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半斤八兩」、「一推六二五」,是我國比較著名的兩句俗語。
「半斤八兩」(彼此彼此的意思)。半斤不是五兩嗎?這是因為在半個世紀以前,我國長期都是十六兩一斤,直到2023年6月25日,***才規定十兩一斤的。
我國古代,量制有大(隋初是一斤668克左右)有小(漢制一斤是258克左右),很不穩定。但從明代以後,大致穩定在595克左右,因此2023年以前的老稱,斤比現在的斤大,兩比現在的兩小(約37.2克) 。
「一退六二五」(做推卸乾淨)。推是「退」的諧音,有時就說成「推」字。由於我國在2023年前用的是十六兩一斤的秤(亦有十兩為一斤的秤,2023年推行過計量改革,但很不徹底)。
我國先人為了十六兩一斤的秤在累計加、減計算時方便,創造了珠算口訣就是一退六二五(1/16=0.0625)。比我們現在實行的十進位麻煩多了,那麼古人為什麼採取十六兩一斤呢?
關於這個,還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他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祖龍雖死秦猶在,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也有人說十六兩一斤,是商人的聖祖范蠡制定的,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人,人稱陶朱公。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前三星代表福祿壽之意。
做生意的如果缺斤少兩,後果可想而知:即少一量損福,少二兩損祿,少三兩損壽。做人必須誠信。
《周易參同契》認為十六兩一斤**於「日月懸天成八卦」「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月相變化是週期性的。農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天是朔。朔之後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彎彎的蛾眉月,各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
以後,月球的位置相對於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擴充套件,七八天後,在兌出現明暗對半(西半邊亮)的「上弦月」。再過七天(農曆十五前後),便到了滿月,日落時,太陽在西,滿月在東,隔著地球遙遙相望。滿月從傍晚東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
滿月以後,月面西部日益虧缺,再過了八天,在艮位又變成了明暗各半(東半邊亮)的「下弦月」。下弦月於半夜升起。下弦月後,月亮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
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於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變黑了,朔又來臨。
所以虞翻說:「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兌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六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朱熹注:
「八日為兌上弦,又進八日乃成乾體,二十三日為艮下弦,又返八日乃成坤體。月自震而起,至乾而滿,歷巽而消,至坤而盡。」
另據惠棟《易漢學》卷三:「甲乾乙坤,相得合木,故甲乙在東,丙艮丁兌,相得合火,數丙丁在南,戊坎己離,相得合土,故成己居中,庚震辛巽,相得合金,故庚辛在西,天壬地癸,相得合水,故壬癸在北」。
其實,古時候的稱實質是天枰,甲骨文的「兩」很像兩隻天枰的秤盤,用天枰將東西一分為二很容易,重複操作就得到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一斤分成十六兩應該是比較自然的,至少比五等分、十等分方便的多。所以儘管人長著兩隻手,十個手指,用來數數挺方便,但要把一斤東西十等分遠不如對半分幾回來得容易。
古代的秤為什麼是16兩為1斤,它用什麼含意湊足16個數
2樓:_司喬憶珩
中國古代16兩為一斤,因此,秤桿上1兩1星,總計16顆.分別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
買賣交易時,短1兩"減福"、少2兩"虧祿"、缺3兩"折壽",商家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自律.
以前一斤等於16兩,一錢不等於5克,應該是3.125克.一斤是十六兩,一兩是十錢,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錢=3.125克.
通常來說,一公斤等於兩市斤,也就是說一斤等於500克,一兩等於50克,一錢等於5克,查詢《現代漢語詞典》,「計量單位表」中,斤、兩、錢的換算關係就是這樣的.讀者說的以前一斤等於十六兩,也是對的,成語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那麼,把「錢」換算成「克」究竟該怎麼算?
