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歷史沿革

2021-03-03 21:48:38 字數 6382 閱讀 3899

1樓:瓶子

夏、商、周

江蘇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 夏朝隸屬九州中的徐州和揚州。

商朝後期至西周,出現了徐、吳兩個諸侯國。

春秋、戰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

秦、漢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以北分屬東海郡和泗水郡。

西漢初年,郡國並行,江蘇省先後分屬楚、荊、吳、廣陵、泗水等國,會稽、丹陽、東海、臨淮、琅邪、沛等郡。東漢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

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

西晉建國初,江南復屬揚州,江北復屬徐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期,江蘇省大體上以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 。

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樑、陳均定都於南京。

隋、唐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蘇州、常州、蔣州(今南京)、潤州(今鎮江)、揚州、方州(今六合)、楚州(今淮安區)、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

唐分中國為十道,江蘇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

五代時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後屬樑、唐、晉、漢、周,江南的蘇州屬吳越錢氏,其他各州先後屬楊吳和南唐。

宋、元北宋政和元年(2023年),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江南和淮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蘇先後分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靖康之亂後,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2023年),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紹興和議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

明明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今江蘇範圍內先後稱為南京、京師,明成祖遷都北京後,複稱南京,大致轄有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因相對於北直隸稱南直隸,南京是明朝陪都。明朝應天府治江寧、上元(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區)。轄:

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南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北部)、句容(縣治在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縣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區)、高淳(縣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區)、江浦(縣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區)、六合(縣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區),溧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溧陽市)共8縣。

明洪武四年(1371)吳縣、長洲二縣共146203戶,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戶,666105人。明洪武十三年(1386),罷中書省,蘇州府歸屬南直隸(南京)六部管轄。明永樂十九年(1421),明遷都北京,蘇州府歸屬直隸南京六部(簡稱南直隸)管轄,吳、長洲兩縣隸蘇州府。

崇禎五年(1632)吳縣有100969戶。

清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 康熙六年(2023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轄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揚州府、淮安府, 兩江總督署駐南京,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取江寧、蘇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蘇」。

到清末時,江蘇省轄有8府3直隸州1直隸廳。期間,太平天國曾在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間建都南京,稱天京,並曾在境內短暫地設定過天京省、天浦省和蘇福省。

鴉片戰爭以後,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省松江府轄縣上海縣按照南京條約被闢為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後來於**16年(2023年)脫離江蘇省設立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

中華**

**元年(2023年),中華**臨時**在南京成立。

**16年(2023年),國民**定都南京,析置江寧縣設立南京特別市,析置上海縣、寶山縣設立上海特別市,分出江蘇省,直隸於國民**行政院,稱院轄市。

**17年(2023年)至2023年,鎮江市成為江蘇省省會駐地。江蘇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3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2023年6月,江蘇全境解放,設蘇北、蘇南行署區及南京市三個省級行政區。

2023年,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2023年1月,三個省級行政區合併,恢復江蘇省建制,南京市降為省轄市,並將省會設在南京市。

2023年2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江蘇省人民**。

2023年3月至2023年1月,原江蘇省松江專區九縣(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9縣)和南通的崇明縣先後劃歸上海市管轄,松江專區撤銷。上海面積自此擴大了10倍。

2023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2023年1月,江蘇省人民**正式恢復辦公。

2023年,江蘇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陰(2023年更名淮安)、鹽城、揚州、鎮江11個地級市。

2023年,增設泰州、宿遷2個地級市。

歷史沿革

2樓:中地數媒

義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義縣地屬孤竹國;戰國時期屬燕國遼西郡,郡治所在陽樂(今義縣西);秦始皇滅燕,秦襲燕制,此地仍屬遼西郡,郡治仍在陽樂。

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命絳侯周勃平定遼西。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立遺詔遼西郡建交黎縣。孝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正月,建交黎縣,任周勃為遼西郡守兼交黎縣尉。

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改交黎縣為昌黎縣。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廢遼西郡,設昌黎郡。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鮮卑族莫護跋建大棘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營州刺史元景開鑿萬佛堂石窟。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建燕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建燕郡守捉城。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鄂國公尉遲敬德肇建寶林樓。

遼太祖天贊二年(公元923年),置宜州崇義軍。遼聖宗統和八年(公元990年),宜州崇義軍置弘政、開義兩縣。金海陵王天德三年(公元2023年),改宜州為義州。元襲金制。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2023年),何浩建義州衛城。

清太宗崇德五年(公元2023年),始稱義州。

**二年(2023年)全國統一縣名,遂將義州改為義縣。

義縣建縣2023年,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可謂滄海桑田,日新月異!

