儺中冤魂舞戲的形成

第二節 堂儺的舞戲化

第三節 市儺的舞戲化——燈戲圖卷

……第四章 元代戲劇的形成

第五章 明代戲劇的質變

第六章 清代戲劇的

第七章 近代商業戲劇的形成

索引日文版後記

中文版後記

作者小傳

譯者小傳

校譯者小傳

下面哪一項是中國戲劇史的第二個高峰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戲劇史的第二個高峰是什麼()

a、南雜戲 b、北雜戲 c、傳奇 d、京劇答案c

下面哪一項是中國戲劇史的第二個高峰

3樓:不曾明瞭

中國戲劇史的第二個高峰是傳奇(也稱明清傳奇)。

明清傳奇是明、清兩代主要的戲曲劇本文學體制。明清傳奇繼承南戲體制,採用靈活處理舞臺時空的分出形式。一般是長篇巨帙,少則二三十出,多則四五十出,甚至五六十出。

這樣長的篇幅,可以容納豐富的故事內容,組織複雜的戲劇衝突,從容細膩地刻畫人物,穿插文、武、冷、熱等不同場子,使唱、念、做、打各種藝術手段都有所發揮,成為有頭有尾、載歌載舞的一本大戲。但是,這麼龐大的結構很難駕馭。有的傳奇作家為拼湊篇幅,胡編亂造,導致結構鬆散,臃腫蕪雜,不適合舞臺演出,成為所謂「案頭曲」。

在**方面,明清傳奇和宋元南戲、元雜劇一樣,採取曲牌聯套體**結構。但是,明清傳奇的**既不像元雜劇那樣限制太多,又比早期南戲嚴謹規範。明清傳奇的每個登場人物都可以唱,除獨唱外還有對唱、齊唱。

明清傳奇不僅繼承了南曲曲牌,還吸收了北曲曲牌,並運用「借宮」、「集曲」、「南北合套」等**手段和**形式,以增強表現力。

考**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需備考什麼書目?

4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氈塊、木料構成。蒙古語稱「蒙古勒格爾」。

圓形尖頂,用一屋或兩層羊毛氈子覆蓋。在大風雪中阻力小,不積雪,包頂不存雨水。包門方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

遷徙拆散,定居安裝。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不大,但是包內的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藏族農區城鎮人多壘石建房,房屋平頂多窗,造型及色澤質樸,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帳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為布料和牛毛帳篷兩種,有方形和橢圓形,遷移方便,結實耐用。

德欽藏族的「土庫房」

土庫房很重視房屋朝向的選擇,大門要對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對箐溝和廟宇。房屋一般高三層,通常都貼靠高坎,錯一層佈置。平面形式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

木樑柱承重,土牆圍護。土牆為夯築,靠外一側有明顯收分。柱距通常為九尺(當地的一尺等於45至47釐米)。

因此,土庫房就以9尺╳9尺的方格網作為建築平面和建築規模的控制,並以柱子的根數作表達,形成了一個規範的系列。層高一般為:一層8.

5尺;二層9.5尺;三層7.5至8尺。

樓面、屋面均以土填實,厚度在4寸至1寸之間。

每戶均在二樓設存放糧食的糧倉一處或兩處。並且,糧倉一律用井榦式結構,認為井榦式結構的糧倉貯存糧食最為安全可靠。該井榦式糧倉顯露在外牆面上,增加了外牆面色澤和質感的對比變化。

在色彩方面,藏族最重視白、紅兩色。這與藏族的宗教信昂和生活環境有直接聯絡。在塗料的使用上,紅色只能用在**神殿和靈塔殿的外牆上,這是古時候殺生,用熱血潑「贊卡爾」的做法演變而來的。

生活、居住性的建築外牆,只能用白色,以體現它的吉祥、溫和、善良的本性。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坐落於**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

布達拉,梵語意為「佛教聖地」。相傳七世紀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宮室。後經累世重修擴建,至清順治2年,**五世令第巴索南饒丹主持擴建工程,歷時8年,建成白宮部分。

康熙29年,第巴桑吉嘉錯又建紅宮部分。累計工程歷時50餘年,始具今日規模。

宮體部分可分為紅宮和白宮兩大部分。主樓13層,高117.19米,東西長360米,全部為石木結構。

內設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庫房、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依山勢壘砌,群樓重疊,氣勢磅礴,體現了藏式建築的特色和藏漢文化的融合,為藏族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鄂倫春仙人柱

「仙人柱」意為「木杆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杆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簡陋的圓錐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個斜度為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杆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狍皮或樺樹皮,這樣,夏天可防雨、冬天能禦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火時透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進出的門。仙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

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樺樹皮了。

仙人柱的內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乾草、樺樹皮、狍皮等;另一種是床鋪,即在地上立木樁,架起床。

每個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門,當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鐵鍋,以便煮肉做飯。

仙人柱的結構簡單,拆蓋很容易,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

錫伯族民居

錫伯族民間建築。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為三間,也有多至五間者。大門多向南開。

鍋臺砌於中間的堂屋,通東西耳房火炕。住室的窗戶有各種雕刻圖案,最常見者為牡丹和蓮花,紙糊的窗戶有剪紙裝飾。庭院內喜植果木點綴。

建築與裝飾諧調一體,獨具風格。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學,數學,英語

6樓:網上恩恩

《比較文學概論》陳敦、劉象愚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史(歐美卷)》朱維之等主編

中國戲劇的特色,中國戲曲的特點

中國戲劇的最初蹤影,還不能說是戲劇的本身。我們只能這樣認為 在具有象徵性與擬態性的原始歌舞之中,已經具備了某些戲劇因素,即 在原始歌舞當中孕育著中國戲劇的誕生。一般來說 中國戲劇與西方戲劇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它是運用唱 念 做 打等藝術手段搬演故事 刻畫人物 表達主題思想的歌舞劇。所以,唱與舞就是中...

中國戲劇的種類及每個戲劇的代表人物

京劇 越劇 黃梅戲 評劇 豫劇 崑曲 墜子戲 粵劇 淮劇 川劇 秦腔 滬劇 晉劇 漢劇 河北梆子 河南越調 河南墜子 湘劇 湖南花鼓戲等。1 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佈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 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 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求餘秋雨《中國戲劇史》第二章漫長的流程觀後感

漫長的流程是一個非常深遠的歷史過程。餘秋雨的歷史是非常的久遠的。餘秋雨的作品有哪些?1 戲劇理論史稿 在1983年出版,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出版後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是餘秋雨先生的首部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