一斤等於十六兩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
06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關於秦朝制定斤兩的十六進位制,還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古代人為什麼說,十六兩等於一斤
3樓:baby鞋子特大號
因為舊制一斤為十六兩,現在一斤的為十兩。
起源: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
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也稱為司馬斤、司馬兩等,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秤,這一標準也叫司馬平制標識。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半斤八兩」、「一推六二五」,是我國比較著名的兩句俗語。
「半斤八兩」(彼此彼此的意思)。半斤不是五兩嗎?這是因為在半個世紀以前,我國長期都是十六兩一斤,直到2023年6月25日,***才規定十兩一斤的。
我國古代,量制有大(隋初是一斤668克左右)有小(漢制一斤是258克左右),很不穩定。但從明代以後,大致穩定在595克左右,因此2023年以前的老稱,斤比現在的斤大,兩比現在的兩小(約37.2克) 。
「一退六二五」(做推卸乾淨)。推是「退」的諧音,有時就說成「推」字。由於我國在2023年前用的是十六兩一斤的秤(亦有十兩為一斤的秤,2023年推行過計量改革,但很不徹底)。
我國先人為了十六兩一斤的秤在累計加、減計算時方便,創造了珠算口訣就是一退六二五(1/16=0.0625)。比我們現在實行的十進位麻煩多了,那麼古人為什麼採取十六兩一斤呢?
關於這個,還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他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祖龍雖死秦猶在,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也有人說十六兩一斤,是商人的聖祖范蠡制定的,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人,人稱陶朱公。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前三星代表福祿壽之意。
做生意的如果缺斤少兩,後果可想而知:即少一量損福,少二兩損祿,少三兩損壽。做人必須誠信。
《周易參同契》認為十六兩一斤**於「日月懸天成八卦」「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月相變化是週期性的。農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天是朔。朔之後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彎彎的蛾眉月,各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
以後,月球的位置相對於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擴充套件,七八天後,在兌出現明暗對半(西半邊亮)的「上弦月」。再過七天(農曆十五前後),便到了滿月,日落時,太陽在西,滿月在東,隔著地球遙遙相望。滿月從傍晚東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
滿月以後,月面西部日益虧缺,再過了八天,在艮位又變成了明暗各半(東半邊亮)的「下弦月」。下弦月於半夜升起。下弦月後,月亮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
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於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變黑了,朔又來臨。
所以虞翻說:「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兌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六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朱熹注:
「八日為兌上弦,又進八日乃成乾體,二十三日為艮下弦,又返八日乃成坤體。月自震而起,至乾而滿,歷巽而消,至坤而盡。」
另據惠棟《易漢學》卷三:「甲乾乙坤,相得合木,故甲乙在東,丙艮丁兌,相得合火,數丙丁在南,戊坎己離,相得合土,故成己居中,庚震辛巽,相得合金,故庚辛在西,天壬地癸,相得合水,故壬癸在北」。
其實,古時候的稱實質是天枰,甲骨文的「兩」很像兩隻天枰的秤盤,用天枰將東西一分為二很容易,重複操作就得到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一斤分成十六兩應該是比較自然的,至少比五等分、十等分方便的多。所以儘管人長著兩隻手,十個手指,用來數數挺方便,但要把一斤東西十等分遠不如對半分幾回來得容易。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不是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八兩是半斤,那一斤豈不就是十六兩。
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為準。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總共十六星。所以,古代一斤為十六兩,半斤既是八兩。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於十兩。
在許都古代的書籍裡都有記載:
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古代為什麼一斤等於16兩而不是10兩
桿秤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同於西方的天平,利用槓桿原理,只用一個相對很輕很小的 權 秤砣 就可以稱量很大很重的物。而且便於製作和攜帶,可以普及到每個家庭。而秤的 斤 採用十六進位制,反映了中國先民制秤的大智慧。我們知道,桿秤是在一根木杆上定出秤頭 提點和刻度來,在秤頭上穿眼用繩掛上秤盤或秤...
古代打仗為什麼沒有騎牛的,古代為什麼沒有騎牛打仗的兵
牛 是高階人士用的 一般人不能做的 最早打仗諸侯們都是做牛車的 後來發現馬的專速度比牛快 耐力也好屬 適合騎兵在戰場上 衝殺 所以就一直引用了下來 其次 古代只是農耕 而牛市主要的動力 因此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牛又沒有多餘的牛可用於戰場 牛 是高階人bai士用的 一般人不能做的最早du打仗諸侯們zhi都...
中國古代為什麼選擇木構建築,中國古代的建築堪稱完美,中國古代為什麼選擇木構建築?
1 人的觀念所決定 明代有一名造園學家,姓計名成,字無否。他 寫了一篇關於造園的著作,叫做 園冶 他的觀點是人和物的壽命是不相稱的,物可傳至千年,人生卻不過百歲。我們所創造的環境應該和預計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適應便足夠了。何苦希翼子孫後代在自己創立的環境下生活呢,何況他們也不一定滿意我們的安排 見 園...