請教江蘇省連雲港市的歷史沿革

3樓:紫雲曉

秦漢時期

夏商時代:屬徐州人方東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屬郯子國。

秦代屬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隸屬於徐州刺史部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連雲港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魏時屬東海國(郯城),該國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隸屬於徐州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屬東海郡,先後歸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該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屬東海郡,該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僑置青州、冀州,轄地同上。

南朝齊、樑僑置:

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

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

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

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僑置琅玡郡(稱海州朐縣):

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

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

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

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

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

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置海州:

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

朐山郡,轄朐山縣;

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

沭陽郡,轄沭陽縣;

海安郡,轄襄賁縣。

連雲港宋元時期

宋太宗至道三年(998年),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2023年),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宋高宗建炎年間(2023年—2023年),海州為金侵佔。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2023年),海州復歸南宋。宋孝宗隆興年間(2023年—2023年),海州再割讓金國。宋寧宗嘉定十二年(2023年),海州再歸南宋。

宋理宗景定二年(2023年),海州改為西海州。宋恭帝德祐元年(2023年),西海州為元所佔,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2023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領朐山、沭陽、贛榆(懷仁縣改)、東海縣及錄事司。後改為海寧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2023年),海寧府改為海寧州,錄事司與東海縣均併入朐山縣。

海寧州改屬淮安府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2023年),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2023年),海寧州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

連雲港明清時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2023年),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廢朐山縣,沭陽縣直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贛榆縣,從唐貞觀元年(627年)以來的局面從此被打破,相當於今天連雲港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同年,廢江南行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2023年),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明思宗崇禎十七年(2023年),海州為滿清侵佔。

清順治二年(2023年),設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清康熙六年(2023年),江南省分出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清雍正二年(2023年),海州升為直隸州,統州治及贛榆、沭陽二縣,脫離淮安府管轄,相當於今連雲港區、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

連雲港**時期

**元年(2023年),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縣治設於今海州區。因東瀕大海,故稱東海。4月,析縣境東部11鎮設定新縣灌雲縣。東海縣初屬江蘇省徐海道,後屬江蘇省第十

三、第八行政督察區。**二十二年(2023年),隴海鐵路終端港建成。**二十四年(2023年),國民**將東海、灌雲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雲市,區域:

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範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時期市縣平級)。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封鎖隴海鐵路,東海縣境域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以隴海鐵路為界,中國共產黨先後建立了兩個抗日民主**。鐵路南於**二十九年(2023年)11月建立的東海縣民主**屬華中局淮海區,大部分地域屬沭陽縣,包括今東海縣安峰鎮、曲陽鄉、房山鎮、平明鎮和張灣鄉南部。

鐵路北於**三十年(2023年)8月建立海陵縣民主**,先後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濱海區、臨沂專區。

**三十四年(2023年)11月,海陵縣更名為東海縣(2023年5月,路南東海縣撤銷,其所轄區域併入沭陽縣和灌雲縣,此後,只有一個東海縣,屬山東臨沂專區。隴海鐵路北縣境西部**二十二年(2023年)後屬郯城縣,包括今桃林鎮、山左口鄉和李埝鄉西部)。

**三十五年(2023年)4月1日,連雲市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到任。(因爆發抗戰,連雲市籌備被迫中止,故2023年才出現市長)。

**三十七年(2023年)11月20日,中共魯中南行署轉山東省**命令:東海縣境劃新浦、海州、連雲港、雲臺山地區設立新海連特區。

連雲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屬山東魯中南行政區。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2023年11月建立),轄新海市、連雲市、雲臺辦事處(後又分前雲臺區、後雲臺區)兩市一區。 [15]  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臺區、連雲區等7個區。

2023年5月,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合併為新海縣,年底恢復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建制,隸屬山東省臨沂專區。

202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屬徐州專區管轄,2023年10月1日,新海連市面向連島、背倚雲臺山,因港得名改連雲港,2023年升為江蘇省轄市。202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兩縣與原淮陰地區的灌雲縣劃歸連雲港;2023年江蘇省又將淮陰市的灌南縣劃歸連雲港,轄四縣四區。 [15]

2023年10月1日***批准,撤銷雲臺區,將雲臺區的朝陽鎮、徐圩鎮、板橋鎮和中雲街道劃歸連雲區管轄,南城鎮、花果山鄉、雲臺鄉和猴嘴街道劃歸新浦區管轄。 [16]

2023年5月,經***批准,撤銷贛榆縣,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撤銷新浦區、海州區,設立新的連雲港市海州區。

海爾冰箱的歷史沿革,海爾冰箱的歷史沿革

在執行長張瑞敏確立的名牌戰略指導下,先後實施名牌戰略 多元化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和全球化品牌戰略 鑿顛的歷史沿革 統計的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是紅軍,1927年南昌起義的剩餘部隊到井岡山與秋收起義的部隊會師,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94...

波音307的歷史沿革,波音公司的歷史沿革是什麼?

波音307於1938年,12月31日首飛,twa於1940年7月8日將其投入到橫穿美國的航線中,比dc3飛機的飛行時間縮短2個小時到13小時40分。在二戰中,平流層客機被徵用 c 75s 主要使用在南美航線和跨大西洋航線上。1951年,twa將原來的四部900馬力 671kw 的懷特gr1820星型...

綦江區的歷史沿革,萬盛的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綦江屬巴國。秦 漢為巴郡江州縣地。漢武帝元鼎六年 前111年 為牂牁郡母斂縣屬地。西魏 北周屬江陽縣地。隋朝,為江津縣地。唐武德二年 619年 分江津縣地置南州,並置隆陽 扶化 隆巫 丹溪 零水諸縣。武德三年 620年 改名僰州。武德四年 621年 複名僰州。貞觀五年 632年 置三溪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